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西迁,以重庆为陪都,成都为支前的重要基地.四川成了全国的政治,军事,经挤、文化中心。外省同胞纷纷来川避难,南京、上海,平津、武汉等地许多较有影响的报刊,也先后迁至成渝出版发行,四川的新闻事业,空前繁荣.盛极一时。  相似文献   

2.
《大公报》1902年创刊于天津,跨越了晚清、辛亥革命、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全国解放、抗美援朝、和平建设等历史时期。报馆从天津起家,曾先后在上海、汉口、香港、重庆、桂林、北京等地出版。随着全国各地相继解放,天津《大公报》易名《进步日报》出版;上海《大公报》保持原名出版;重庆《大公报》则改为市委机关报《重庆日报》;香港《大公报》维持原样,  相似文献   

3.
成都《工商导报》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党的影响下,由共产党员王达非同志和一批革命进步人士,在国民党统治区创办起来的民主进步报刊。全国解放后,为了贯彻党对工商界人士“团结、教育、改造”方针,它被“成都军管会”批准继续出版,是解放后成都继续出版的两家报纸之一(另一家为《新民报》)。《工商导报》从1946年4月28日创刊,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1997年以前包括现今的重庆市)历来是我国人口密集的一个大省,是我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我国的近现代历史上,四川虽然深处内地,却屡屡成为影响全国、举足轻重的地区.辛亥革命前夜的四川保路运动,20年代前后长期的军阀混战,抗日战争时期成为中国的大后方,都使四川在全国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这一切,也使四川报刊成为我国新闻事业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份.自1897年四川出现近代报刊,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半个多世纪中,四川报刊的发展和演变,纷繁多彩,反映了社会历史的进程,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史料.各种报刊的新旧更迭、存亡兴衰,自然是新闻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徐苑琳 《出版广角》2018,(12):43-45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西南地区独特的政治、社会和地理优势,全国各地主要的出版机构和文化人为保存实力,开始向成都、桂林、昆明等西南大后方转移,促进了当地文化出版事业的空前繁荣.这主要体现在出版机构、图书、期刊及文化人数量和质量的增加上,这种情况的出现既与政治大环境有关,也与地区自身的特殊区位优势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杂志》2005,24(11):F0004-F0004
创刊于1955年的《全国报刊索引》,至今已走过半个世纪,编辑出版有《全国报刊索引》(哲社版月刊)和《全国报刊索引》(科技版月刊)。作为国内最早的一本中文报刊文献检索工具,《全国报刊索引》分为印刷版和电子版两种刊物出版。其电子版系国家文化部立项,上海图书馆承建的重大科技项目,1995年完成并通过国家文化部部级鉴定,曾获国家文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文化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相似文献   

7.
《图书馆杂志》2005,24(12):F0004-F0004
创刊于1955年的《全国报刊索引》,至今已走过半个世纪,编辑出版有《全国报刊索引》(哲社版月刊)和《全国报刊索引》(科技版月刊)。作为国内最早的一本中文报刊文献检索工具,《全国报刊索引》分为印刷版和电子版两种刊物出版。其电子版系国家文化部立项,上海图书馆承建的重大科技项目,1995年完成并通过国家文化部部级鉴定,曾获国家文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文化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相似文献   

8.
自8月1日起,中国邮政以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郑州、成都、重庆、沈阳、西安等10个城市为中心,辐射到周边27个省(区、市)的138个城市,对640种发行覆盖面较广的邮发报刊提速.在邮政内部,此次涉及提速的640种报刊被称为"畅销报刊",其邮发业务总收入约占全国邮发报刊收入的42%.  相似文献   

