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学刊》2012,(6):191-191
唐娟在《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撰文指出,民族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这种文化变迁的原因既有外来因素的影响又有自身因素的影响,最主要表现在传播与创新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也渐渐得到了提升体现在节日文化上,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国际化了,许多西方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先后将春节定为法定节日。可现如今那些传统节日国外逐渐大受欢迎的情况下,在国内却出现了冷的状态,政府部门和知识精英在大力倡导,而民间却十分的平淡,中国的传统节日处于“边缘化”的状态,而洋节在中国却大受欢迎。这些问题是现在阶段传统节日文化受到外界的影响以及自身文化系统的变化所带来的,这也是传统节日文化变迁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中国传统节日遭受到外来节日的冲击,西方外来节日大有超越甚至取代中国传统节日的趋势,这种现象引起了一些文化守护者的担忧,为什么会产生种种现象,人们很少关注。本文重点论述了节日文化“洋”盛“中”衰的现状、原因,分析了如何对待两种不同节日文化的态度,并对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文化学刊》2012,(6):56-56
杜洁芳在《中国文化报》2011年4月26日撰文指出,目前国内大大小小的文化节数不胜数,而随着近年来保护传统节日的呼声越来越高,各地举办节日文化节的积极性也在节节攀升,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然而文化节的面目却惊人的雷同,统一表现为开幕式演出商业化、公祭活动表演滑、文化论坛模式化,变成了量版式的"工业产品",使人们离真正的节日文化越来越远。那么,究竟该如何过好我们的传统节日?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教授刘铁梁认为,民众过节过得好坏的衡量标准在于他们是否有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慰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刘锡诚也表示,应当将传统节日还给民间。  相似文献   

4.
邹博清 《文化学刊》2014,(6):123-131
通过采用实证的方法,以端午节和圣诞节为例,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传统节日文化变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西方节日对我国传统节日有一定的替代性,部分促进西方节日在我国流行的因素也是导致我国传统节日日渐式微的因素。目前,城镇化会导致以端午节为代表的我国传统节日日渐式微;全球化和信息化中存在导致我国传统节日日渐式微的因素,但其对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具体影响是不确定的。  相似文献   

5.
"洋节热"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自身特点以及经济影响力、商业、教育、宣传等综合因素导致了"洋节热"和中国传统节日的式微。我们应该采取综合措施,舆论上大力宣传,形式上大胆创新,内容上不断丰富,法律上有力保障,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成为世界文化体系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6.
文化空间构建与传统节日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昕 《文化学刊》2009,(5):55-59
文化空间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如今构建型的文化空间已成为都市民俗活动的一种常见现象,这种文化空间本身并非是民众自发举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域,而是由精心设计和组织,在特定空间内展现一定文化内容的场域。在这一类型节日文化空间的塑造中,应注意分析该节日与人们生活的结合形态,打造核心象征物,并进行不同程度的创造性革新,从而使之有助于改善传统节日和民众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近20年来,洋节,对于现今的中国人来说已不陌生。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过洋节的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中越来越多。 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为人们听认同的日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中国人热衷于过洋节,但并不意味着人们逐步西方化了。中国人眼中的洋节虽近犹远,多数人过洋节但仍坚持用自己的传统和方式。 中体西用过洋节 目前中国人和80年代初相比,有些当时盲目崇拜西方社会经济文化,认为西方一切皆好的观念,而如今的中国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语义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金智 《文化学刊》2011,(3):111-113
无论是传统节日还是现代社会产生的节日,都带有强烈和鲜明的文化语义。同一般语言符号语义的变化一样,传统节日的文化语义也会随着历史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变化发生变化,产生语义转移现象。文章分析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语义特点,探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语义如何从民俗语义发展成为国俗语义,进一步发展为普世语义。文章还探讨了与世界分享中国传统节日的可能性。作者主张近几年提出的"文化和谐论"来看待节日文化跨民族、跨国境的现象,同时提出应该充分利用节日文化的语义变化的特点,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语义进一步明确化、抽象化乃至单一化,以便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与我们分享过节的各种不同情感。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这些不带政治色彩和宗教色彩的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普世文化价值,是有可能被世界上更多的人群接受的。  相似文献   

9.
《文化学刊》2012,(6):141-141
董金权在《中华遗产》2008年第5期撰文指出,在节日生活中激活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的关键是要改变人们参与传统节日的模式。家庭作为社会纽带联结人们的功能在逐步减弱,而职业共同体成为现代社会整合的基础。我们可以因时代而变,把传统的血缘共同体节日习俗与现代业缘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把原来在血缘共同体内部的节日习俗与伦理仪式通过现代手段运作,变成业缘共同体内部人人可以平等参与的集体狂欢仪式:将传统节日文化与各类业缘组织内部的大众文化(如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进行“对接”,从而实现传统节日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得以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文化学刊》2012,(6):180-180
房泽庆在《科技信息》2012年第9期撰文指出,中西方的传统节日文化,是在其各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中发育成长起来的两种文化形态,具有独具一格的鲜明特色和自成体系的丰富内容。本文通过对中西传统节日文化深层结构的挖掘,我们发现,在价值取向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体现了儒家的集体主义,而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则体现了个人主义。在比较文化的视野中探讨中西节日文化的价值取向可以帮助我们客观、系统地去认识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民族性及独特性,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发扬光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化学刊》2010,(6):106-106
董全权在《政工研究动态》2009年第2—3期撰文指出:文化软实力衍生文化生产力,文化软实力本身就是现实的生产力。传统节日文化的背后实际上存在一条“文化产业链”,节日食品、节日服饰、节日吉祥物、节日文艺展演、节日旅游、信息服务、交通服务等,节日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几乎都可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元素,这些元素如果得到了适当的开发。不仅有利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2.
《文化学刊》2008,(3):9-9
赵凤玲在《中州学刊》2007年第6期撰文指出,从近代以来西方节日文化东渐的过程来看,中国近代节日呈现出多样性和融合性、近代性和古代传承性、世界性和民族  相似文献   

