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汉语的“用”字是一个常见的“中介”动词(Vm),也是个有灵动词。但是并非凡是“用字句”都出现“用”字,因为“用”字在汉语句子中是时隐时现的。文章首先对“用”字在句中的隐现问题作了详细的讨论。然后又指出,由于汉语“用”字有复杂的语义内涵,所以不同句中“用”字的翻译方法也不同。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过程中,我偶然发现“师”和“归”两字用部首查字法查找时,两个字的部首不相同,但从字形上看这两个字的部首应该相同。而《现代汉语词典》把“师”字安排“|”部里,而把“归”字安排在“ヨ”部里,这是怎么回事呢?一连数天,我反复查找各种语言文字书面的书籍,终于发现这是一个部首归并的问题。自东汉许慎创立540部首将汉字归类以来,汉字经历了许多变化。许慎在著《说文解字》时,主要依据小篆字形,把同一形旁的字归在一起,称为一部“。师”字在“币”部“,归”字在“彐”部。许慎的以形旁编排文字的方法,千百年来一直为编篡字书的人所…  相似文献   

3.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有两个字一直以来是值得重视的:“见”和“相”。尤其是在教学《孔雀东南飞》的时候,老师们都会拿出来综合辨析一下.教导学生这两个字的特殊的指代意义。在现实生活中呢?“相亲”一词应该算是一个极为普通的词。但是两本使用最广泛的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分别将其读成“xiung亲”和“xiang亲”。同一个“相”字,同一个词,却两种读法。而且还都是权威性辞典,孰是孰非?因此.“相”就成了一个不得不认真解析的字了.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人教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t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玟两个字.岂不两妙!”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三言二拍”中的并列四字语为研究对象,从类型、语义、语用上作了剖析,认为这类四字语虽并列相叠为用,却不嫌重复。是一种具有中国气派,大众喜闻乐见的语式,至今仍有很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王力文集·汉语史稿》中《第六十节概念足怎样变了名称》:“今天普通话用‘走’字米表示,古人用‘行’字来表示。‘跑’的概念,占代用‘走’字表示。”此说给教学带来一个误区.以为古代“走”字都译成今天的“跑”,但从古代“走”表“走路”和“跑”的概念演变过程来看.这是不当的。本人把占代“走”从“跑”到“走路”的演变过程大致分三个时期:初变、渐变、质变。  相似文献   

7.
本文纠正了《说文解字》对“相”字本义的错误解释,以“相”字为例简略阐述了“引伸义”和“本义”之间的发展关系。“相”字的本义不是“以目观木”,而是“以木代目”。“相”字是从“盲人的手杖”这个本义,引申出“帮助”“辅佐”和“省视”“察看”两大语义系统,它们的读音都应该统读成xiànɡ。“相”字在作为副词时,念xiānɡ。作为副词的“相”字,大致有四种用法。  相似文献   

8.
说“福祉”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句话中的“福祉”是什么意思呢? 要解释“福祉”,先得说说这两个字共同的偏旁“(?)”。“(?)”在古代就是“示”字,“示”在甲骨文中很像我国上  相似文献   

9.
处置式是一种容量较大的句法构造,在现代汉语中,处置句一般用介词性动词“把”字把宾语提前,具有表示处置的意义。在近代汉语中,处王句常用的介词性动词有“将”和“把”两种,本文主要讨论的对象是“把”字式处置句。“把”字式处置句在唐朝已经出现,这一时期的把字式处置句有“把+宾语+动词”以及“把+宾语1+当作/看作/唤作作+宾语2”这两种结构,其中第二种结构里,宾语1和宾语2实际上指同一事物;宋元时期把字式有了很大的发展,动词前出现副词,动词后出现补语及宾语。且副词、补语及宾语,可以是十分复杂的构造。明朝以后,“把”字式处置式已经成熟,但与现代汉语仍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氏、氐两声旁在文献中常因形似而互用,这导致了一些字际之间、义项之间的讹混。《汉语大字典》在收录这类字时未加以辨明,主要集中在“疧-疷”“■-貾”“赿-趆”“■-胝”“坁-坻”“■-岻”“■-柢”“祇-祗”“秖-秪”“芪-茋”等十组字上。区分氏声字与氐声字的方法有二:第一,氏声字与氐声字的韵部不同,前者属支部,后者属脂部;第二,氐声字有较为核心的义素,大多可以系联成同源词,而氏声字该特征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一、释“贰”《左传》一书用“贰”一字的频率较高,全书共用了九十多次。其中“贰”字前后与不同类词相配搭的竟达五十种之多。若想把“贰”字的含义来龙去脉搞清楚,必须追根溯源。据周朝晚期金文,“贰”的字形形象是人用大斧子把贝一劈两半,可见,把东西一劈两半即“贰”字本义的源头。据战国时期郘大叔斧和中山王壶上的记载,“贰”从字形上看也是把贝劈开。《说文》云:“贰,副益也从贝式声”,“副,判也从刀畐  相似文献   

