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4年是中国儿童文学抓住时机、整合资源、创新奋进的一年。深入探讨儿童文学的社会化推广与应用、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儿童文学学科建设、“成长小说”研究取得突破、理论批评积极介入当今创作现状、儿童文学史的研究与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研究有新的发现和创见,这些重要现象共同构成2004年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特色与亮点。  相似文献   

2.
2004年是中国儿童文学抓住时机、整合资源、创新奋进的一年.深入探讨儿童文学的社会化推广与应用、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儿童文学学科建设、“成长小说”研究取得突破、理论批评积极介入当今创作现状、儿童文学史的研究与少数民族儿童文学研究有新的发现和创见,这些重要现象共同构成2004年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特色与亮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还处于观念的故步自封与方法的裹足不前的状态,理论批评家面对新的文化场域,面对电子媒介和大众文化对童年生态的冲击,显示了在理论批评本体建构方面非常乏力的窘相:一是陷入本质主义的迷途,二是诗学苍白,三是为“伪命题”所纠缠。要解决本体建构问题,需要加强儿童文学学科建设,使儿童文学理论批评走向开放的视野。  相似文献   

4.
论儿童文学理论批评本体建构的乏力及学科建设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还处于观念的故步自封与方法的裹足不前的状态,理论批评家面对新的文化场域,面对电子媒介和大众文化对童年生态的冲击,显示了在理论批评本体建构方面非常乏力的窘相:一是陷入本质主义的迷途,二是诗学苍白,三是为"伪命题"所纠缠.要解决本体建构问题,需要加强儿童文学学科建设,使儿童文学理论批评走向开放的视野.  相似文献   

5.
儿童文学理论新人的出现,富有学术个性的重头理论文章的写作,及当下重要作家作品研究、科幻文学研究和儿童影视网络研究,等等,共同构成2003年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亮点。  相似文献   

6.
《王泉根论儿童文学》是我国第一位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王泉根教授有关儿童文学研究的代表性论著。作者坚执"问题意识、原创品格、中国话语"的学术理念,就儿童文学基本原理的关键问题、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基本事实、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建设等重要论题,作了精深研究与探讨,有力地促使中国儿童文学理论体系与学术品质进入一个新的学术台阶。  相似文献   

7.
周作人是中国最早发现儿童的人,他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理论的奠基者、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理论的开拓者、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的大胆探索者,他的儿童观、儿童文学观是中国儿童学和儿童文学领域最初的理论建设。他提出的以儿童为本位的核心观点对其他的研究者提供了理论基础。他倡导的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发现并强调了儿童作为生命主体的独特的心理世界和精神需求特征,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自觉提供了观念上的巨大推动力。新时期以来,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的中心任务是建设与发展,人们最为关心的是儿童文学在促进儿童生理、心理健康发展,推动儿童向理想人格健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强调儿童文学的审美性与娱乐性价值,这与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可谓是不谋而合,从而又突显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理论体系的独创性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学应给孩子什么?》等4篇论文是2005年最为重要的儿童文学理论文章,它们带给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实质性的思想启示与学理建设意义。在“2005安徒生年”中,新的研究成果有力回击了当今文坛某种企图否定安徒生、质疑传统儿童文学经典作品的现代价值的倾向,这使得该年成为对中国儿童文学的理论批评与思想建设有着特殊意义的一年。《中国儿童文学的走向: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讨会论文集》是近年来我国儿童文学理论界发出“呼唤原创”的强音。同时,在对儿童文学创作现象批判,作家作品、儿童文学史以及地域儿童文学的研究等方面,2005年也是收获颇丰的一年。  相似文献   

9.
2002年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重要特别是对当下儿童文学热点、焦点问题的深刻关注,2002年中国儿童文学的热点、焦点问题大致在以下数端:关于第六届亚洲儿童文学大会;关于低龄化写作;关于儿童文学的推广;关于科幻文学;关于成长小说等。对当下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的批评及文体建设也是这一年关注较多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儿童文学价值的准则制定一直在"儿童文学批评理论"的范畴之下。这个范畴更强调的是批评原理的形成规则与标准的制定。本世纪初,中国儿童文学的批评伴随着中国儿童文学在国际上地位的提升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新世纪儿童文学新论》这套丛书由此诞生。方卫平编著的《1978-2018儿童文学发展史论》作为其中的一本,对近四十年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和发展的历程进行了追踪、描述、分析与思考,由此得到的理论轨迹拓展了儿童文学准则制定的外延。  相似文献   

