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白(701—762)、杜甫(712—770)是唐代诗坛上的双子星座。李白被称为"诗仙",其诗豪迈飘逸,代表了浪漫主义的最高水准;杜甫被尊为"诗圣",其诗沉郁顿挫,标志着现实主义的最  相似文献   

2.
论述世界大文豪莎士比亚之文章多矣,以诗的形式评赞者相对地少;尤以十四行诗——sonnet——评赞者更少。马太·阿纳德(Matthew Arnold·1822—1899)的《莎士比亚赞》与哈蒂·克伦(Hart Cra-ne·1899—1932)的《献莎士比亚》二诗,各抒特见,均为人所乐读。二者比之,前者比较全面,且脍炙人口。现译为《莎士比亚赞》五古如下:(原诗附后)  相似文献   

3.
王之涣     
唐代诗人王之涣(695——742),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他擅长五言、七言绝句,能用精炼的语言,状写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抒发豪迈的思想感情,写出意境雄阔,热情奔放的诗篇;有些诗的名句,至今仍然流传人口,成为千古绝唱.如他的《登鹤雀楼》诗:  相似文献   

4.
孔家店的二老板——孟轲(公元前389——前305年)为了利用文艺的宣传作用制造反革命舆论,使劳动人民成为循规蹈矩、俯首听命的奴隶,从而达到复辟奴隶制度的罪恶目的,不但全盘继承了孔老二的反动文艺观,而且还独出心裁地“发明”了一种唯心主义的评诗方法,即“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万章》)所谓“以意逆志”,就是“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朱自清《诗言  相似文献   

5.
韩山师范学院诗教之开展,建立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之上,与中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紧密结合,成果丰硕,效果突出。韩山诗教的实施路径如下:一是改革课程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诗词写作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并形成相互补充的课程群;二是以诗歌机构、学生社团为阵地,为学生的学诗开辟第二课堂;三是架设大学—地方—诗界、学界的桥梁,挖掘和整合诗教的学术文化资源,使诗教之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  相似文献   

6.
刘景文 《现代语文》2006,(11):40-40,24
一、儒家“诗教”的内涵“诗教”这一提法最早见于《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达,《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挈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1]p1609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们知道《礼记》一书是由汉儒整理的西汉中期以前先秦儒家的理论著述,见于《礼记》的“诗教”主张虽然不能证明是…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772——846)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也是了不起的诗歌理论家。他的诗歌理论,记录在他的书信与序言中,反映在他的诗歌批评中,也渗透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整理和正确评价这份文学遗产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一) 我国是个诗国,不仅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就有了《诗经》那样的诗歌总集,而且在《尚书》那样的上古史书中已有关于诗歌的论说。《尚书·虞书》中所写的:“诗言志,歌咏言”,精辟地指出了诗的本质以及诗与歌的区别。其后的《礼记·乐记》中的“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诗经·大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都是从《尚书》之说衍生来的。  相似文献   

8.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咏——用诗文来描写、歌唱事物;曲项——弯曲着脖子。) 这首诗的作者骆宾王(约640——684),为唐代初期有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并称为“初唐四杰”。此诗相传为骆宾王七岁时作,算得是当时诗坛的一朵小花。正是这朵小花,一反唐初诗坛空泛浮艳的风气,散发着天然淳朴的清香,经世不衰。  相似文献   

9.
“诗的散文美”和“诗是生活的牧歌”是艾青诗歌的两大美学支柱。于其说《大堰河——我的保姆》(以下简称《大》)是“诗的散文美”的一次成功实践,不如说正是《大》的成功创作,促成了“诗的散文美”这一命题的提出。《大》是艾青“诗的散文美”的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从艾青对“诗的散文美”的阐释中,可将之概括为三个方面:叙述姿态、结构安排和细节描写。  相似文献   

10.
宋真宗《劝学诗》不仅是文学之诗,更是历史之诗、文化之诗、治道之诗.从治理视角对宋真宗《劝学诗》进行文化解读和价值重估,可以发现其试图回答读书一定要做官和读书一定能做官两个基本问题,从而能够了解儒家"学—政—道"的治道理路和"德性—权力—功利"的知识下行路线,尚贤选举与科举、文治秩序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则内蕴于其中.  相似文献   

11.
<正>毛滂(1060——1124?)⑴,字泽民,自号东堂,衢州江山(今属浙江)人。他主要活跃于北宋中后期文坛,与当时名士苏轼、苏辙,诗僧释参寥、释维琳等皆有文字来往。他诗、词、文俱善,苏轼赞其"文词雅健,有超世之韵",并以"文章典丽,  相似文献   

