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语言模糊现象主要包括语音模糊、词义模糊和句法模糊三个方面。语言模糊现象是《道德经》翻译的特征之一,从语音模糊、词义模糊和句法模糊三个角度分析不同译者翻译《道德经》的模糊语言时采用的翻译策略,具体体现在通假字的使用、一词多义和句法模糊上。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谚语中的词义模糊、寓义模糊、不同价值观产生的模糊等模糊语言现象,探讨谚语中模糊语言的一些翻译方法,如对等译法、变异法等。  相似文献   

3.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语言中的模糊现象存在于语音、词汇、语法中。从对语言模糊性的研究来看,尤以词汇层面的语义模糊的研究成果最为显著。论文对20世纪后期国内外有关词义模糊的主要研究作一简要评述,为以后的词义模糊研究指明方向,提供一种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而词义模糊则是语言模糊性中最突出的方面。论文分析了汉维语在规模、数量方面的词义模糊表达方式、词义模糊异同及其产生原因,指出汉维在规模、数量方面的词义模糊现象是人类思维模糊性的共性的体现,而其差异则是汉维文化差异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语言的本质是模糊的。模糊语言是英语语言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广泛存在于口语和书面语中。要正确地理解和使用模糊语言,言语表达者和接受者不但要深谙其词义和语法知识,而且要理解其上下文和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6.
人类使用语言是模糊的,模糊是绝对的,精确是相对的。根据词义模糊的特点及表现形式,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可以采取对应、变通、增补和省略等翻译策略来转换源语言以便使译文达到忠实,通顺的语言效果。  相似文献   

7.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基本特性之一。模糊语言对反映客观世界、表达人类思想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也给翻译造成障碍,并引起了越来越多翻译者的关注。本文主要讨论了模糊语言在语音、词义、语法和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及其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模糊语言的审美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的模糊性主要表现在词义、语义、修辞和句法的模糊上。它的主要特点就是模糊不清,即具有不确定性、不精确性,从而为我们提供了联想、想象的充分条件,提供了审美的广阔空间。模糊语言的审美特征集中体现于精确美、含蓄美、幽默美和形象美。  相似文献   

9.
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基本特性之一。模糊语言对反映客观世界,表达人类思想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给翻译造成障碍,并引起了越来越多翻译者的关注。本文主要讨论了模糊语言在语音、词义、语法和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现代汉语模糊词义的特点和功能、现代汉语模糊词义临时性变化规律和现代汉语模糊词义历史性变化规律等三方面进行分析,以利于人们更好的掌握和运用现代汉语,感受汉语的变化和魅力.  相似文献   

11.
论歧义句例歧义度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歧义句例歧义度的变化包括相对歧义度的变化和绝对歧义度的变化。通过改变语境条件可以考察歧义句例歧义度的变化情况。改变语境条件的方式有三种:替换词语,变换语序和增加语境条件。考察歧义句例歧义度的变化是从动态角度对歧义进行量化分析,有助于汉语歧义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中"名词+名词"结构是一个具有潜在歧义的抽象格式,从歧义产生的原因上看,该歧义格式有词汇歧义、语法组合歧义和语义组合歧义三类,该歧义结构的意义优先理解与名词的依附性、名词的语义特征、常规语义组配、词序、象似性、使用频率和背景知识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歧义现象在自然语言中十分常见,而认知语境有助于歧义的辨别与消解。本文从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认知语境出发,探讨了认知语境对歧义句意义选择的影响和制约。本文认为,利用认知语境来研究语言的多义现象,能取得解释力更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中名词+名词结构是一个具有潜在歧义的抽象格式,从歧义产生的原因上看,该歧义格式有词汇歧义、语法组合歧义和语义组合歧义三类,该歧义结构的意义优先理解与名词的依附性、名词的语义特征、常规语义组配、词序、象似性、使用频率和背景知识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从逻辑看歧义的产生及其解决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歧义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语言哲学和逻辑学主要以澄清语言表达式的意义为目的来看待和研究歧义。语言表达式的多义是导致语言使用产生歧义的一个重要原因。分析歧义的产生应该从语言的表达和理解两个方面来进行。语境既可能消解歧义,也可能保留或产生歧义。认识歧义的多种表现形式,有利于利用多种语境来解决多种歧义问题。从自然语言使用本身出发,对歧义只能是分析、防范、利用,而不可能指望通过使用某一种人工语言将其杜绝。  相似文献   

16.
17.
对举格式在汉语中大量存在着,这是其它语言所不能及的语法现象。本文首先为这种格式下了定义,并且按照对举语句中语素或词的意义关系进行分类。随后与印欧语的代表——英语进行对比,从民族心理,语音特点及语言组织形式,语义表达功能三方面来分别论述对举格式的生成机制及在汉语中大量存在的可能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描述了汉语自动分词中切分歧义的发现和歧义字段的消除,给出了基于词典的汉语词自动切分和基于统计的词类与词性歧义消除的模型和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9.
指人名词与指人名词的某些组合会产生歧义。本文从指人名词的小类入手,指出该歧义结构的两种类型,探讨了哪些指人名词在该结构中出现时会产生歧义,并分析了两类歧义结构歧义产生的原因,最后给这两类歧义结构提供了分化的办法。  相似文献   

20.
“ほと、くらぃ(ぐらぃ)和ほかリ”三词均为表示数量与程度的副助词,在一定语境下可以相互替换使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替换的,各自具有其独特的含义。“くらぃ(ぐらぃ)”主要表示大约、不太确切的笼统之数量和可容忍的较低之程度,且带有“轻视、轻蔑”之语气,被称之为高雅的模糊含蓄的表达方式;“ほと”含有“大约”之意,主要是一种更为客气、含蓄的语言习惯性的表达方式,多用于表示时间之量。表数量时,重在表达数量之多,程度之高;“ほかリ”是比较陈旧的用词,具有一种郑重之语感,表量时,重在表达数量之少,表程度时,多用于比喻夸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