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1961年—2020年乌兰浩特市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近60 a乌兰浩特市高温日数、极端高温、高温热浪事件的变化趋势及特征。结果表明:近60 a来乌兰浩特市年均高温日3.1 d,年高温日数以0.6 d/10 a的速率增加;极端高温为42.5℃,极端高温以0.3℃/10 a的速率增加,几乎所有的强危害性高温日均出现在21世纪;高温天气、高温热浪事件主要出现在6月—7月,近10 a高温日和高温热浪事件呈显著增多趋势;利用高温热浪有效积温法对高温热浪事件进行评估,1997年6月的高温热浪事件为历史上最强的高温热浪事件。  相似文献   

2.
1961年至2007年江苏省高温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梅  彭晓燕  李进喜  濮梅娟 《资源科学》2011,33(10):1991-1998
本文充分利用江苏省1961年-2007年高温资料,采用小波分析、气候倾向率等气候诊断方法,探讨了江苏省近50年高温的时空分布规律、气候变化趋势、周期性特征。结果表明:高温日数的地理分布呈东北-西南向逐渐递增,沿江苏南地区高温日明显高于东北部沿海地区;在年代际变化中,年高温日数明显的正距平期主要分布在20世纪60年代到7...  相似文献   

3.
《金秋科苑》2010,(13):12-12
中央气象台分析今夏高温三大特点,并解析缘由,北京高温罪魁祸首是“焚风效应”。 入夏以来,我国的高温天气主要呈现三个特点:高温强度强,我国东部和北方大部地区普遍出现了日最高气温大干等于35℃的高温天气。  相似文献   

4.
根据通辽市10个站近51年的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本地区≥30℃高温日数的年际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市≥30℃高温日数空间上呈中部偏多南北偏少的态势;各站高温日数的年变化趋势都是呈上升趋势,上升最快的也都是扎旗站,各站与全市的变化趋势基本是一致的;通辽市历史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扎旗高达43.7℃,出现在2007年6月10日;全市高温日数年代最高值出现在21世纪的前11年。  相似文献   

5.
选取了2007年6月10~11日和2016年7月6~7日兴安盟出现的两次典型高温天气,从高空、地面形势等方面与本次超历史高温天气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进行了高温预报指标检验,通过检验积累了预报经验,为今后更准确的预报高温天气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6.
选取1951年~2016年通辽市科尔沁区日最高气温≥35℃资料,分析其年代际变化,并定义持续2日以上的高温为持续高温,统计持续高温出现次数,分析持续高温的时间变化。分别用趋势分析法以及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科尔沁区高温天气及持续高温天气的年代际变化和周期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科尔沁区高温天气年代际表现为逐渐减少趋势;持续高温天气年代际表现为20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减少,20世纪九十年代后增加的趋势;周期变化为1955年1个偏多中心和1997年、2001年、2016年3个偏少中心,并经历了4个约15年左右的高低转换期。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选取1951年~2018年通辽市11个观测站日最高气温≥35℃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法分析年代高温日数的变化情况;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分析年高温日数周期变化情况;使用ArcGIS软件形成空间分布图进行空间分析,插值采用IDW反距离权重法。通过分析通辽市近68年中高温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通辽市年高温日数平均值年代际表现为逐渐增多趋势;通辽市高温日数大值区空间上集中在中部偏西地区,趋势系数表现为下降的地区也出现类似的分布,位于西部偏北和东部偏中地区;通辽市高温日数在整个时间尺度上存在1个偏多中心和2个偏少中心,分别是2003年和1996年、2016年,经历了6个10年左右的高—低转换期。  相似文献   

8.
虽时至初秋,但我国江南、江淮、江汉及重庆等地的酷暑并没有停止疯狂。8月10日,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这是自2007年有高温预警机制后,中央气象台首次连续17天发布高温最高级别预警信号。  相似文献   

9.
《科学生活》2013,(10):28-29
截至8月7日15时,全国有130个监测站出现今年以来当地最高气温,主要分布在黄淮东部、江淮和江南东部及重庆南部地区。中央气象台连续第17天发布高温预警,其中最高级别的高温预警——高温橙色预警持续发布日数已达14天,此为历史首次。  相似文献   

10.
《科学生活》2014,(8):60-61
中暑是指由于高温使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发生的综合征。 6月23日葡萄牙队对美国队的世界杯比赛期间,裁判实施了世界杯有史以来第一次“补水暂停”;6月30日荷兰队对墨西哥队的比赛上“补水暂停”再次出现。这也提醒我们,在高温天气下要格外注意防暑。  相似文献   

11.
利用Micaps资料和地面实况观测资料对2017年7月9日—13日乌拉特后旗高温天气的天气形势特征与物理量场进行分析,探讨乌拉特后旗持续高温天气成因。分析表明,此次高温过程500 hPa受副热带高压影响,中低层受热低压影响,850 hPa温度线在28℃~32℃,地面气压梯度在2.5 hPa及以下;气层稳定,空气干燥(中低层相对湿度20%~30%),辐射增温作用显著;不同的下垫面性质与海拔高度同样影响高温出现位置与强度,下垫面热容量越小,海拔越低,温度越高。  相似文献   

