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5年1月7日,郑大凡同志在辽宁省本溪市病逝。他曾以撰写著名战地通讯《伟大的战士邱少云》和《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而闻名遐迩;他曾在淮海战役、西南剿匪、上甘岭战役中参加大小战斗70余次,身上多处挂花,曾被授予“一等战斗英雄”、“一等人民功臣”的荣誉称号;他的名字被载入1991年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英雄模范名录》第二卷中。一、写英雄的英雄著名战地通讯《伟大的战士邱少云》问世已40多年了,读者依然记忆犹新,它已节录在全国小学语文课本里,作为保留性范文。然而,关于这篇通讯的作者郑大凡,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相似文献   

2.
女:青少年朋友: 省政府、省军区于9月18日作出决定,授予李先国“扶贫致富模范退伍军人”的荣誉称号。李先国何许人?他为什么能够获得这一光荣称号?请听通讯:《他带领穷乡亲奔富路》,由通讯员王庆元、邱桂写稿。男:1987年8月,在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上,一位普通农民竟然奇迹般地上了《解放军报》“当代英雄谱”;他又作为一名脱  相似文献   

3.
英雄,是他的追寻伊拉克战争前夕,2003年3月16日《每日新报》国内新闻专版发表了一篇《走进郁建兴的“家园”》的通讯报道和相关的新闻背景。这篇独家新闻报道成为当天报纸抢眼的文章,受到了读者的关注,人们竞相传阅。就是卖报纸的小贩也高喊“买一张看一看‘英雄的家园’,武器核  相似文献   

4.
董强 《军事记者》2012,(3):54-55
第21届中国新闻奖评选,《解放军报》推荐的通讯《雪山上,好大一棵“英雄树”》获二等奖。这篇不足3000字的通讯,刊登在2010年11月16日一版头条位置.以“英雄树”为喻,精选感人故事,采用细节与白描相结合的手法.再现“生命禁区”钢铁工兵的军人风骨.以独特的哲理传达和美文化表述.讴歌这个英雄群体特有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篇事迹感人、写得不错、反响也很大的人物通讯。但其中一个细节,看稿时让我产生疑问。这个细节是说,通讯歌颂的这位“热血英雄”执勤时,与5名歹徒进行了8公里追击较量,5分钟生死肉搏。“……被激怒的歹徒唯恐他不死,临走前又用大砍刀朝他脸部猛砍一刀,致使‘英雄’9  相似文献   

6.
争议者卢广     
他或许是中国摄影圈中最充满争议的一个,也是获国外摄影奖最多的摄影师之一。有人说他是“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靠揭家丑”获得国外摄影大奖。在圈子内,大家因其“拍摄动机不纯”,给照片“做手脚”对他避而远之,却少有同行在面对《西部淘金》《矿工》《非典》《中缅交界处的吸毒者》《青藏铁路》《沙漠化问题》《艾滋病村》《中国的污染》这一系列专题图片时,因自己的无为而汗颜。  相似文献   

7.
一九六○年九月到十一月,南方日报先后发表了二十七篇评论当前工作的通讯。这批通讯的总题叫《随行纪谈》。人民日报在今年一月间转载了其中的六篇,取名为《粤西行》。这二十七篇通讯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汇编成册,两个月内重印了三次。在出版第三版的时候,书名改成了《西行纪谈》。这批通讯是跟随陶铸同志下乡考察工作的同志,根据考察中同各级干部和群众议论的意见写成的,通讯一发表,立刻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注意。陶铸同志在这本书的《序言》里说:《西行纪谈》的写作,在“三个方面”作了“试验”。这“三个方面。当中的一个方面,是“在新闻报道上的试验”。他和同志们一起去搞《西行纪谈》,目的就是要搞一  相似文献   

8.
盛夏,低气压笼罩京城,潮湿、闷热,让人透不过气来。突然闻知去年采编的《惊心动魄35分钟》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犹如清风扑面来。感激评委慧[擢拔之余,这篇通讯的诞生过程历历在目。梁万俊:这位“瞬间英雄”不寻常去年10月底的一天,解放军报驻空军记者站张金玉站长走进我的办公室,拿了一份本报《内参》给我看,一行大字赫然入目:《空军特级试飞员梁万俊成功挽救“枭龙”战机》。旁边,写着军委首长的批示:“……梁万俊同志是一位思想、技术双过硬的优秀试飞员。”“又是一位瞬间英雄!”我一边浏览《内参》,一边逗趣地说。作为10/2005新闻战线…  相似文献   

9.
9月11日新民晚报第一版《今日论语》栏的《谁晦气》一文,几处提及林则徐在虎门“烧烟”的事。在该报9月12日第五版《夜光杯》的《林则徐诞生二百周年祭》一词中,也有“虎门烈焰腾腾”一句。显然,这都是将林则徐当年在虎门处理鸦片的方法弄错了。长期以来,我发现好多种报纸都曾这样弄错过。1958年4月23日人民日报刊登的通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就将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十幅大浮雕中的第一幅误为“焚烧鸦片  相似文献   

