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20世纪以来,科学方法论一直是西方科学哲学研究的最重要问题之一.本世纪三十年代,卡尔·波普尔以科学知识的增长为研究对象,在对传统的演绎方法和归纳方法进行了有力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全新的科学方法论--证伪主义的方法论.波普尔的学术思想不仅使西方科学方法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同时也对科学哲学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范·弗拉森在批判科学实在论的论证方式的基础上,以“经验的适当性”为要点阐述了建构经验主义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他认为,接受理论的条件,并不是因为理论是真的,而是因为理论拯救了现象。就科学而言,我们“拥有一种说明”和“理论作出了说明”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前者隐含了一种约定,这种约定并不意味着给出说明的理论一定像实在论者认为的那样是真的,而只是给出理论与事实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科学说明是一个依赖于语境的概念。范·弗拉森的语境论的科学说明观强调了科学发展中建构因素和语境因素,是有启发的。但他对科学成功的说明和关于物理实体的本体论承诺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3.
科学哲学对科学知识的认识论的说明并没有达到其预期效果。库恩的研究把科学哲学从认识论范畴放大到社会学和史学范畴,科学哲学由此步入后库恩时代。库恩之后的社会建构论认为科学知识是由社会因素建构起来的,稍晚的“科学的文化研究”是对科学的社会研究的深化和延伸。上世纪末兴起的分科化的科学哲学的研究重点在于生物学哲学,它的研究带有明显的描述性。  相似文献   

4.
科学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就为现实中的科学提供合理性的辩护。但笛卡儿以来的近代哲学是在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思维范式下进行的,其辩护属于认知合理性的范畴。具体而言,这种科学合理性辩护以主、客体二分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从认识论和方法论角度出发论证科学合理性,具体表现为实在论与方法论合理性。但这种认知模式的合理性论证一直局限于理论思维范围之内,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随着现代哲学的发展,理论哲学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生活世界”开始进入科学合理性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5.
一般来说,在科学哲学之中,对科学理论的考察都围绕着理论表达的方式、机制及其恰当性而进行,而且无论是科学理论的陈述观还是模型观都会将表达与同构关系密切地联系起来。这些考察的哲学背景都与关于科学理论的知识论、然后是科学中的形而上学问题有关——尤其是对于知识论而言,是否可能、如何论证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客观性、合理性与普适性以及如何证成如此的科学理论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和表达及其恰当性有密切的关系。于是,与科学知识有关的怀疑论、工具主义挑战其实都来自于对基础的科学理论表达机制、被表达项的认定等产生的怀疑与挑战。可是,基于同构性的表达机制不可能完全消除对科学理论知识的怀疑论挑战。这时,科学哲学的讨论就需要超越表达并将对科学理论知识的证成引向先验的进路。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逻辑实证主义的衰落和后实证主义的兴起,科学在整个人类文明中地位及科学与文化关系日益成为科学哲学研究的主题。文章致力于探讨后现代科学知识文化研究的广泛的社会、政治和科学理论背景;分析科学知识文化研究的主要内涵;并从现代与后现代的讨论中引发对科学理性与人类“生活世界”的关系及对科学知识文化研究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传统科学实在论与科学的社会建构共享着表征主义的科学观。表征主义使“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陷入了一种“理性的危机”,即传统的科学哲学实在论把科学家看成是“理性傀儡”或“规范傀儡”,社会建构主义则把科学家变成了“利益傀儡”,结果使科学研究陷入不可自拔的认识是否能够真实地反映实在的“方法论的恐惧”之中。用作为实践和文化的科学,取代作为知识的表征的科学,给与“实在”以动态的、生成的、过程的解释,是消解这类“危机”,并拯救科学的社会建构理论的批判成果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8.
尽管科学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 ,给人类带来福祉 ,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 ,但在社会文化中仍存在着对科学的激烈批评 ,有的抨击质疑科学的主张 ,有的抨击怀疑科学的能力 ,有的抨击则直指科学之根基。毋庸置疑 ,科学是当前最成功的文化现象 ,同时 ,毫不为怪 ,当代文化生活中也充满着围绕科学的各种论争。“索卡尔事件”正是引发一场大的科学论战的重要事件。关于索卡尔事件 ,笔者首先认为 ,诈文事件本身应当被界定为科学界的不当行为 ,始作俑者索卡尔无疑违背了科学共同体的学术规范 ,丧失了一个学者的学术良知 ,其伦理学上的辩护显得苍白无力。…  相似文献   

