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吴志勇 《语文天地》2011,(24):31-33
从中学生的议论文看,即使是面对同样的命题,即使是学生采用了比较接近的观点和类似的论证结构,他们的文章也还会有高下之分。有的读来让人兴味盎然,有的则索然寡味。究其原因,文章语言是否有美感起到了重要作用。苏轼在《与侄书》中说:"凡文字,少时需气象峥嵘,色彩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中学生社会阅历少,  相似文献   

2.
正新课标对"文句有表现力",是这样要求的:"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文句有表现力,语言才会文采飞扬,文章的发展等级得分才会高。这里要澄清一个概念,所谓"有文采"既不是堆砌繁复的形容词,也不是罗列刻意为之的句式,而是选用最精确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想法。这种表达既要恰切自然,还要兼顾文章的整体,就是对语言的强弱、浓淡有掌  相似文献   

3.
我们知道,文章是语言的艺术,好的文章,一定有好的语言.近年来高考,将语言表达作为了作文的重要评分标准之一.<考试说明>对作文"发展等级"所作的规定中,共分"深刻透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等4个方面."有文采"主要是指语言.因为人们看文章,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语言,语言是否准确、鲜明、生动、流畅、隽永、精炼、圆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优劣.谁忽视语言,就等于放弃写文章.  相似文献   

4.
<正>话要说得动听,文章要写得好看,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大凡鲜活的、具有美感的文字总惹人喜爱,引人入胜;反之,那些陈旧的、缺乏文学性的语言却显得面目可憎,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么,怎样才能使作文的语言生动亮丽起来,使之无"阅读疲劳"之虞,有"赏心悦目"之感?本人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一、巧用修辞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是保证语言富有文采的一个重要手段。各种修辞手法中,有这样三种值得关  相似文献   

5.
语文是用语言来表述的文化,而文化又有"文狭"之分,因此,语文就有"大语文"和"小语文"之分."大语文"对应的是广义的文化,这与张孝纯先生早先提出的"大语文"概念相同,但意义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6.
正文本解读分三个层面,分别是文学语言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本意蕴层面。高中语文中的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达到对这三个层面的深度感悟,读出文本之美。一、反复诵读,触摸语言之"美"解读文本不仅要分析,更要去"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诵读文章,在反复诵读中感触文章的语言之美,并  相似文献   

7.
<正>"语言本是人们沟通的工具,没有性别之分,但由于男女的社会分工、性格特色和生理特点不同,每一种语言都深深地打上了性别的烙印。"人是语言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在语言的创造和运用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人有男性、女性之分,  相似文献   

8.
为了设计一本作文教学辅导读物的体例,我翻阅了近几年出版的作文指导类图书,发现一些书中编排了好词佳句或美词佳句。以前在某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上,我也曾发现课后有这样的要求:从课文中摘抄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在这类设计背后,有这样一句潜台词:句子是有优劣之分的,词语也是有优劣之分的。众所周知,学习语文必须重视语言的积累。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是无法自由地表情达意的,是无法写出好文章来的。在小学语文教  相似文献   

9.
语文既是课程名称也是教材的名称,语文有"一语四文"之说,"文"指文学、文字、文化、文章。叶圣陶说:"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可见,"语文"就是指语言,即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也可理解为语言和文章。改革开放以来国人重视外来语种,忽略国语之精髓。如今重振国语之声再次激起对语文的热爱。如何培养语文能力成为我们值得探讨的话题。语文能力的培养决非一蹴而就的事,  相似文献   

10.
正确定中心论点和提炼分论点,是深化立意的训练。明代王夫之说得好:"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还有人说过:"将帅无能,累死三军"。写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也同理,"意"这一"统帅"首先通过审题和布局做好"战略部署",而后统率材料、言语等"各路大军"去夺取辉煌战果。如果没有拟好论点就下笔千言,那是没有选好文章的主帅,就匆忙调集语言之将和文字之兵,那岂不"累死"语言材料的"大军"。因此,"意胜则文胜,意败则文败"。  相似文献   

