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在《中国佬》中,汤亭亭描述了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家族四代华裔男性的生存状况,融故事、史料、神话于一体,把个人的经历、家族的遭遇扩及到整个华人移民群体的记忆。作者艺术地再现了华裔移民艰苦的生存和发展史,并对美国历史进行颠覆与改写,肯定华裔移民为美国的开发和建设做出的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华裔文学在主题、意向、文体、风格和特征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与个性化的特点,尤以汤亭亭和赵健秀为个中翘首.汤亭亭深入探讨华人女性的生活并对女权主义运动给予极大的关注;而赵健秀则力图打破陈腐的模式化华裔形象,创立全新的华人男子汉塑像.尽管"赵、汤"之争削弱了美国华裔作家作为华人社会代言人的力量,但它同样是美国华裔文学正在走向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颠覆与重塑——汤亭亭小说人物文化身份的探寻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国主流文化中存在的华人刻板形象严重阻碍了华人自身的发展。因此,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当代美国华裔文学把抗衡主流话语中对"华人形象"的规约性描述作为其写作的重要宗旨。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成名作《女勇士》以"华裔"为背景,以"女性"为主题,重塑了融合男女性格优势的女勇士形象。  相似文献   

4.
美籍华裔作家汤亭亭在1976年发表了在美国华裔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女勇士>.<女勇士>以旧时中国为背景,通过极富想象力的虚构与简洁的白描手法,展示了一个生活在美国唐人街华人圈中的小女孩的童年生活及她周围女性的现实生活,体现了华裔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该书以独特的叙述视角和手法、丰富的文化形象和奇特的故事传说震撼了当代美国文坛,丰富了美国文学的内涵.20世纪80年代末,她提出"世界小说"(GLOBAL NOVEL)这一写作方向,冲击了约定俗成的"伟大的美国小说"概念.十多年后,这种创作方向成为许多国家与地区创作者的共识.  相似文献   

5.
华裔女性作家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是当代相当有影响力的美国华人女作家.华人和女性的双重身份以及中西方文化的交汇,使汤亭亭的创作致力于寻求自我身份.她的代表作<女勇士>是一部优秀的女性主义作品.通过讲述中国母亲和生长在美国的女儿之间的故事,展示中国女性在父权和西方霸权双重压力下寻求自我的反抗与...  相似文献   

6.
通过解读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探索华裔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如何挣扎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思维环境之问,揭示华裔女性在两种文化中成长的困惑和艰辛.探讨了在"男尊女卑"的华人社会和白人主流社会双重边缘化的华裔女性,在经历了性别和种族歧视后超越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成功地建构了独特的自身文化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经过一百多年的奋斗,中国移民在美国被视为"模范少数族裔".华人的吃苦耐劳和任劳任怨使他们成为受欢迎的廉价劳动力,也使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受到比其他少数族裔更多的歧视和排挤,甚至连政府也制定排华法案,限制华人移民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在<中国佬>中追溯了历代华裔美国人的经历,反映了华人从未被当作真正的美国公民,他们所受的待遇总是与"中国"发生关联,他们的社会地位深受中美关系的牵制的史实.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叙述视角"为切入点,探讨汤亭亭如何通过"多重复合化的视角"以及"视角间的转换"来揭示《中国佬》中的主题意义。汤亭亭有效地运用视角的优势,回顾了先辈的奋斗史,将历史事实和想象相结合,重新书写华裔和华裔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中国佬》对"镜花缘""鬼伴""关公情节"三个故事的改写,阐释《中国佬》与历史和文化的互文关系,指出"镜花缘"是华裔牺牲的预示,"鬼伴"是美国梦的破灭,"关公情节"则是华人的精神支柱。小说作者汤亭亭用文字使那些被历史压抑和淹没的华裔族集体得以重现,并用自己的手法质疑历史和主流记载的真相,借历史和神话故事构揭露历史之外的事实,为华人先辈们悲壮的英雄事迹和贡献做出证明。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说明虚构和想象作为自传艺术表达的必要手段,解读华裔女作家汤亭亭自传《女勇士》中的幻想及其功能。《女勇士》革新了传统自传书写的思维模式、写作技巧,融合了历史和虚构、现实与梦幻,表现出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作者在美国亲身经历与想象中华人生活终将从最初的不协调到新文化身份上的和谐音符。  相似文献   

