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藏》2013,(13):188
中国千年紫砂史上第一款微雕玉玺紫砂壶在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120周年之际,由国家级工艺美术师、宜兴蒋氏紫砂壶第二代传人蒋升大师,以"红井"为原形,选择经典的传统紫砂壶型——井栏壶,历经3年,创作了这款"九五至尊——毛泽东诗词微雕金玉紫砂壶",这是中国宜兴紫砂艺术对毛泽东主席一百二十华诞的最高规格的献礼,被专家誉为华夏紫砂艺术史上空前的巨作!  相似文献   

2.
《收藏》2010,(8):179-179
2010年3月14日上午10点.鸿运斋主创人员黄栋华、设计师秦永福、《新民晚报》著名记者林明杰一行三人.为创意当代”壶圣”——著名国画大师唐云诞辰100周年纪念壶.驱车赶往富阳市富春江畔.寻找当年大画家黄公望笔下《富春山居图》中的山川美景.捕捉唐云纪念壶的创作灵感。  相似文献   

3.
《收藏》2013,(15):7
景泰蓝独步皇宫数百年,被誉为"皇家艺术",至今仅有国家级大师6人。一直以来,各位大师各展所长,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2009年,为了展现当今景泰蓝艺术之大成,钱美华、米振雄、戴嘉林、钟连盛4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决定首度联袂,倾尽心血共同创作一件盛事重器。2013年,历时近4年的设计创作后,当代景泰蓝艺术至高成就的代表之作"天龙八宝壶尊"震撼亮相。  相似文献   

4.
壶说     
壶是佛,壶是禅,壶是福。壶佛一体,壶禅一式,壶福一相。得壶得佛,入壶入禅,納壶納福。"世间金玉何足珍,且如阳羡山间一丸土。"这丸土化作宜兴丁蜀的一把壶,于是壶便和天、日、人融在一起,壶天同寿,壶日同辉,壶地同存,壶人同生。自古道:壶小天地大,壶中日月长。金木水火土,壶是五行  相似文献   

5.
谭文诚 《收藏界》2012,(12):63-65
钟灵毓秀的江苏宜兴,以盛产紫砂壶闻名天下。数百年来,茗壶重器冠绝一世,大师巨匠独步千秋。宜兴紫砂茗壶是我们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陶中瑰宝。喜爱收藏使用紫砂壶的壶友都知道,紫砂壶是由壶体与壶盖两部分组成,两者和谐配合构成了一把既可实用把玩又可欣赏收藏的艺术整体。但有些  相似文献   

6.
邢舒良 《收藏》2012,(9):107-111
南京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宜兴古来交集甚多。南京博物院藏紫砂壶可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相媲美,所藏有时大彬、陈鸣远、杨彭年、杨凤年、邵大亨、吴月亭等名家名壶,涵盖了紫砂发展史中几乎所有大家。此文选取南京博物院馆藏紫砂珍壶与读者共赏,一同领略历代大师的鬼斧神工。  相似文献   

7.
邢舒良 《收藏》2012,(5):107-111
南京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宜兴古来交集甚多。南京博物院藏紫砂壶可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相媲美,所藏有时大彬、陈鸣远、杨彭年、杨凤年、邵大亨、吴月亭等名家名壶,涵盖了紫砂发展史中几乎所有大家。此文选取南京博物院馆藏紫砂珍壶与读者共赏,一同领略历代大师的鬼斧神工。  相似文献   

8.
李宝夫 《钓鱼》2010,(2):31-32
中国有句谚语叫“哪壶不开提哪壶”,指的是在人们交往中,有些人好揭别人的短。而现在,我要将这个内容换成提垂钓的“不开之壶”,变我们可垂钓的“可开之壶”。我想,这样做又能为乐趣横生的垂钓再添一些乐趣。  相似文献   

9.
盛世集壶     
张顺成 《收藏》2001,(6):79-81
我的居室是一个壶的世界,玻璃柜中、博古架上、桌子茶.几乃至壁橱窗台,放满了型质各异、年代不同的壶具。有锡的、铜的、瓷的、玉的、紫砂的、菊花石的、景泰蓝的:有酒壶、茶壶、醋壶、酱油壶、奶壶、咖啡壶;有明清壶;民国壶、也有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文革壶”和当今制作精良的仿古壶,共400多把。  相似文献   

10.
杜文 《收藏》2013,(1):66-73
在唐宋时期鱼形壶造型比较流行,一般都认为是模仿鲤鱼造型,在唐三彩、白瓷、金银器中皆有表现。以往皆认为唐宋时期的这类产品皆取材于鲤鱼造型,而通过与唐宋文物上流行的摩羯图像比较可以看出。有些鱼形壶造型来自摩羯鱼的可能性较大。下面以潮州窑产品为主体展开探讨。唐代产品见于梅县水车窑烧制的双鱼形穿带壶(图1),壶高27厘米,口径...  相似文献   

11.
养壶     
徐学平 《收藏》2007,(3):45-45
壶的保养一般称为养壶。养壶的目的在于使其更能够涵香纳味,并使壶焕发出本身浑朴的光泽。一把新壶从开始泡第一泡茶的时候就和你结缘了,你就要细心地呵护它。新壶显现的光泽往往较为暗沉,然而紫砂天生具有吸水性,  相似文献   