12.
“相”与“像”读音相同、意义相关,在日常生活中,在学生作文里,这两个字常常混淆。例如:奶奶请照像师傅照了一张相。这里“相”和“像”都用错  相似文献   

13.
“见”字古今常用意义表示“看见”。而其用诸“见教”、“见谅”等结构中的指代意义 ,源于“见”字词义的演变虚化 ,并因同义词“相”与之相因生义所使然  相似文献   

14.
在汉语方言的广大区域内,很多地方用来自“来母山摄开口三等平声”的读音表示“缝”义,另有很多地方用来自“来母山摄合口三等平声”的读音表示“缝”义。前者可能有的本字是“连”或“联1,力延切”,后者可能有的本字是“挛”或“联3,吕员切”。开口的读音与合口的读音在地域上成互补分布,因而具有方言区域的标志作用。考证中对韵母作古今比较时,除了寻找今音同韵母的例字之外.必要时还拿古开口字的今韵母同古合口字的今韵母作比较,拿古一等字的今韵母同古三等字的今韵母作比较,或再考察今音的声韵配合情况。这种全面关注音变的系统性、整体性的做法,本字考证中常需用到。  相似文献   

15.
百“然”图     
徐峰 《语文知识》2001,(9):52-53
汉语中有一种带“然”字的四字词组,这类词组前两个字为“形容词十后缀‘然’”结构,通常充当状语。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四字结构,大多数为成语。笔者留意三年,收集该类词组一百余条,称之为“百‘然’图”。如下:屹然而立断然拒绝寂然无声溘然长逝了然于心迥然不同奋然前行轩然大波戛然而止凛然不屈茫然四顾怅然若失贸然从事蔚然成风翩然而至慨然俯允蔼然可亲飘然而去  相似文献   

16.
卢传会 《现代语文》2002,(10):39-39
《现代语》2002年第5期刊载了云南大学新闻中心编辑冯皓的一篇关于冀鲁豫一带农村方言中男子讨老婆有“‘xin’媳妇”的说法的章。与此类似的是,苏北与鲁南交界的一带,有“寻‘xin’人”(姑且用“寻”字)的说法,即妇女死了丈夫,去另找一个男人,一起过生活。但是,这里的“寻人”两个字的读音都接近于普通话中的阴平。而冯皓中“寻”的读音是阳平,可能是按普通话的读音来加的。  相似文献   

17.
苏轼《石钟山记》“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中的“相”字,课文没有注释,一些参考书上把“相”字,解释为“互相”,有些老师也这么讲。这是不恰当的。“相”字在古汉语中有多种解释,这里的“相”字,只是起到了调合音节,使句子和谐的作用。如果把“相”译成“互相”。那就是“水和石互相搏击”了。水搏石可以,“石搏水”却讲不过去。况且去掉“相”字,“水石搏”也是一个单句,并不影响句子的成分。因此这里“相”字不作“互相”讲,只是调合音节。起到衬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报刊中“皇天后土”与“黄天厚土”交相出现,孰是孰非呢?应该说,“皇天后土”没有错,在成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中皆可查到,意为“天地神明”。汉语中不少成语结构是同意并列结构,实际上,四字音节(字)表义与两字音节表义是相同的,古人仿佛有意凑成四个音节,为了读来铿铿锵锵,朗朗上口。  相似文献   

19.
候慧章《〈曹判论战〉中的‘加’字》一文,将“弗敢加”的“加”字训释为“变”,即动词改变之义,欠妥。因为:1.“加”的本义为“诬枉夸大”;2.“加”的引申义中不含有“变”的意思;3.“弗敢加”的“加”字用的乃是本义。  相似文献   

20.
先看下面的一副对联:“烟销池塘柳;炮镇海城楼。”此联上、下联中相对应的字的偏旁依次是:“火、金、水、土、木”,五行齐全,极为工巧,令人读后不禁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