9.
石峰 《传媒》2005,(11):4-11
2004年初,在天津召开了全国报刊管理工作会议,随后在云南召开了全国报刊审读工作会议,这两次会议对于把握报刊出版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使命和责任,分析报刊出版业改革、发展与管理态势,总结和交流管理经验,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思路、振奋精神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一年来,在各地报刊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国报刊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报刊出版态势平稳,报刊业改革不断深化,报刊出版业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10.
“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被迫宣布抗战,国民党中央及政府各行政机关开始向四川重庆迁移,沿海、沿江地区的工厂、高校大批内迁到四川的重庆、成都等城市,四川逐渐变为中国抗战大后方的经济、文化、商业中心。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调整侵华的作战方针,停止对中国各地的大规模军事进攻,转而对我国内地许多大、中城市进行空中轰炸,四川成为日机的轰炸重点。1938年2月19日,日机首次空袭重庆,揭开了日机轰炸四川的序幕。笔者根据四川省档案馆馆藏四川省秘书处、省民政厅、省社会处、省卫生处、省防空司令部、省动员委员会等民…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上海图书馆馆藏中国近现代读书类报刊为样本,统计其创刊数量、创刊时间、出版地分布,整理了出版机构及其重要报刊,并分析了中国近现代读书类报刊的特点。统计得到中国近现代读书类报刊231种,创刊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出版地居前的为上海、四川、江苏、北京、浙江,出版机构有报刊社、书局、图书馆、协会和学校等。研究认为,中国近现代读书类报刊具有创刊时间较早、刊物数量较多、出版机构以报刊社与书局为主、出版地域分布不均及红色报刊微光初现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吴策 《四川档案》2005,(3):14-15
1937年“七·七”事变的爆发,吹响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号角,在前方将士浴血奋战的同时,身处大后方的四川人民也积极地行动起来,他们拿起手中的笔墨作为砍向鬼子头上的大刀。他们是抗日的勇士,他们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呐喊,为中华民族的存亡而疾呼......今天,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特别辑录了1937-1938年四川创刊的部分抗日报刊的资料,以记住历史,告慰英灵,启示后人。《大声周刊》1937年1月17日创刊于成都。车耀先任社长,发行人薛特恩,编辑周海文、胡绩伟。《大声周刊》是一份唤醒人民大众、宣传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刊物,曾先…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全民族的反法西斯强暴侵略的正义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国统区妇女的文化出版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先后出版的妇女刊物、论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杂志和报纸副刊 全面抗战爆发前,国统区只有两种妇女刊物出版:最早的是1931年于重庆创刊的《妇女共鸣》月刊,武汉时期一度改为半月刊,主编陈逸云。还有1935年7月于上海创刊的《妇女生活》月刊,是国统区妇女刊物中坚持时间最长,旗帜最鲜明的进步刊物,1937年迁武汉,1938年迁重庆,1941年出版百期后停刊。主编沈兹九、曹孟君等。  相似文献   

14.
作为国内最重要的报刊信息类检索刊物,《全国报刊索引》创刊五十年了。五十年来,《全国报刊索引》本着“揭示报刊信息资源,服务社会大众”的宗旨,为全国广大读者与专家学者提供了检索报刊信息资源的便捷工具。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文献内容数字化和信息传输网络化的社会进程,《全国报刊索引》也顺应形势,出版了《全国报刊索引》电子版,为读者提供了数字化资源检索的途径。逐步成为图书馆馆藏数字化资源和知识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为避战火,山东省立图书馆的部分善本藏书迁至四川。在此期间,王献唐先生与当时西迁成都之金陵大学李小缘、商承祚教授有书信来往。信中探讨了考古、出版等方面的问题,对于研究王献唐先生的生平与学术活动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2月21日,四川出版集团在成都举行第二届四川出版集团出版奖颁奖仪式。与上一届相比,本届出版奖的评选增加了透明度,评委由参评出版单位推选的评委和集团审读室随机产生的评委组成,另外还增添了两个奖项,即“报刊最佳经营业绩奖”和“第二届四川出版集团出版奖特别奖”。特别奖旨在鼓励集团成员单位自主  相似文献   

17.
重庆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民政府移驻重庆,使其成为战时首都,并明定为陪都,从而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国出版中心。本文着重简述从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至1946年5月还都南京这一时期重庆出版业的发展变化及其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8.
1994年1月1日,在成都市人民北路一栋很不起眼的小楼里,成都商报诞生了.当时,它是一张内部小报.1995年,全国开始清理整顿内部报刊,90%以上的内部报刊关门了,但成都商报历经千辛万苦,和一家具有公开刊号的报纸成功整合.  相似文献   

19.
我现在已经收藏有全国各地的报纸近2000种,刊物100多种.大到国家级,小到村级的报纸,有创刊号、纪念刊、专刊,有党报党刊、行业报刊、部门报刊、企业报刊,种类繁多,大小各异.特别是我还有很多各类作品发表在这些报刊上,每当我翻看着这些自己辛辛苦苦从四面八方收集而来,并载有自己劳动果实的报刊时,感到自己人生的充实,心中充满了丰收后的欢乐.……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苏联社会中,报刊、广播、电视和通讯社等各种新闻宣传工具组成一个庞大的宣传报道系统。在各种新闻宣传工具中,报刊在数量和重要性上均居首位。全苏共出版14000种定期刊物,平均每个家庭订阅四种以上的定期刊物。①苏联报刊的现状如何,报刊和报刊宣传有那些主要情况,报纸编辑部的工作是怎样组织的,是我国新闻界不少同志希望了解的问题,本文就此作一些介绍。报刊的现状和报刊的宣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