10.
4年前的8月17日,驻豫某集团军战士徐洪刚浴血斗歹徒,谱写了一曲见义勇为的英雄壮歌.笔者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入英雄所在的连队和家乡采访,了解到丰富的第—手材料,写成通讯《战士义勇非凡 人民恩重如山》,在《解放军报》率先刊登,加上新华社等新闻单位的纷纷报道,使英雄的名字迅速传遍全国.不久江泽民总书记发出“向徐洪刚学习”的号召,徐洪刚这位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之星便在中原大地冉冉升起.通讯《战士义勇非凡 人民恩重如山》也获得第四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11.
贵刊1989年第6期发表的黄秉荣同志写的《妙手著文章绿丛红一点》一文,引用《人民日报》1984年2月21日刊登的通讯《夕阳无限好黄花晚节香—记空军济南医院优秀离休干部周超》,认为这个标题用以赞扬周超的高尚情操“十分形象贴切”,唤起了读者对这种高尚情操的“景慕和向往”。我认为这个引例不妥。名噪一时的周超,经查证是个流氓,他的事迹平平,因为他不择手段沽名钓誉,宣传单位出于种种原因“避恶扬善”,人为拔高,以致把他捧成全党全军的先进典型。就在《人民日报》这篇通讯发表的  相似文献   

12.
9月11日新民晚报第一版《今日论语》栏的《谁晦气》一文,几处提及林则徐在虎门“烧烟”的事。在该报9月12日第五版《夜光杯》的《林则徐诞生二百周年祭》一词中,也有“虎门烈焰腾腾”一句。显然,这都是将林则徐当年在虎门处理鸦片的方法弄错了。长期以来,我发现好多种报纸都曾这样弄错过。1958年4月23日人民日报刊登的通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就将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十幅大浮雕中的第一幅误为“焚烧鸦片烟”。在关于这幅大浮雕短短一百多字,的记述  相似文献   

13.
横向通讯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以空间的变换为标志来安排层次,或按事物的性质不同梳理材料。 这种通讯结构形式,常见的有两种: 第一,以空间为序。这是一种主要依空间方位的变换划分层次的方法。如周定舫采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英雄纪念碑》(1958年4月23日《人民日报》)就是这样布局成篇的。记者先写“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的印象,写碑的坐落位置;再写“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岩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  相似文献   

14.
你读过著名人物通讯《射击英雄魏来国》吗?论字数,只不过一千字左右,便把解放战争时期一个全国战斗英雄,绘声绘色地报道出来.这篇通讯的作者就是戴邦同志. 戴邦1917年5月出生于安徽省天长县,已从事新闻工作四十多年。他当过记者、编辑,担任过报社、通讯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的领导职务。他不仅写过一些好的新闻和通讯,在新闻理论研究方面也有造诣,他的著作《论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对社会主义的新闻理论、新闻工作者的思想业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究竟谁是最早运用通讯体裁的记者?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最早运用通讯这种形式进行写作的,大致要算是第一个新闻记者王韬了。”另一种说法是:“我国报纸之有通讯,实以黄运生为始”;或者说通讯体裁是黄远生“首创的”。有的文章则又把黄远生的通讯叫做“报刊通讯体裁的雏形。”主张王韬说的理由是:“王韬曾两次到好几个资本主义国家游历,掌握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在1870年普法战争进行期间,他亲身目睹战争情况,执笔写成《普法观战记》一书。后来去日本,又写了《扶桑游记》。这新鲜的见闻,开阔了中国读者的眼界。”据查,《普法观战记》实为《普法战记》。普法之  相似文献   

16.
日前,在《贵州日报》三版读到一篇题为《中国未来的“马拉多纳”》的通讯。看到标题,我这个球迷好不高兴,中国出了个未来的“马拉多纳”,这无疑给在几次世界大赛中受挫的中国足球带来了新的希望。但读罢全文,我高兴之情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倒是有点受骗的感觉。通讯写的是武汉市一位叫张贞杰的十岁儿童在一次全国性儿童足球赛上崭露头角的事。通讯称他  相似文献   

17.
张一叶 《中国记者》2023,(11):60-64
<正>在第33届中国新闻奖73件一等奖作品中,重庆华龙网集团(以下简称华龙网)有两件入选,分别是通讯《从“第一”到“第一”7本火车驾驶证见证“中国速度”》和网络专题《重庆山火突发他们逆行而上——人民的英雄,英雄的人民!》。至此,华龙网已连续11年获得16个中国新闻奖,其中一等奖8个。在地方媒体,尤其地方网络媒体中,实属不易。  相似文献   

18.
2006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马铃薯博士”的马铃薯“情结”》。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并不认为,这篇通讯就算写得好了;这篇通讯,也不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相似文献   

19.
世上的许多事,总有个起因。考教授这出“文革”闹剧的因由,实在沾着白卷“英雄”张铁生的光呢。1970年,因“文革”而停止招生整四年的高校恢复招生了,不少政治条件符合的工农兵跨进了大学校门。1973年,国务院转批国务院科教组《关于高等学校一九七三年招生工作的意见》指出:在政治条件合格的基础上,要重视文化程度,进行文化考查。这年辽宁省兴城考区考生张铁生,在考试中对着理化试卷无从下手,只得干瞪眼。绝望之中,他在试卷背面写下致“尊敬的领导”的一封信。该信后来被《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于头版头条,随即《人民日报》在显著位置全文转载。一时间,《答卷》成了反潮流的“代表作”,张氏跃身龙门,登台亮相,被罩上“反潮流英雄”的光环。  相似文献   

20.
范长江(1909—1970),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他是我国著名新闻记者,学生时代曾为《晨报》《益世报》撰稿。1935年5月10日至7月19日,天津《大公报》连载他以“旅行记者”名义写的《旅行通讯》,这是他写旅行通讯的开始。这组旅行通讯,反映了他从天津出发,经烟台、上海、杭州,再返上海,乘轮溯江而上至重庆,再从重庆到成都这一路上的见闻。接着,在这年的7月,他又从成都出发,经过川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翻越皑皑的大雪山,穿过莽莽的原始森林,冒着生命危险,历尽千辛万苦,作惊人的西北旅行。他这次旅行在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