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人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有谁知道,《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  相似文献   

2.
《中国修辞学》(天津南开英华书局1926年),其书以“移觉”指称“通感叶旨出:将甲种感官的作用,移道乙感官上,使文词别生一种美丽。如《史记》:“此与以耳食无异。”《唐书》:“道路目语。”《史记》:“十九人相与目笑。”  相似文献   

3.
高圣峰 《现代语文》2007,(5):117-117
走进中国学作品长廊,历代骚人墨客的惜时叹逝之诗实在叫人眼花缭乱!“子在川上曰:‘逝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楚大夫艋原“惟草爪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一世之雄”曹孟德横槊而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诗仙太白也说“弃我去昨日之日不可斟”(《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云》);少陵野老则挠首低吟:“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赠卫八处士》)而岳飞凭栏高歌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满江红》),更把壮怀激烈的渎书人之惜时推向了极致。[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一、以人代书。如吴敬梓《儒林外史》:“熟读王书和,不如临症多。”王书和是名的医学家,有《脉经》一书,这里用他的名字代指医书。《毛泽东选集》:“何况现在不是学孔夫子,学的是新鲜的国语、历史、地理和自然常识,这些化课学好了,到处有用。”这里以孔夫子代指《论语》等宣传儒家思想的书籍。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有那么一类词汇,它们实在是太基本了,以至于为了解释一个这样的词汇,人们必须引入一大堆比这个词汇复杂得多的词汇,而且事实上会越解释越糊涂。“时间”就是一个这样的词汇。似乎谁都知道时间是什么意思,可是又没有人说得清时间究竟是什么东西。哲学家那些玄而又玄的套话(比如“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往往使人越听越糊涂;而霍金那本大名鼎鼎的《时间简史》,里面实际上却是谈宇宙学的。  相似文献   

6.
陈晓星 《成长》2007,(4):23-24
“罄竹难书”这个词被中国人使用已超过千年,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旧唐书·李密传》记载,隋末李密起义历数隋炀帝十大罪状:“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为:比喻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教育》2007,(12S):40-40
王从:袁枚《黄生借书说》有云:“书非借不能读也。”何也?人之与书,大约如冯梦龙批元曲《耐心》时所言:“所谓妻不如妾,妾不如妓,妓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也。”  相似文献   

8.
沈尹默在《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中指出:“唐代论书法的人,实在不少,其中极有名为众所知如孙过庭《书谱》,这自然是研究书法的人所必须阅读的文字,但它有一点毛病,就是词藻过甚,往往把关于写字最紧要的意义掩盖住了。致使读者注意不到,忽略过去。”沈先生这简短几句话,包含有几层意思:一是唐代论书之风大盛;二是《书谱》在当时就引起书学界的重视,而且至今在书法研究中仍有重要地位;三是有关一些细节方面,因“词藻过甚”,言之未详,或易为读者“忽略过去”。笔者细读《书谱》数遍,多有所得,然有个问题或隐或显于字里行间,即《书谱》中除了关于书法发展、书体流变、书法创作与批评等论述外,还涉及到关于书法文献的编纂、审订的标准与方法等重要问题。以为一得.请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沈善增 《中文自修》2006,(10):46-47
你知道《老子》吗? 你知道《老子)吗?我想,很多人会回答,当然。 你真知道《老子》吗?这就难说了。 说起《老子》,你可能会感到,这是一本十分深奥的书,“道可道,非常道”,“玄之又玄”,云里雾里,稀里糊涂。也可能会觉得,这是一本非常了不起的书,仅仅五千多字,似乎包罗万象,世界上什么事情都说到了,任何问题都可以在书里找到答案;甚至认为读通《老子》,可以得道成仙。  相似文献   

10.
《三国志·谯周传》记载:谯周“研精六经,尤善书札”。“书札”应是“《书》《礼》”之误,依据是:《通志》的《谯周传》“书札”作“《书》《礼》”;从谯周作品及谯周的经学承传来看,作“尤善书札”不舍理,而作“尤善《书》《礼》”则合理;《三国志》中“礼”字多讹为“札”字;“植”字很早就已写作“礼”,而“礼”字与“札”字形近,易致二者混淆。  相似文献   