13.
公共节日作为人类仪式行为的一种,其活动方式带有极强的表演性质。戏剧的视角可以作为技术的、政治的、结构的、文化的视角之外的一种补充,成为第五种视角,戏剧的视角甚至可以用作分析的端点。节日是千百年来自然形成的,是老百姓自己选择的。中国的传统节日从来都不是固化的、一成不变的,一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与时俱进中不断演进、完善。  相似文献   

14.
《文化学刊》2012,(6):188-188
单南平在《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6期撰文指出,对于商家来说,假日经济是近年来最大的黄金增长点各行各业纷纷从攫取利润的角度,打造节日品牌:旅游行业人员考虑的是充分调动人们的旅游热情;商业部门考虑的是充分调动人们的购物热情;饮食部门考虑的是充分调动人们的吃喝热情。佳节原本的意义被商业泡沫和人情关系歪曲抹杀了,人们几乎忘记了节日本身的实际内涵,而留给人们更多的记忆是花钱找罪受。随着改革开放的成功,许多舶来节日越来越受到青睐圣诞节也像招商引资一样被引进了中国,在圣诞节的三天里,戴圣诞帽的年轻人随处可见,打折促销的商家比比皆是,歌厅夜总会家家爆满除了圣诞节,还有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等等。如今的洋节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虽然这些洋节在中国还没有享受到假日的礼遇.但是它们却已成为商家和众多城市年轻人心目中的名牌节日。  相似文献   

15.
《文化学刊》2012,(6):11-11
金毅在《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撰文指出,民族节日存在于一定的人们共同体中,在一年之中有固定的或不完全固定的活动时间,以开展有特定主题而约定俗成的社会活动日。在民族节日期间,民族文化表现得最具体、最充分、最集中。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节日文化是民族节日与民族文化内容的有机整合。民族节日文化之所以还广泛地存在着,是因为它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对社会经济文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现时看来,民族节日文化大致还在以下九个方面发挥作用:民族凝聚功能、人际调节功能、心里制衡功能、生产导向功能、文娱体育功能、宣传教育功能、文化承递功能、文化传播功能、商品纽带功能。  相似文献   

16.
《文化学刊》2012,(6):154-154
李萌在《社会科学报》2008年4月10日撰文指出,利用法定化这一契机对传统节日文化进行科学、有效的重构与再创造,同时立足于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从"文化资源管理"的专业视角,对清明节等传统节日这类"文化资源富矿",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符合时代特征的全面挖掘、再创造和再生产,是传统节日文化有机“长入”今日社会生活的关键。唯有如此,传统节日文化才能呈现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而正是在这种对传统文化遗产反复“咀嚼”与“品味”的过程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创造的因子。  相似文献   

17.
《文化学刊》2012,(6):172-172
陈进玉在《人民政协报》2009年3月16日撰文指出,办好传统节日,让13亿人在占其一年生命1/24的同一时间里过得开心、充实、有意义,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可比拟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而要办好传统节日,关键是增加传统节日的文化含量,让人们在热闹中、在欢乐中、在休闲消费中享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所致力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离开对传统文化的珍视、继承和创新。离开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挖掘、利用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失去宝贵文化源泉和广阔活动平台。  相似文献   

18.
《文化学刊》2012,(6):148-148
赵书在《前线》2011年第1期撰文指出,传统节日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是大家共有的精神家园。我国的节日多,大体上可分为天文和人文两大类,设计农事、社交、纪念、庆贺、游乐等内容。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时间架构节奏鲜明,文化内涵主题突出,民俗事象可满足不同年龄段人们的情感要求。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祖先留给我们的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没有充分享受和合理利用,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丰富文化内涵的作用。为此,我们一要深刻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中秋这四大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其民俗文化事项,发挥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凝聚人心的作用;二要对龙抬头、七夕、中元节、重阳节等重要传统节日以及二十四节气进行大力宣传;三要把近年新创造的节日进行梳理,佳节到传统节日的时间架构之中。  相似文献   

19.
“绕三灵”是白族特有的民间节日,节目期间有许多宗教和娱乐的活动。这些活动与相关神话传说、风俗和信仰仪式等,构成了白族文化的一个特殊子系统。通过这个节日文化系统,白族人民巧妙地处理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紧张关系。同时,在对节日来源与性质的神圣叙事中,王权与民俗、白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也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作为一种节日文化,“绕三灵”集中体现了白族人民高超的文化创造力和巧妙的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20.
苗族姊妹节中的文化内涵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姊妹节是贵州最具代表性的苗族传统节日,节日中的姊妹饭、游方、跳踩鼓舞等文化事象积淀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在全球化发展语境和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应在理解姊妹节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发掘姊妹节的现代意义,使这一优秀节日文化得以传承下去,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