11.
批评的艺术化,通常是指批评主体批评思维的艺术化和批评呈现形式(批评文本)的艺术化。《方卫平儿童文学理论文集》体现了方卫平教授在儿童文学的史、论、评等研究领域所显现的艺术化的批评特质:在文学史书写部分,他以对历史的独特悟性和对历史尺度的准确把握来对史料进行了艺术化处理;在理论探索部分,他对儿童文学理论进行了一次有意味的艺术化挖掘;在文本评说部分,他以自身的理论功底对文本进行了艺术化的感悟和解读。  相似文献   

12.
《重绘儿童文学地图》这部三十万字的理论专著,收集了作者谭旭东多年来儿童文学研究的成果,全方位地勾勒了儿童文学理论批评与创作发展进程,堪称是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全景式的画卷。它体现了著者挚诚的儿童情怀、强烈的使命感、执著的学术勇气和开阔的学术视野及探究精神。  相似文献   

13.
五四前后作家对传统儿童文学资源的现代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儿童文学资源的现代阐释是在现代儿童文学理论视野下对中国古代经典作品中儿童文学资源和民间文学中儿童文学资源的发掘、整理,其理论成果和整理之后的各种形态的作品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五四前后的儿童文学家在这一工作中确立了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思想,为儿童文学的文学性作了切实的界定工作,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传统儿童文学的资源范围被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儿童文学自上个世纪初以来,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进步,但其也面临着现实的困境,不但社会重视不够,而且还遭受文学界的忽视和误读.但儿童文学也是可以摆脱困境,寻找现实出路的.首先是加强创作,多出精品;其次是加强儿童文学的社会化推广与应用,再次是重建儿童文学理论批评.这样,儿童文学就可成为整个社会不可忽视的巨大的精神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展示着最活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儿童精神。它所显示的“时代·民族·儿童”的鲜明主题,半个世纪以来已成为中国和世界儿童文学中的重要话题。文章以民族儿童文学的创作实绩证明,“时代·民族·儿童”既是民族儿童文学选材立意的题旨概括,也是民族儿童文学审美形态的创作特征。它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交融中的嬗变与衍变,显示出民族儿童文学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勃勃朝气,显示了儿童文学民族性理论的丰富和深化。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的《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运用现代化理论视角,以对儿童文学本性的认识和世界性儿童文学视野来梳理中国儿童文学的历史发展轨迹,提出了中国儿童文学不是“古已有之”而是发生于“现代”,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中存在着两个“现代”等富于创见的学术观点。《进程》不但厘清了中国儿童文学许多重大历史事实,而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有关中国儿童文学的深刘思想,显示了作者深逮的意识、敏锐的眼光和注重事实的治学精神。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兴起的中国儿童文学,由于受到“文以载道”思想的影响,很多作品的幻想性不如外来儿童文学作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中国儿童文学创作也形成了多元共生的新格局,富有想象力的诗意作品增多,但是由于受到当代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当前的儿童文学创作中也还是存在想象力匮乏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因此,用想象为儿童撑起一片诗意的天空则成为当下儿童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8.
1922年创刊的《儿童世界》杂志,是现代中国第一本以刊登儿童文学作品为主的白话文儿童期刊,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规模创作、出版、编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杂志的出版是“五四”以来儿童文学建设的重要成果,也宣告了以独立分支形态存在的儿童文学成为了现实.《儿童世界》杂志挖掘培养了第一批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群体,编创方针体现了“五四”以来进步的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念.论文对《儿童世界》杂志产生的背景、编辑理念及其对中国儿童文学的贡献做了比较全面的梳理与论述.  相似文献   

19.
我国儿童文学虽然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却在学科建设之路上充满坎坷。由于学科建设发展受挫,儿童文学教育也处于弱势状态,且也直接影响了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目前,我国高校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情况比较好,但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面临瓶颈,高校外的研究力量参与较少,其未来要发展,不但要走出实用目标,还要超越学科界限。  相似文献   

20.
中国各民族共同创建了悠久、灿烂的中国儿童文学。中国各民族原生活态儿童文学曾经代表着中国儿童文学的存在,自远古起就活跃于歌者、说者的通神语境和巫师的祝告祷告行为之中,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在各民族儿童中代代传承。梳理多元族群共生的中国原生活态儿童文学,是建立中国本土儿童文学史新观念的一个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