11.
《书的世界》是一个开放性的单元,在设计这一单元的教学时,教师紧紧围绕“书”精心设计了——“说书”、“借书”、“读书”、“分书”、“读名著”、“赠书”等一系列有效活动,让学生在“书的世界”里汲取“知识”,品味“精彩”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时间是语言表达上的一个重要范畴。动词作为句子的核心,其表达的行为动作总是以时间为背景的。对比《水浒传》、《红楼梦》两书中的时间表达,我们发现,由于时代的局限,《水浒传》一书所涉及的报时工具无非就是更鼓、漏刻①以及报晓鸡(书中曾多次提到“报晓鸡”,如四十六、四十七回),这同《红楼梦》中出现十五次之多的“钟”、“表”概念存在一定的距离。贾府的钟以及宝玉等上层人物怀揣的金表在当时虽然使用得极不普遍,但它却是向计时精确化迈出的一大步。(虽然《红楼梦》主要写的是上流社会,而《水浒传》则写了社会各阶层的生…  相似文献   

13.
<正>这是一部关于教育的一项区域性征文竞赛的简史。简史,顾名思义就是简单的历史。世界上这样的书已有很多:比如,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的《时间简史》,比尔·布莱森的《万物简史:从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成为地球的主宰》,以色列年轻作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代表作《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此外,还有《进步简史》《宇宙简史》《空间简史》《人间简史》  相似文献   

14.
本通过对《隋志》总集类来源与具体录之考辨,说明其中多非总集;进而分析《善》的性质与杜预、挚虞书的时间,得出《善》或非总集,或成书迟于《章流别集》的结论,并指出学以《隋志》“总集类”全为总集和以《善》为总集之祖,均非圆照。接着,作通过有理有据的辨析,指出:《徐、陈、应、刘遗集》、《汉志》“杂赋”、《楚辞》、《书经》和《诗经》,均非严格意义上之总集,真之总集从《章流别集》始。  相似文献   

15.
赵艳东 《教育文汇》2008,(3):48-48,55
一个多世纪以前,28岁的美国人梭罗在瓦尔登湖畔自筑木屋,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成就了不朽的名著《瓦尔登湖》。这是本适合心灵阅读的书,也正如徐远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静、恬静、智慧的书。”  相似文献   

16.
乍一看,《狂人日记》与《红楼梦》似乎有点风马牛不相及,把这两部作品扯在一起.人们一定会以为是无稽之谈。但是.细心一点的读者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这两部杰作都自称为“荒唐之言”。《红楼梦》的“写作缘起”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狂人日记》在序言中写道:“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迹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  相似文献   

17.
《尔雅》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收录名词、动词、形容词及副词等一般词语,相当于义类汇编或语词性类书,犤1犦也有人将其理解为古汉语同义词词典。前三篇中,《释训》着重描写事物的情貌,词目多为叠字。“《释训》云者,多形容写貌之词,故重文叠字累载于篇。”犤2犦那么,前二篇《释诂》与《释言》,存在怎样的异同关系呢?历来有三种观点:一、《释诂》解释古语,《释言》解释方言邢《尔雅注疏》论《释诂》:“诂,古也。古今异言,解之使人知也。”论《释言》:“古今方国殊别,学者莫能通,……故为之作释也。”但事…  相似文献   

18.
背景介绍 《一千零一夜》在西方被称为《阿拉伯之夜》,在中国却有一个独特的名字:《天方夜谭》。因为明朝以后称阿拉伯国家为“天方国”.阿拉伯人喜欢在夜间举行晚会,书中的故事又都是在晚间讲述的,所以就翻译成这个书名。“夜谭”就是“夜谈”的意思.  相似文献   

19.
刘知栽在《史通》中经常提到“三史”,周一良先生认为这“三史”是指“旧三史”(《史记》、《汉书》、《东观汉记》)而非“新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他说:“徐坚《初学记》卷二一《文部·史传二》云:‘世以《史记》、班固《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矣。’知开元中犹承六代旧习,目此三者为三史。刘子玄之作《史通》,其心目中三史亦指此三书也。”(《敦煌写本杂钞考》)并以《史通》中《叙事》篇“《晋》、《宋》杀青,又三史之不若”与《书事》篇“王隐、何法盛之徒所撰《晋史》,……异乎三史之所书,五经之所载也。范晔博采众书,  相似文献   

20.
曹放 《语文知识》2005,(12):8-8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叙说青梗峰下一块无才补天的顽石化为通灵宝玉,书中这样描述:“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有五色花纹缠护。”红楼千古梦倾倒无数人雅士,其中最重要的“道具”就是一块沟通天地人神的美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