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见”与“相”在古汉语中可用来表示称代。分别叙述如下。“见”,用在动词前,且处在主动句中,表示称代,用于表示第一人称,根据上下文可译为“我”、“我们”或“自己”。例如:①(吕布)因往见司徒王允,自陈卓几见杀之状(《后汉书·吕布传》)。②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例中的“见”实际上倒置动向之前,“卓几见杀”意即“卓几杀我”。“见恕”即“恕我”。一般认为是因为动词“见”的活用。“相”,表示称代时,也是居于动词前。“相”的称代用法,大致分为两种。第一,如果它后面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由双方发出且接受的,就称代双方,常表示一种互相对待的关系。可译为“互相”、“彼此”等。例如:③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相似文献   

2.
宋人将词称为“小词”并不意味着对词体文学的鄙视,真实情况是,宋人以小,柔,瘦为闰,地绝句计也以小称,完全是短幅短小而致,相反,宋人以“小词”称,是对词体的爱称,刘熙载称晚唐五代词为“虽小却好,虽好却小”是知宋人心迹者。  相似文献   

3.
“某”是指示代词,“某某”是“某”的重叠形式,二者在句法、语义上有很大的差别。在句法上,“某”只能前置于某些词语或后置于姓氏;而“某某”除了这两种用法外,还可以充当主语、宾语、中心语、同位语的前项或后项等。在语义上,“某”有时表指别,有时表称代,有时兼表指别和称代;而“某某”一般只表称代,有时还表量的加强。因此,我们认为“某某”不是“某”的构形重叠,而是构词重叠,“某某”是一个称代词。  相似文献   

4.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介词“在”有处所介词、时间介词和范围介词的用法,“当”有处所介词和时间介词的用法,“方”只有时间介词的用法。介词“在”和“当”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成的,而介词“方”则源于副词。“在”、“当”、“方”三者在出现频率、语义功能、语法功能以及地域性等方面都有不同。  相似文献   

5.
章主要分析了“之”在两段古献中的称代对象,在这两段献中,“之”的称代对象的确定,并不能依靠“之”的一般用法来分析,而是通过对南内容的具体分析得出的。  相似文献   

6.
“处”一般指处所,即“……地方”。这在先秦两汉,尤其是现代,其用法基本一样。  相似文献   

7.
卜雅娜 《文教资料》2009,(13):20-21
本文研究《六度集经》中“着”字介词的用法和语义作用,发现“着”在这个时期主要词性依然是动词,还没有完全虚化为介词。在“着”字的介词用法上,《六度集经》中的“着”字大都表示处所(处所的所在、终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所”作为代词,位于动词前与“之”组成所字词组时,所字称代的是受它后面的动词支配性限制的人、事、物。当所字位于介词前与“之”组成所字词组时,所字称代的是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原因、工具、条件、方式方法等等,这时所字称代介词介绍的对象.所字的称代内容理论上清楚易晓,然而接触到纷繁万变的文言文句,却往往使人费解.《例说》(载《语文教学通讯》1984年第11期)作者认为《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诺,恣君之所使之.”一句的“所”是名词,应解作“意”.这实际是把代词所当成名词来解释了.诚然“恣君之所使之”一句中的“所”不能与后面的“使之”直接结合构成所字词组,然而由此判定所“非代而名”却也失之武断。“所”之所以是代词,是因为“所”在句子里有其称代的内容,在“恣君之所使之”一句里,“所”称代“使之”的方式方法。先秦文言文里似“恣君之所使之”这样结构的句子并不乏见。例如:  相似文献   

9.
《诗经》介词“在”继承和发展了西周金文介词“在”的用法。它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和时间等。它既可位于谓语中心语前,又可位于谓语中心语后。其宾语常常前置,不可省略。  相似文献   

10.
“觉”作动量用法及“睡觉”成词的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睡觉”的出现年代已有明代中叶、北宋两说。通过地“觉”作动量词时间的考查,可以推论“睡觉”的成词当在之前,年代为晚唐五代。  相似文献   

