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叹生命短暂人生无常是古代中日学中同样常见的主题,区别在于:中国诗人的忧思更多地与现实政治、人生境遇相连;日本诗人的忧伤则更多源自于自然生命本身的悲剧性。自然风俗物的感怀与生死忧思的萌发交汇、融合亦是中日学共有的艺术思维方式,所不同是;中国诗人凸现自然的永恒、宁静、万古不易的品格,以之与生命的短暂、脆弱构成反衬;日本诗歌则关注自然的变易、飘零、毁灭,在物我命运同一体验中追求主体生命意志的高扬。  相似文献   

2.
日本的建筑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是有其深邃的美学根源的。日本民居建筑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木结构体系,这与他们崇尚“生命”相关。人们本着对生命的信仰、对自然的追求、对含蓄意境的追求,以一种精致小巧的形式,形成了日本建筑的风格。复归自然就是复归生命,追求自然就是追求细腻含蓄的意境,细腻含蓄则意味着细致精小的形式,而复归生命的核心则是日本民族心灵深处对森林的信仰。与日本建筑密切相关的四个审美特征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3.
陶潜是中国田园诗的重要开创者,其笔下多描写自然之景,体现了精神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日本物哀文化同样也相对重视对景物的描写与感悟。两者间从形成根源和其思想本质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则试图从中比较简论陶潜山水田园诗中的自然之情与日本的物哀特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4.
济慈视自然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借回归、亲近和融入自然来暂时忘却现实的苦难与无奈。他的诗歌作品以最美的韵律描绘了自然之物的感性形式,赋予自然万物以人的性情与生命,同时他还广泛运用自然之物来描述个人的存在状态与生命体验。因此,我们研究济慈,无法回避济慈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最初起源于对自然美的体悟,就是对花草树木等森林植物和日月星辰等自然物的同情和欣赏。其哲学基础是崇尚"天人合一"、"万物有灵",他们把自然物当做是与人平等的生命存在,崇尚自然,同时尊重人的生命个体,这是一种极富有包容性的自然审美意识。在《源氏物语》中,日本传统的自然观以各种形式被赋予审美的意义,并且对日本民族的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生命的断想     
凡自然的生命,都是自然创造的神圣之物,不同的生命,都具有同等重要的自然地位,不同的人类个体,都有着同等的人性价值与人格尊严,多样的生物、多种的人群和多元的文化,  相似文献   

7.
自然能模型——人与自然和谐的数理证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自然在亿万年演变过程中,造化了大地、高山、江河、火、风、花、草、树、虫类、鱼类、兽畜类、人类等诸物、诸生命。诸物、诸生命孕生成长灭亡由一支“看不见的手”——自然能竖衡素平衡素调控着。中华先民对这支“看不见的手”进行了深沉的哲学思考。沿着古圣先哲探究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论说,叩问自然能竖衡素平衡素造化杂交分类传生万物万命人类的生存智慧信息,不难发现:诸生命同母,诸物同宗,诸物、诸生命同脉,天地同根,宇宙一体,自然一统;阴阳喻天地诸物、诸生命同脉,五行喻天地诸物、诸生命同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喻天地诸物、诸生命同根,阳声阴音喻天地诸物、诸生命同场。给出载荷传递自然能数字音气声波信息机制,探索自然能模型竖衡平衡人体动植物效应,证译现代人与自然和谐的数理模式,汲取大自然的生存和发展智慧,走出当下的发展陷阱,是我们刻不容缓的使命。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诗学习惯于将自然万物人格化、对象化,即作者将自我的生命意识投射到其笔下吟咏的自然之物上。作为在古诗词(尤其是爱情诗词)中反复出现的"水"意象,自然也蕴含了诸多的生命印记和文化内涵。文章试图从物我关系的角度来探寻水意象在爱情诗词中的意蕴。  相似文献   

9.
“物哀”是日本审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物哀”代表的是对世间万物的抽象化情感,既包含了对自然物的喜爱、感动,也包含有对生命的无奈和赞赏。这种复杂的情感融汇在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中,成为了日本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特殊的感情表达方式。从日本文学发展史来看,女性文学的发展和物哀审美的发展息息相关。在近代女性作家中,樋口一叶的作品也被认为是物哀审美的重要代表。其代表作《青梅竹马》中,通过对悲剧恋情的描写,运用借物抒情等方式生动体现了物哀审美观。  相似文献   

