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永别了,武器》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一篇重要小说。以《永别了,武器》的两个中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从译文词语的选择、句法、人物身份与语言、特殊名词的翻译四个角度来探讨文学翻译中风格的可译性和译者的策略,以及海明威风格的保留与再现。  相似文献   

2.
如何将异质文化再现是文学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以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文学翻译难题出发,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和分析,探讨中国文学中异质文化外译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将叙事与翻译相结合,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框架,是翻译领域的进步。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可有效避免源语言和译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风声》英译本(《The Message》)语言流畅,译者对小说的风格把握熟练,能再现悬疑紧张的故事情节、重现独特的叙事方式。本研究基于蒙娜·贝克(Mona Baker)的叙事理论,以《The Messgae》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的例子分析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通过直译加增译、转译的方法,实现时空建构策略;通过增译、省译及形象阻断意译法等,对中文偏好具体形象、积极修辞与英文重视抽象概念、消极修辞等特点进行相互转换,实现选择性建构及标签建构。  相似文献   

4.
文学风格是一部文学作品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文学风格是否可译一直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对沙博里《水浒传》英译本以及对译本中众多实例的分析,阐述了文学风格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5.
肖文朝 《海外英语》2012,(20):181-182,184
古诗是中国的艺术瑰宝,古诗英译是传播中国文学的重要手段。许渊冲和翁显良是古诗英译的极大成者,二者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译作,形成了各自的翻译风格,提出了不同的翻译主张。许渊冲先生主张诗体译诗,并将"三美齐备"作为诗歌翻译的实践原则和评价标准;翁显良先生主张散体译诗,认为译诗的关键是"再现意象"。两种主张孰优孰劣,众翻译家各执一词。该文试从两位英译《登鹳雀楼》和《登幽州台歌》入手,对他们的翻译风格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6.
著名的《剑桥俄罗斯文学导论》把探讨俄罗斯文学书写与不可译性作为重点论述。其中的不可译性,一方面展示了俄罗斯文学独有的文学特征,彰显了俄罗斯文学特有的精神表达;另一方面也给翻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功能等值和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如何将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进行完美结合,对俄罗斯文学中的文学批评方法、文学体裁以及相关的俄罗斯精神进行成功翻译,使读者理解源语所表达的内容,这将是翻译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散文的风格堪称散文的精髓,如何能将散文的风格在译文中得到完美再现一直是众多翻译者孜孜以求的目标。本文以当代著名翻译学家周领顺所著的《散文自译与自评》一书中的散文英译为例探讨对应、重构和淡化三种风格再现翻译策略在散文英译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8.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浪漫主义抒情诗,在典籍翻译中占有重要地位。风格标记对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风格重构与再现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风格标记,对《离骚》四种不同英译本风格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探索典籍英译原作风格再现方面的技巧及方法。  相似文献   

9.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散文集。以译笔“忠实”著称的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系统译介“四书五经”开创了汉学研究新纪元,所译《尚书》在追求准确传达意义的同时,也力求保证风格的再现。本文从语气的描摹、意境的再现、情感的移植以及形象的保存等四个方面,配以具体译例,论证了理雅各《尚书》译本文学风格的再现,希望能给我国的典籍翻译工作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0.
多元系统理论中,赞助人这一文学外因素能够影响译者进行翻译策略的选择。《孙子兵法》的袁译与林译两译本产生时代背景相同,风格迥异,通过分析比较二者在术语翻译时的异同,即袁译重"接受性",林译重"充分性",反证了赞助人因素对译者选取翻译策略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红玫 《现代语文》2015,(3):124-128
朱维之是当代文学翻译家,比较文学大师。基督教家庭背景和求学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的翻译实践与学术研究,以及他对宗教与文学之间关系的理解。从文学角度出发,朱维之发现了《耶利米哀歌》与屈原《九歌》之间的"文学姻缘"。基于二者间的相似,并以前人"以诗译诗"的历史为鉴,朱维之运用翻译再创造策略,用九歌体翻译哀歌,成功再现了哀歌的风格、内容及其中所含诗歌意象,很好地传达了哀歌的文学价值。基于此,朱维之的译本相对《圣经》中文和合本及李荣芳的骚体哀歌都有着优越之处。本文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揭示了朱维之的翻译思想和审美翻译观。  相似文献   

12.
历来,风格的传达就是文学翻译中的难题,因此,作为风格传达中最关键的部分语言风格的传达,就成为再现原文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的中心问题。本文通过对《老人与海》三个中译本的分析,从译文与原作者、原作、以及两种文化的关系方面探讨了文学翻译中语言风格的传达,认为只有将原文与译文相融无间,译者才能成功传达原作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3.
文学风格是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的各种特点的综合表现,是作家的思想修养、审美意识、艺术情趣、艺术素养和语言特质构成的艺术个性在文学作品中的集中反映,再现出原文所蕴含的各种风格价值。本文从文学风格视角探析文学作品的可译性,并指出风格翻译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借鉴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对方志彤和黄兆杰英译的《文赋》两个译本进行描写性、解释性比较研究。文章通过分析两位译者在预备规范影响下在文本选择方面的异同、在初始规范制约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翻译倾向以及在操作规范制约下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阐明翻译规范影响了两位译者的翻译行为并制约他们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而塑成了两种译本在词汇、句法、篇章等层面同中有异的文本特征。本研究揭示了《文赋》两种风格译本的形成原理,以期对中国文学外译的译本描写与批评研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5.
《商洛学院学报》2017,(3):38-42
运用描述性研究方法 ,从饮食文化、陕西方言、称谓、打油诗和陕北民歌五方面梳理葛浩文英译贾平凹《浮躁》和《废都》中民俗元素的翻译方法,结果表明葛浩文通过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再现小说中的民俗元素。对汉学家葛浩文译文中民俗的翻译策略的总结,不仅可以在更广阔的视域下把握作家的创作,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现状与问题,减少文学传播的盲目性,从而更有效地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  相似文献   

16.
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比评析《儿子的否决》两个译本中措辞、增(省)译、归化和异化、调整语序等翻译技巧的应用,通过分析提出翻译作品应力图忠实再现原作意义和风格,达成译文对小说批判现实主义特色的把握,进而印证对等理论对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学翻译中较棘手的问题便是修辞的翻译,文学翻译既要遵守"忠实于原文"又要结合译入语巧妙进行再创造。在这双重要求下译者到底如何处理修辞翻译的问题值得思考。从汉文学作品蒙译例句的分析中,可发现译者要结合保留原文的审美形式,通过向译入语文化的倾斜、译入语的再次加工等是实现文学作品修辞翻译再现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8.
文学翻译中风格是否可译一直是文学翻译界争论的热门话题。本文从对翻译、文学和风格这三个概念的理解入手,论证了文学翻译中风格可译,但绝非易事。  相似文献   

19.
风格的翻译对文学作品的翻译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应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而且应该再现原文的风格。风格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在译文中得以再现。对风格的可译性、风格的再现及如何处理译者风格和原作风格的关系等问题进行讨论,使我们对风格的翻译有更深层次更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古诗是中国的艺术瑰宝,古诗英译是传播中国文学的重要手段.许渊冲和翁显良是古诗英译的极大成者,二者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译作,形成了各自的翻译风格,提出了不同的翻译主张.许渊冲先生主张诗体译诗,并将“三美齐备”作为诗歌翻译的实践原则和评价标准;翁显良先生主张散体译诗,认为译诗的关键是“再现意象”.两种主张孰优孰劣,众翻译家各执一词.该文试从两位英译《登鹳雀楼》和《登幽州台歌》入手,对他们的翻译风格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