12.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他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诗脍炙人口,流传甚广,影响很大。而其《观猎》诗,一向被人所称道。然而人们对《观猎》诗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3.
一周渔璜(1665——1714),名起渭,以字行;一字桐野,号载公。贵州贵阳青岩骑龙(今贵阳市花溪区黔陶乡)人。康熙33年(1694)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后历任侍读学士、顺天府学政、充日讲起居注官、詹事府詹事。曾先后参与修撰《贵州通志》、《皇舆表》、《渊鉴类涵》、《康熙字典》。所作文章未编集,已散轶。其诗集编次,据郑珍(子尹)《书周渔璜先生桐野书屋图、后图康熙戊子作》诗,莫友芝(郘亭)《以周渔璜先生<桐野>、<回青>、<稼雨>诸集本与陈耀亭焕煃上舍授梓,(?)之十韵》诗和《重刊桐野集序》考之,基本情况是:  相似文献   

14.
赵华 《江苏教育》2022,(79):25-26
<正>江苏省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以下简称“积余实验”)是第五批江苏省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学校,他们的“积善·创编:新诗教立品行动”项目,立足吟诗养善、诵诗成美、创诗求真,建构“行—思—创”品格涵育范式。一、诗教立品的内涵与时代价值1.诗教立品是扎根传统文化的品格内化积余实验的“远志、仁爱、臻美、明礼”,分别对应儒家传统的“志、仁、善、礼”,学校将“传统经典与地方诗词”融汇,将品格要素与“诗之德”贯通,形成独特的诗教文化。  相似文献   

15.
李贺(790—816)是中唐诗坛一位早天的天才。他遗留下来的二百四十多首诗歌,政治上具有进步倾向;艺术上更是别树一帜。这些诗,想象丰富、奇特,构思新颖、精巧,语言瑰丽、警策,调高气峻,色彩浓艳,体现了诗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本文拟就李贺诗中的比喻手法以及运用这一修辞手法的特色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王之涣(688——742)凉州词“黄河远上”一首,明清以来,评价很高,现在被选入许多诗文选本和课本。诗曰: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本文打算重新评价这首诗。 诗的文字颇有异同:“黄河远上”或作“黄沙直上”,“春风不度”或作“春光不过”;有的本子连题目也不同,不是《凉州词》而是《出塞》。其中最关紧要的是“黄河”对还是“黄沙”对。唐芮挺章《国秀集》编成于天宝三载(744),是收载此诗的最早选本,诗中作“黄河”。黄河源头在我国西北,玉门关、凉州(今武威)也都在西北,作“黄河”,诗句的内在联系以及同“凉州词”这题目的联系,都显得密切,全诗在艺术上也就和谐统一了。  相似文献   

17.
《桃花源诗并记》为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三六五—四二七)代表作之一.《记》虽然只是《诗》的小序,但因为写得极精彩,历代文学家都把它视为散文名篇.不过我们学习《记》时,还应该参照《诗》,因为它们是一个在内容上互为补充的整体.《桃花源记》立意深远,设想神奇,构思巧妙,语言朴素、省净、优美;即使在今天,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  相似文献   

18.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佳作之一。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世称小杜,一生之中工诗、善赋、旁及古文,但最擅长七绝。他的七言绝句体写景抒情小诗最能代表其诗歌的风格,也往往寓含着他心灵深处  相似文献   

19.
六诗考     
诗的体裁分类,前人有风、雅、颂三分法,风、赋、比、兴、雅、颂六分法二说.六分法来源古老,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教六诗日风、日赋、日比、日兴、日雅、日颂."<诗>原也是歌、器乐、舞蹈的统一,<周礼·春官·大师>的六诗,本是根据歌乐的表述方式的不同."六诗"基本按风(徒歌)、赋(吟诵)、比(和唱)、兴(合唱)、雅(配器乐)、颂(配打击乐和舞蹈)这种音乐性递增的次序排列,是依乐序设教的.所以,"六诗"本是歌乐的六种表述方式.当口头传唱的歌乐发展成为文本的诗后,"六诗"名称虽得以保存,而其原始功能却丧失了.延用下来的"六诗"职能因此发生了根本变化.赋、比、兴发展为文辞的修辞手法;而风、雅、颂则充当了区分<诗>的内容的类别.  相似文献   

20.
一、《咏柳》这首诗的作者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会稽永兴(今浙江省萧县)人,唐朝武则天时进士,官至太子宾客,秘书监,后来回乡做了道士。他的个性旷达,喜欢饮酒,和李白是好朋友。他的诗通俗清新,挥洒自如。《全唐诗》存他的诗一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