12.
笔者收藏紫砂壶多年,尤其对蛋包壶这一壶型情有独钟。蛋包壶这一造型始于何时,无确切文字记载,我们见到的最早的传器是邵大亨蛋包壶。邵大亨是宜兴川埠上袁村著名壶艺人,清高熙《茗壶说》载:邵大亨所长,非一式而雅,善  相似文献   

13.
《收藏》2012,(17):189
顾惠君简历:中国著名紫砂艺术家,一代紫砂宗师顾景舟的嫡系传人,从事紫砂艺术40余年,集紫砂壶艺、陶艺、微雕、书画于一身。曾长期与顾景舟等紫砂大师共事于宜兴紫砂一厂紫砂研究所,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兼职教授、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2002年作品"神韵福寿壶"、紫砂微塑"蟋蟀盆"、紫砂陶艺树皮"生命之源"3件作品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正式收藏。2004年"金玉满堂壶"被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收藏。2005年作品"包拯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1996年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办了"顾惠君陶艺精品展",作品"金石齐寿壶"被该馆收藏。其紫砂作品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外宾。2008年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设计监制了建校90周年纪念壶90把。2009年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紫砂作品展,是目前唯一在联合国举办过作品展的紫砂艺术家。公元2012年6月16日到6月29日,中国航天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任务获得圆满成功。"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成功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实现了"准确进入轨道、精确操控对接、稳定组合运行、安全健康返回"的总目标,对于实现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阶段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收藏》2009,(9):188-188
1999年国庆50周年庆典时,本斋主创黄栋华因创意制作国庆50周年纪念壶,荣幸地登上天安门检阅台.观看了雄伟、庄严的阅兵仪式。  相似文献   

15.
玩壶三题     
季永 《收藏界》2013,(11):53-57
国人自古尚饮茶,因此茗壶向来为文人雅土所珍爱。古之茗壶多为瓷质,虽然明清紫砂制壶盛行于世,可景德镇瓷质茗壶仍然不乏雅器。其中,浅绛彩瓷茗壶更是以其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独特魅力,与茶文化相得益彰,而令后人倾倒。这里与您分享。下笔者收藏的几把浅绛彩茗壶。  相似文献   

16.
秦公壶     
《收藏界》2007,(8)
秦公壶,通高42.3厘米,春秋早期青铜盛酒礼器。壶的横截面作圆角长方形。直口,长颈,垂腹。颈部饰波曲纹,两侧有兽首衔环,扁环上饰有龙纹。腹部饰交龙纹,腹中饰有一个高浮雕螺形角的兽首,身躯向两侧展开,与四周的龙纹反复交缠。圈足饰兽目交连纹通器形体硕大,形制庄重,纹饰瑰丽。在造型和纹饰设计上,此壶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颂壶,及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交龙纹方壶均极其相似,是难得一见的青铜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17.
钟惠咏 《收藏》2014,(5):92-93
鸡首壶又称"鸡头壶""天鸡壶",是指雕塑鸡头为装饰或以鸡头作为壶嘴的瓷壶。为酒具,又作盛水器。烧于三国时期,盛行于两晋。其前身乃盘口双系壶,为南方越窑所首创。在南北朝时期有进一步发展,形体趋向高大,流行龙形执柄。隋代的鸡首壶以壶体修长、鸡头雕塑逼真著称。入唐以后,鸡首壶逐渐被酒注子(执壶)所取代。青州市博物馆收藏有多件鸡首壶,介绍于下,供大家共赏。  相似文献   

18.
《收藏》2012,(19):173
一件大师作品三重收藏价值"神九"轻吻天宫,对接完美九天可揽月;蛟龙深潜海底,翔游五洋谈笑好捉鳖;香港回归祖国,15年来紫荆常吐艳。2012年7月1日前后,仁海大师在他创作的同类题材作品陈列前反复琢磨:"神五"飞天时,大师创作的"嫦娥梦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以嫦娥喜迎自己家乡人为主题,超人的手工工艺,典雅富丽;"神六"飞天时,大师创作的"嫦娥一号",由"天地人"——壶、杯、盘三部分组成,让人爱不释手,有百看不厌的吸引力,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造型美,工艺精;"神七"飞天时,大师用中国白嵌中国红创作的"天马行空",三匹马寓意三位属马的航天员英姿勃发,作品作为国礼赠送给俄罗斯原总统梅德韦杰夫;"神  相似文献   

19.
应广大健美爱好者的要求,推荐一套青年壶铃强身健美操,坚持锻炼,可增强躯干肌,使体格强健灵活,动作平稳协调。做前应先热身,活动肌肉和关节。动作力求准确,初练者可使用16公斤壶铃,视锻炼情况逐渐加大负荷和重复次数。 1.两腿开立,与肩同宽。双手持壶铃侧平举,然后举过头顶,两臂缓缓从两侧放下:2—3秒钟后再重复做(图1)。 2.站立,右手持壶铃上举,同时下蹲,左手从地板上提起另一只壶铃,直腰;右手放下,将壶铃置肩部,再举过头顶,放下;然后调换做同样动作(图2)。  相似文献   

20.
罗文华 《收藏》2007,(12):192-192
近年,鼎朴壶得到陶艺界和收藏界的普遍瞩目和佳议,被誉为“当代曼生壶”。古典转世而浴火重生,新品传模而气韵生动,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艺术现象和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