11.
近指代词"这"和远指代词"那"不仅使用上存在不对称现象,它们的历时发展轨迹也并不完全平行。经过对晚唐五代至清代10部典籍的调查,可以发现总体上"这"的发展速度快于"那","这"在各种用法上的出现频率一般要高于"那"。但是"那"在"那+名词""那厮"等用法上反而更突出。造成"这""那"不平衡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近指、远指的对立。  相似文献   

12.
王凌 《文教资料》2009,(3):46-48
作为疑问代词.“谁”与“who”都是用来构成特指疑问句的(英语称特殊疑问句)。从疑问的对象来看,“谁”和“who”都是用于问“人”.可以指一个人.也可以指不止一个人。从语法功能看.两者都可作主语、宾语和定语。本文着重从两个方面谈“谁”与“who”用于疑问用法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谁”与“who”的语法功能.“who”与“谁”在各种疑问句中的用法。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新时期是急剧变革的时期,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变革中,新事物、新观念如雨后春笋,新词新语新用法更是层出不穷。“老师”和“老板”这两个称谓词语的泛化用法就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老师”一词的理性义是专指传授文化和技术的人,这个称谓本身含有尊敬和文雅的附加色彩。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人们把“老师”当作一种尊称、雅称来使用,从而使它扩大了指称的范围,成为新时期社会称谓中的“后起之秀”。演员歌手可以称老师,相声小品表演者可以称老师,节目主持人可以称老师,编辑和记者更是可以称老师,真是“三人行必有我师”了!总之,只要…  相似文献   

14.
介词“往”、“望”是近代汉语中常见的方向类介词,学者对它们的演变发展多有研究,如日本的香坂顺一先生在其《水浒词汇研究》(虚词部分)中谈到:“往”、“望”作为同类介词,发展到元代,其用法已有差别,“望”可引进处所,也可引进对象,“往”只引进处所。元明之际,“望”逐渐成为“往”的附类,最终在明代的共同语里“往”兼并了“望”,“望”只保存在某些方言里。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词典》:“位……量词,用于人(含敬意):诸位、各位、家里来了几位客人。”可是有不少同学以为“位”与“个”在用法上没有什么区别。常听到有学生说“我是一位小学生……”,有教师说“我是一位小学教师……”。这两句中的“位”都是用错的,应改为“个”或“名”。“位”既然是表示“敬意”的,就不能用来称自己。  相似文献   

16.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新诗体,是音乐和文字相结合的产物,当时称“曲子”或“曲子词”。它萌芽于隋唐之际,成长于中唐时期,成熟于晚唐五代,大盛于两宋。  相似文献   

17.
“家”、“舍”这两个词在表称呼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一特点就是它们都是谦辞。但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其用法又有各自不相同之处,下面加以具体说明:“家”作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如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家严”、“家君”、“家尊”,对人  相似文献   

18.
本文联系李煜前后期词创作经历,简论其从“伶工之词”转化为“士大夫之词”的过程,并进一步宏观而粗线条地论证这一过程,形象地展示晚唐五代文人词的发展轨迹,同时也形象地标示出宋词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9.
从敦煌文书看晚唐五代敦煌地区布纺织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敦煌文书看晚唐五代敦煌地区布纺织业金滢坤敦煌文书中有大量关于布的记述,这为我们探讨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的布纺织业、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状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一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的麻纺织业中国是丝绸之乡,谈及纺织业,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丝织业,但是晚唐五代敦煌地区...  相似文献   

20.
论张先“以小令作法写慢词”孙维城词兴起于晚唐五代,至宋初趋于成熟。宋初词家对词的发展功莫大焉!晏殊、欧阳修、张先、柳永为其中翘楚。然而论者往往忽略张先词的历史作用,论雅词则谈晏、欧,论慢词则称柳永;对于张先,只言其“三影”名句,吉光片羽,何足名家!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