11.
《阅微草堂笔记》在中国小说史上的意义,不仅在于其自身的成就奠定了它作为一个经典文本的地位,更在于它是子部小说这样一种文类的标本。在史、子、集三种叙事传统中,纪昀明确地以子部为归属,着眼于三者的异同来确立和完善子部小说的特点,在题旨上注重事理的揭示,在叙事准则上反对过度虚构,风格简淡,回避现场感,其文类特征是鲜明而系统的。面对《阅微草堂笔记》,应当采用子部小说的原理来阐发文本及其小说史地位,否则牛头不对马嘴,只能徒滋纷扰。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它既是女性的颂歌,也是女性的悲剧.《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它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题材,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四起姻缘,情节起伏曲折,故事饶有趣味,通篇充满着机智与幽默,是简·奥斯丁最富于喜剧色彩,也最引人入胜的一部作品.虽然这两部小说风格各异,但由于他们所描写的都是婚姻爱情,作品中女主人公形象性格都十分鲜明,细腻感人,富有典型性,很有研究价值和特色,并且从两个女主人公林黛玉与伊丽莎白的形象比较研究中,可以探究出中英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法律篇》的法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篇》是柏拉图的最重要的著作,也是西方法学史上的一部重要经典。《法律篇》的核心是依法治国,怎样依法治国,柏拉图以陌生的雅典人的身份与克里特人和斯巴达人进行了讨论,并就法律的起源、立法的目的、法律的作用、法律的本质和地位、为什么要依法治国以及依法治国的具体规定等法理问题谈了系统的看法。《法律篇》一般被视为法理学或法哲学著作,实际上它也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一部法典,它的影响涉及应用法学和理论法学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戏曲小说对卓文君故事中的“琴挑”与“私奔”两个情节进行了频繁的借鉴和模仿。在众多蹈袭中也有一定的发展变化——由“琴挑”生发出“传简”、将“私奔”最终改成媒妁姻缘。这种模仿改造,一方面说明了卓文君故事中原型模式的深远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特定审美习惯以及文化心理对于文学创作的潜在规约。  相似文献   

15.
在文学作品中,汉字不仅可以通过“义”进行作用,还可以凭借它的“形”产生文学意义。形体的拆合可以达到生动委婉诙谐的艺术效果,甚至可以展开故事情节完成文学作品;形体的借用可以达到形象简明的艺术效果,激发读者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画的创作与品评中,“气韵生动”为六法的第一法则,只有得气韵而后方为得画法之真法。气韵和气韵生动都是抽象的概念,有些难以琢磨。尤其是在论及艺术家如何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气韵生动时,自古以来人们往往根据各自的体验和领悟做出众多分歧的解说。文章旨在对古代画论中关于气韵生动的梳理研究,重点揭示中国画气韵生动与人品的主要关系是:可修的人品与可学气韵。  相似文献   

17.
The point of departure for this article is James Fowler's conception of the “master story.” In “master stories,” culture-heroes are portrayed as engaging in certain archetypal activities. These activities are then considered paradigmatic and life-orienting by future generations who adhere to that culture. In keeping with this line of thinking, we offer the rare narrative presented by Maimonides in the opening chapters of his “Laws Concerning Idolatry” as a potential “master story” for Jewish educators. The main section of the essay consists of a close literary analysis of selected passages from the “Laws Concerning Idolatry.” The article concludes by enumerating a series of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that can be gleaned from the narrative, and by indicating some of the problems that might result from an attempt to put some of these implications into practice.  相似文献   

18.
对清以前的文言小说中的人猿情结题材作品的嬗变、演进之迹作一梳理,以期捕捉各个不同历史时期这类作品的成因与价值,从中理出一条有关此类故事所历经的原写、改写、仿写而以改写为最高水平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边城》取材于湘西农村 ,小说中的人物纯朴、自然 ,没有半点对社会人生的愤恨 ,即使有怨 ,也是怨而不怒。这就使沈从文的乡土文学作品在同时代众多的乡土文学作品中独具一格。沈从文用一种独特的视角 ,将美融于自然之中 ,使人“见美然后悟丑”。作品在人物表现、风俗介绍、语言表达等方面 ,都体现了一种浓郁的民俗色彩  相似文献   

20.
"三言"的标题形式以七言、八言对句为主,此前的话本小说集中没有普遍使用过这种标题,此后的话本小说集标题则大多仿照其例,具有鲜明的规范化特征。这种标题形式规范化的原因在于借鉴了宋元时期文言小说集、章回小说、戏曲的标题形式,其主要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突出了故事焦点,突出道德说教色彩,增强标题对情节的概括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