12.
统计分析1964年~2010年共47年蕉岭高温天气的气候变化趋势,探讨高温天气的天气形势及其主要影响系统。结果表明:蕉岭高温天气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显著增加,年最高气温也呈现升高趋势,7月和8月出现高温日的可能性更高,占总日数近80%;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或热带气旋外围下沉气流控制是蕉岭出现高温的重要原因,且热带气旋外围下沉气流控制是出现历史极端最高气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张静 《中国科技纵横》2014,(15):231-232
本文利用新津1971-2000年近30年的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分析该地区年极端气温(高、低温)的变化趋势以及夏季极端高温和冬季极端低温的变化特点,得出以下结论:新津30年的年平均温度为上升趋势,但不明显,且没有突变发生。年极端低温日数为减少趋势,没有明显的突变现象,高温日数为增多趋势,自1973年开始有一次突变现象。冬季极端低温为升温趋势,而极端低温日数为减少趋势,两者都没有突变。夏季极端高温为升温趋势发展,但不明显,高温日数为增多趋势,夏季极端高温没有明显的突变,而夏季极端高温日数在80年代的日数减少趋势很明显,为一突变现象,具体开始时间为1971年。  相似文献   

14.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土壤的湿度状况对中国的高温热浪产生重要影响。这项研究成果《陆-气耦合增加中国的高温热浪》在10月26日召开的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上进行了发布。这项研究可能会对改进中国高温热浪的预测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孙彭龄 《科技通报》1991,7(3):178-179
1990年从全国范围来看是个风调雨顺年,农业获得了丰收。然而对浙江省来说是个重灾之年,多灾之年。旱、涝灾害同时出现,东涝西旱。东部地区连续抗台防涝,西部地区持续抗高温干旱。干旱和台风给浙江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近60亿元。 1.高温干旱出现早,持续时间长 1990年全省梅雨不明显,7月5日起就进入盛夏天气,本省大部分地区的日最高气温都在36—38℃,西部的金华、衢州、丽水等地区有27个市(县)日最高气温高达39—40℃,其中鄞县39℃,丽水4l℃,嵊县40℃,嘉兴38℃,龙泉39℃,均接近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值。晴热高温天气不但来得早,而且持续时间长,杭州从6月20日至7月28日就有25天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本省的西南大部分地区7、8月持续出现了晴热高温天气,均为历史上所少见。  相似文献   

16.
解读核聚变     
核聚变一定联系着高温等离子体吗?2002年3月8日“科学”发表了声致发光的最新成果。它引发了一系列科学的争论。因为在氘代丙酮中发现了氚和中子辐射。在多数人心目中,氘的核聚变必然与高温等离子体相联系。因此,总想找到一种模型来计算声致发光中产生高温的机理。可是,认真的计算却得不到相应的高温,甚至越算越低。从最初的100万度,变  相似文献   

17.
<正>自今年5月以来,随着北半球夏季的来临,东南亚各地不断刷新极端高温天气纪录,部分地区气温突破40℃,个别地方的气温超过50℃,致使路面熔化、多人死于高温炎热。我国也未能幸免。从6月14日开始,由于新疆的暖高压脊东移下沉,控制我国中东部地区,北方晴热天气升级,华北、黄淮多地出现今年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高温天气过程。尤其是从夏至日起,京津等地“40℃三连”,全国有20多个国家气象站创下历史最高气温纪录、近50个国家气象站打破6月高温纪录。6月底及7月初,全国不少地区接连迎来新一轮热浪,气温更高,持续更久,京津冀等地气温再次达到40℃,某些地区的气温接近或突破历史同期极值,部分地区午后地表温度超过70℃。7月9日,我国有1039个国家气象站达到或超过35℃,高温站点占比接近50%,已和2022年高温范围最大的8月份相当。饱受烈日炙烤的人们不免要问:今年这是怎么了?为什么这么热?今年会是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吗?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2003年夏季异常高温气候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浙江省夏季高温、副热带高压、台风、太阳黑子活动、回归温度等资料,利用距平、不同等级高温日数、与历史极值比较等手段及其方法,所得结果表明:浙江省2003年夏季高温明显偏高,全国偏高2-3℃的区域仅仅出现在浙江省中东部地区;高温强度异常偏强且分布有南强北弱的特点,而以浙江东部地区的高温较为突出;造成浙江2003年夏季高温的主要原因是出梅早、梅期短;控制浙江的副热带高压强大持续稳定;台风影响轻;太阳黑子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北坡D105点土壤温度的时间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位于唐古拉山北坡的D105点不同尝试土壤温度时间序列的分析,表明各层日平均土壤温度的时间变化具有很好的年周期,其变化曲线为-正弦曲线。浅层土壤温度的波动比其较深层土壤温度的波动大,但对同一层而言,其波动程度尽管在夏半年略大于冬半年,但差别不大。地表、0.05m和0.2m深处,土壤日最高温度的变化幅度要明显大于最低温的变化幅度;同时,日最高温与日最低温的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积雪可能对土壤日最高温、日最低温和日温差有较大影响。地表1a中的最大日温差可达60.4℃(1998年3月27日),1a中极端日最高温度可达39.7℃,最低湿达-16.5℃。夏半年日温差明显大于冬半年,且日温差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到80cm深处已基本上看不到明显的日温差。  相似文献   

20.
1995年6月14日,中国首座高温气冷堆在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正式动工兴建了。 高温气冷堆是一种新型的先进核反应堆,它的先进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安全性好,它采用了一系列独特巧妙的设计,使得当堆内核反应过强、功率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