11.
话要说得动听,文章要写得好,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大凡鲜活的、具有美感的文字总惹人喜爱,引人入胜,反之那些陈旧的、缺乏文学性的语言显得面目可憎,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么,怎样才能使作文的语言生动亮丽起来,使之无"阅读疲劳"之虞,有"赏心悦目"之感,本文就选用修辞手法表情达意,根据内心情感的节奏变化需要,使用各种句式,运用与作者或写作对象的气质、性格相符的语言,使文章语言富有个性,用暗示性描述,用调配语言的色调,赋予语言新意等方面总结在作文写作中,如何运用语言使文章出神入化。  相似文献   

12.
朗读,是阅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把握文章基调,切入文章深层的有效途径,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语言创造活动。教学中,我进行了如下的尝试。一、培养朗读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兴趣是一切成功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直观教学是生物课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直观教学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语言直观之分.我国有句俗语:"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足以说明语言对人刺激的深刻性,因此恰当地运用直观语言于教学中,是从事教学的基本功之一,运用得体则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什么?是语言与文学,是语言与文字,是语言与文化,是口头语与书面语,还是其他?没有人说得清楚。我的理解:语文应该是诗意的风景!陈继儒说":文章是案头之花鸟,花鸟是地上之文章。"花鸟组合成的风景永远值得文人流连忘返。余秋雨先生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豪情与气魄,把语文的魅力演绎尽了,语文在他身上如熠熠闪烁的宝石,走到哪里,亮到哪里。可  相似文献   

15.
裁判亮分     
以上三篇学生习作,各有特点:李军的文章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了虚构,通过对比手法,彰显出亲情的无价;付逸枫的文章写得很开阔,思接千载,行文流畅,文采飞扬,很有见地;段光辉的文章构思较好,选材角度新颖,表现出来的现实意义很强。美中不足的是:李军的文章,语言很朴实,灵气不够;付逸枫的文章因为所写内容较多,在层次安排上显得有点乱;段光辉的文章在切题时用的题记与全文的思想没有必然联系,读起来有牵强附会之感;从作者行文的功底和发现的眼光来打分的话:我给付逸枫同学的文章打94分,段光辉同学的文章打93分,李军同学的文章打92分。裁判亮分@…  相似文献   

16.
易清  王平 《高中生》2008,(15):66-66
毛宗岗在评价《三国演义》时说:"文章之妙,妙在猜不着。"这种"猜不着"就体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作文时,叙述最忌讳的是平铺直叙。朱熹说:"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致。"文章如果平铺直叙,会令人兴味索然。只有波澜起伏的描绘,才能形成语言上的跌宕美,让整篇文章更有文采。请看下面这篇以"老师"为话题的文章。  相似文献   

17.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刘勰也说过:"言以文远,诚哉斯验."这里的"文"指的是文采,大意是说.文章因有文采,才能流传千古.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有文采的文章的确能够刺激人的大脑皮层,给人带来阅读的兴趣.因此有人会说:"读文采之作,如饮醇酒,令人陶醉;读无文采的篇章,味同嚼蜡,难以下咽."由此可见文采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即语言的运用要有一定的技巧性和表现力.那么怎样教会学生在作文时语言新鲜活泼而具有文采呢?  相似文献   

18.
文采类范本     
文采,即文章的辞采,即文章整体上呈现出来的语言之美。浓墨重彩的华丽是一种语言之美,这种美最近几年被格外推崇,已推崇到"罢黜百家,独尊此术"的畸形程度,这是危险的。文采之美,应该是  相似文献   

19.
语言有感情色彩,词语有褒贬之分。"褒义词"用来表达"褒扬"之意,"贬义词"则用以表达"贬斥"之意。然而,语言是鲜活的,是千变万化的,是在人们不断运用与创造中发展的。你看,有时在特定的语境中有意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往往使语言幽默含蓄,生动有趣,令人耳目一新,产生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0.
孙侠 《初中生辅导》2012,(34):20-23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也是一切文章的第一要素",谚语也说"话有三说,巧者为妙".其实这就是在说我们在写文章时,要表达生动,切忌平铺直叙,缺乏生动性,使人读来味同嚼蜡,甚至生厌.反之,语言生动的文章,能让人视听为之愉悦,心弦为之拨动,情感为之共鸣,读来如饮醇酒,久而弥香.表达生动在文章中具体指的是:文字传神,词语准确、丰富、生动;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让描绘传神,使传达的情感饱满丰富,或单方面体现幽默风趣,使文章表现出独特、个性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