9.
“实验室研究”是科学知识社会学兴起的研究热点。在这之前,科学哲学从其方法论规则出发,将研究视角锁定于实验,而非实验室。实验室只是自然呈现的场所,为实验提供恰当的场地。作为赋予科学一种完全不同的解释,科学知识社会学将最初的研究视角转向了对科学实验室的探求。他们认为实验室的意义已经不是自然呈现的场所,乃是人们理解科学的一个理论概念,实验室自身已经演变为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力量,成为能够解释科学成功机制与过程的场所。于是在科学知识社会学与科学哲学之间就实验室的问题展开了争论,表现为:实验室是被强化的场所,还是自然呈现的场地;实验室是知识生产的领域,还是科学研究的制度环境;实验室是制造了事实,还是发现了事实。由此,二者的差异也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之争的问题实质是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问题。从哲学意义上讲,形式和内容是有特定含义的对立统一的一对范畴。就语文教学的“言语”而言,当我们说语言符号是形式、意义和内容的统一体的时候,这里的“意义”就相当于哲学上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建构主义观点由于激进地宣称科学知识是社会建构的,而引致了先验的社会决定论与具体的经验证实性之间的方法论尴尬.内部认识的“混乱”、“支离破碎的纲领”及经验研究的不足可视为当前科学知识社会学发展困境的鲜明体现.但社会学家迈克尔·林奇(Michael Lynch)的解决方案是倡导一种后分析的常人方法论(Ethnomethodology)纲领,他坚持对科学实践的经验描述,按照“方法的唯一适用性要求”研究每一案例,从而提供了一种对常人方法论和科学社会学自身所适用的创新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基于语言-符号来考察人类的认识活动,就应当首先还原语言-符号本身的存在境况。语言或语言-符号仅仅是关于经验/知识以及认识活动的表征而已。人类认识活动的实在性是作为人类文化的文化实在,其实在性是语境中的语言-符号实在性;这是在关于实在的认可范围和认可方式上对物理学实证主义实在的颠覆。语境问题的认识论实质在于:承认哲学以及人类其他的经验/知识并不是对人类生活的超越,更不是对人类现实生活的背离;要在文化实在整体性的架构中考察人类的“智慧”以及其他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3.
后学院科学及其社会规范——齐曼《真科学》读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欣荣 《科学学研究》2003,21(5):556-560
约翰·齐曼认为当代科学正在从学院时代走向后学院时代,因此有必要站在自然主义的客观立场,综合已有各种元科学理论,对学院科学时代的默顿科学规范的合法性和适用性作出全面的审视。他为此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进行了广角特写,既承认了它们的独特价值,又揭示出其本身所具有的合理性、可信性和普适性的局限。齐曼证明,科学知识那些熟悉的"哲学"特征与日常认知能力以及科学知识生产者之间的奇特的社会关系难分难解。注重团队合作和考评制的新"后学院"研究文化在哲学上正或好或坏地改变着那些曾认为是永恒的科学特征。  相似文献   

14.
由于“索卡尔事件”的发生 ,“科学大战”被西方媒体传得沸沸扬扬 ,可以说在知识界引起了一场“大地震”。这场“大战”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大 ,是知识界少有的 ,它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从表面上看 ,这场论战发生在“有科学家、持实证主义立场的哲学家组成的科学卫士与后现代思想家之间” ,似乎是一场科学与反科学之间的较量。实际上 ,当我们冷静地解读论战双方的文本时 ,就会发现 :论战双方阵线并不分明。在“科学卫士”中 ,有“科学”和“科学主义”两种倾向 ,而在“后现代思想家”中 ,也有“反‘科学’”和“反‘科学主义’”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15.
邱德胜 《科学学研究》2013,31(3):330-334
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的实验室研究,其目标在于揭示科学知识的实际生产过程,还原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本性,传递对正统科学观的质疑与批判,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与它的理论渊源密切相关。具体而言,实验室研究的理论渊源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从辩护到批判:话语转换中的科学哲学;第二是从宏观到微观:视域转向中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第三是从异域到本土:场点转移中的人类学。此外,常人方法论、科学实践哲学也为实验室研究的出现提供了可能的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科学哲学井非特定的科学共同体遵从的理论形态,它的现实性仅在于其生成性中。科学知识及其合法性话语(元叙事和两大叙事)在后现代社会中已出现严重危机。据此,利奥塔提出科学知识语用学的后现代科学哲学观。利氏的理论为科学哲学的“语境论”和“人类学转向”准备了理论条件。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要介绍了库恩的生平和他的5部著作,他对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转向的贡献,他提出的范式、科学共同体和不可通约性等基本概念,他的真理观和实在观,以及他对科学知识社会学中强纲领的批评。本文也提出了库恩的科学哲学的不足之处,即只限于基础性的自然科学的哲学,没有涉及应用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哲学;只限于认知,没有涉及变革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没有探讨实践理性和交往理性。  相似文献   

18.
从哲学的高度对虚拟地理环境进行反思,探讨其本体论及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文章对虚拟地理环境的本体论特征、方法论意义和价值论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1)虚拟地理环境是一种区别于真实地理环境的“存在”;(2)虚拟地理环境是与数字技术相关的一种地理现象,是“数字化的地理环境”;(3)虚拟地理环境中的实在感与真实地理环境中的实在感有本体论上的区别,具有技术依赖性、非全息性、构建层面不一致的特点;(4)虚拟地理环境中的实践与真实地理环境的实践不具有本体论上的对等性;(5)虚拟地理环境从实践的本质上讲具有哲学上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对于拉卡托斯与皮克林关于“笛卡儿-欧拉猜想”与哈密尔顿四元数的研究可以从两个层面作出对照分析:第一,这两者都是“创造性的扩展”,并由此而发展起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后者分别是指“数学发现的逻辑”与“阻抗与适应的辩证法”;第二,所说的新的概念框架又得到了进一步应用,即分别被用于波普尔证伪主义与库恩范式理论的整合,以及传统科学哲学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整合。这一对照不仅更为清楚地表明了上述工作的意义,“阻抗与适应的辩证法”也可推广应用于“科学研究”——就后一方面的研究而言,拉卡托斯或皮克林的研究显然又都转化成了具体的案例。  相似文献   

20.
1.我们的物理学哲学研究的总纲领,是毕达哥拉斯主义与科学实在论的理念的整合。换句话说,我们相信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奥秘都深藏于数学和谐的规律之中。然而,这并非人为的而是客观世界本身所固有的。2.在本体论上,我们相信"场的实在论",认为无形无象的场是物理世界的第一性实体。同时承认"关于结构的知识"是认识不可观察实体的必由之路(知识论版本的结构实在论)。3.在因果性观点上,我们主张,作为自组织系统的物理世界,在整体上是由因果律与机遇律共同决定的。4.我们持有多元主义方法论观点,认为从不同视角看,多种量子力学解释各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