10.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借号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文章情绪流露自然,运用移情、象征、虚实结合、引例高度概括等表现形式,通过心境与物境的交融,物象与意象的替换,写景抒情,表现了作者由“焦虑和悲痛”转化为获取新生的信心和力量的情感变化过程,表明了作者对于生命之美在于能超越各种不幸,并主动汇入生命的长河中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林文月与丰子恺翻译的《源氏物语》语言艺术上的比较得出几点想法:1、自然之美是"物哀"触物感动之心的基础。2、《源》之"幽玄",是一种接触自然风物时普遍流露出的风雅品性,表现了一种自然的、孤独的生命状态之美。3、"知物哀"的主题贯穿在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之中。  相似文献   

12.
"人生艺术化"是以审美观照来克制对人生实在物的过分欲求,它挣脱了各种现实的束缚与狭隘的人生局限,最终带来人生境界的提升与拓展。人的生活审美化、艺术化,艺术自然便成为人生命存在的一种特殊方式。"人生艺术化"的意图是在寻找生命的和谐中让生命获得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村上的小说与日本传统文学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受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影响很大。他往往用非日本的视角来审视、把握、感受日本社会的一切。不过他骨子里还是个纯粹的日本人,在他的作品中表现日本的情感和日本传统的物哀幽玄的美学思想是极其自然的,让读者在作品的氛围之中感受到了这个东方作者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4.
壮族民歌的情感内涵,在本质上是与壮族的天性以及壮族在其生活环境中形成的独特民族心态、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密切相关的。主流是爱,而且常常表现为一种深沉和广博的"爱",具有社会生命与自然生命、自然精神与社会精神水乳交融的特点。壮族民歌在"情"的表达上,以物寄情的方式较为突出,并且具有强烈的行为性。壮族民歌的音乐风格依然保持着与生活、自然和生命的巨大亲和性,以及采用有大二度音程和声的二声部或多声部群体性歌唱的特点和由壮族语言声调特性生发出来的歌唱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儒道两家环境美学思想都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中国哲人认为,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是一有机的生命体,而"人"之原初心性则是一虚灵的明觉,广大无际而可以含摄融汇自然万物,由是,人可以与宇宙自然和熙融洽、天人贯通。就儒家美学而言,孔子就提倡"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达成天人合一、物我同体的审美域;孟子则主张"仁民而爱物",在"仁心"中,万物也如如地以其本来面目向我开放,"人"与"物"生命相接、气息相通,还原为一个"天人合一"的生命体。  相似文献   

16.
民胞物与。物与,是杜甫仁学精神的合理外推,而同时,大自然以其所涵载的宇宙生气昭示着人类生命应具的秩序。诗人在其诗作中以喜剧性(自由)自然意象展示了这种心灵与自然双向交流的形上内涵:自然对生命的启示,在自然的映照中对人生悲剧的理性观照与超越要求;对“天人合一”的体认,是诗人宇宙化了的泛人性(“本善”)精神。  相似文献   

17.
远古神话周穆王与西王母昆仑之会,在跨越自然空间的"心""物"交感中,孕育出中土与西域心心相系的古老的"历史情结";又以人的"文化的超机体因素"超越自然生态的"种内关系",而且大胆实施空间创造,把纷繁复杂的现实因素转化为"柔远能迩"、"和远又和近"的空间思辨;同时在"心"随"物"(自然空间)游中,展开对自然的诗意想象,以生命的执着冲破内心孤独,努力践行追求和谐、统一的空间行为,从而在"原生态自然"中编织了关于中原与西域不可分割的"生命"之链,升华了"历史情结"。  相似文献   

18.
苏轼三咏赤壁的思想底蕴,并不在于佛教和道家的影响,而是植根于一种具有实践取向的生命意识。苏轼对人和物的自然生命,持肯定乃至乐观的态度。基于此,他对儒、释、道的汲取与调和,以是否成全人性的自然成长、生命的自由展开为归依。  相似文献   

19.
"物哀"这种审美情趣深深的渗透在日本文学之中,这种审美情趣不仅仅只融入日本的文学而且与日本人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物哀"观念的形成主要源自日本这个国家本身的地理条件和长期以来自发形成的民族观念,并且时时刻刻反映着浓厚的宗教色彩。日本的民族审美心理中总是充满了对生命的珍视,当美好的东西转瞬即逝就会让民众内心充满无限的感伤,且这种心理已经根深蒂固,随即就成为了我们所要探讨的"物哀"等日本文学的审美范畴,为日本古典文学奠定了悲情的审美基调。本文先简单介绍了"物哀"的文学内涵再着重结合日本文学传统介绍了"物哀"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小草虽小,却不失生命的顽强,石缝、里,悬崖边,总会留下它快乐的足迹;松树虽大,却要承受风霜的洗礼,烈日下,暴雨中,不难看到它抗争的身影。自然万物与人类的生命何其相似!作文时,换一种角度,以物喻人,人与物会交映生辉。下面,为同学们传授三种“以物喻人”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