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3 毫秒
1.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已经有了40多年的历史,研究生教育规模逐年扩大.我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虽然依旧是培养学术型人才,但现实中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毕业后从事"非学术"职业的比例却越来越高.以问卷调查为基础,分析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入学动机及毕业发展路径选择,结果显示:提升就业竞争力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入学的最主要动机.建议从细分培养目标、重视本科教育、完善奖助学贷体系和改革培养方案等方面优化目前的研究生教育.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美国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学术精英为主的,并呈现出重博士教育、轻硕士教育的文化心理特征。过去40年来,尤其是近20年来,教育、商业两个学科领域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面向职场培养非学术化人才取得巨大成功,带动美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在整个学位教育中的相对比重提高了近8%。同时,美国学术机构的人力资源政策在过去40年来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学术人才的职业选择需要作出调整。因此,美国研究生层次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正在汲取教育、商业等专业学位教育的经验,面向非学术机构培养职场人才。专业科学硕士学位教育是这场改革的重点,凯克研究院则是发起这一改革的先驱机构。  相似文献   

3.
英国课程型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学术发展和职业取向并重的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高效率、低成本培养高层次人才。分析了英国课程型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类型、学科分布、发展规模,重点探讨英国社会科学课程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选取牛津大学课程型硕士学位项目深入剖析其研究生培养实施的过程及特征。结合未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对设置较短学制的专业硕士学位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形成相对独立的非学术型硕士生教育体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重要方面。非学术型硕士生教育有其特定的质量要求,学术性、实践性、职业性构成非学术型硕士生教育的质量特质。非学术型硕士生教育质量保证特别强调社会需求、专业独创性、综合素质、即时改善、系统重构等节点。非学术型硕士生的培养过程必须构成一个整合性体系,实现培养平台实践化、知识体系综合化、培养环节集成化。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属于同一层次的不同类型。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能较好地适应行业或实际职业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由于我国从小学到研究生长期采用的是标准化的教学模式,相对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成效来看,对专业型人才的培养重视不足,使得研究生毕业难以满足社会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应当增加专业型研究生比重,同时大力推广应用型课程,解决研究生脱离社会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确认识学术型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对于促进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引导研究生导师的教育思路以及研究生自身对培养方向的理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学术型和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培养目标、教育情况以及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促进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入,培养多层次的研究人才。  相似文献   

7.
非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外部评价是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基本工作。进行非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外部评价是非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属性、解决现有评价机制缺陷、提升培养质量的现实需要。借鉴消费者行为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协调教育行政主体评价与社会外部评价的关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现质量评价结果与公共财政激励挂钩,构建必要的质量外部评价参与平台,有助于构建非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外部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还未能形成独立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以外的完备的专业学位培养体系.本文从依托工程背景、强化职业性、适应职业资格认证、形成专业型师资队伍以及实践能力培养基地等方面探索地方工科院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质量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分外部质量保证监控体系和培养单位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我校在结合多年该领域全日制学术型硕士、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基础上,针对培养单位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从建立前提、关键环节、必要手段、有效途径等方面,研究分析了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框架,以期对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后,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定位在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培养学术型人才上。但近十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研究生不断扩招,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门槛越来越高,高校和科研部门已把录用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作为基本条件。硕士研究生就业已经转向非学术研究的实践领域,这些部门更看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