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任虹 《云南档案》2007,(10):23-24
我的籍贯是陕西省子长县,但我从没有回去过,不知道那里是什么样.从小就听父亲说,子长县是用姑父的名字命名的.1 934年谢子长同共青团员史秀云(我的姑姑,陕北妇女工作的创建人)结为革命伴侣.由于两人的结合,我的父亲也很早就成了“红小鬼“,给红军送情报、站岗、放哨;爷爷是个中医,给红军看病疗伤,他们的家庭因此被誉为“红军家庭“.……  相似文献   

2.
我的父亲吴英德是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共产党员,生前曾担任隆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17年了,虽然他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却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红军精神。父亲常给我们讲的红军长征故事已深深地铭刻在我们的脑海,成为激励我们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3.
刊中报     
父亲教我写文章王彪(散文)我参军后,父亲给我的信中,都要用好几张纸教导我如何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连队的黑板报和军队的报纸写稿。那时我和父亲的通信成了我生活中的一大乐趣,从父亲的信中,我读懂了人生的哲理,读出了父亲对我纯朴的爱,我把自己的体会和军营中的新鲜事,及时写信报告给父亲,父亲马上给我回信进行指点。记得有一年,我写了散文《松树与老兵》,记述了营区中有片被一批又一批老兵栽下,饱含他们深情的松林。稿子寄给父亲不几天,就收到了父亲用5张稿纸写来的修改意见。捧着父亲的来信,我的眼中噙满了泪花,根据父亲的…  相似文献   

4.
上医治国     
上医治国蔡克难【南京】我学的是医学专业。尽管这并非我的心愿,医学院的招生分数又奇高,可我还是只选择了医学专业─—在我看来,医学离政治最远,因为我曾是个“小反”(小反革命之简称)。我这“小反”的罪行。便是有个“现行反”的父亲。父亲本是红军出身,建国后也...  相似文献   

5.
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每年卖茧子的时候,我总跟在父亲身后,卖了茧子,父亲便给我买枇杷吃……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小渔船。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投考学校以及上学,总是要借用姑爹这只小渔船。他同姑爹一同摇船送我。带了米在船上做饭,晚上就睡在船上,这样可以节省饭钱和旅店钱。我们不肯轻易上岸,花钱住旅店的教训太深了。有一次,父亲同我住了一间最便宜的小客栈,半夜,我被臭虫咬醒,遍体都是被咬的大红疙瘩,父亲心疼极了,叫来茶房,掀开席子让他看那满床爬满的臭虫和我…  相似文献   

6.
从小就帮父亲扎花灯我今年76岁,武义县桐琴镇东皋村人。扎花灯花轿的手艺是我从小跟父亲学的。我父亲程德贵,是农村花灯艺人,制灯制轿有一手。13岁开始,我就给父亲做帮手,动手学扎花灯。小时候我就喜爱画画,记性也好,花灯一看就会做。我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拜师学艺,但通过不停的看、不停的摸索,二十来岁时,就掌握了学扎花灯的看家本领,能制作各种各样的传统花灯、龙灯、人物灯……做的灯总能让人耳目一新。演戏经历让我受益匪浅1954年,18岁的我就进了村里的业余剧团,开始"跑龙  相似文献   

7.
谈起图书,我就不禁怀念先父张九龄先生,我从小由衷钦佩他的博学。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是复旦大学的早期毕业生,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出校门后当过报纸的主笔,高三班的国文老师,中学校长,喜爱写作,擅长诗画,之后虽创办企业,仍不释书卷,家中藏有很多古今中外的图书。我与书结缘,可说从小受到他的薰陶。我生长于上海,念小学时,父亲在假日就经常带我去福州路(四马路)逛书店,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等门市部都在那里。他看书、选书、买书,我也翻找感兴趣的书看,时而也要求父亲给我买几本。中学时,父亲就让我睡在他的书房里,丰富的藏书为我提供广泛读书的机会,更培养了我对图书的感情。  相似文献   

8.
《红色中华》是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1931年12月11日在江西瑞金创刊,1934年10月出至240期后,因红军长征暂时停刊。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1935年11月25日在瓦窑堡(今子长县)复刊。因物质困难,由原先的铅印改为油印,每月逢一逢六出版,4开1张两版,后来增至1张半到两张。该刊设有社论、要闻、专电、时评和关于红色区域建设、工农通讯以及红色小辞典、工农民主法庭、  相似文献   

9.
对于很多电视记者来说,2006只是职业生涯中平常的一段,大家每天都在采访拍摄、后期制作的流水线上周而复始;对我来说。2006实现了梦想、收获了光荣——因为一次采访,我有幸随中同第二十二次南极科考队远赴万里之外的绝域蛮荒,有幸和十几名同伴一起穿越了红军长征这条精神的长廊。这两次不同寻常的经历把理当属于南极人的荣耀,本来负载在红军先辈身上的光环映射到我这个普通记者的身上,我所服务的媒体,我侧身期间的大连新闻界给了我很多荣誉。面对这些纷至沓来的意外荣誉,我感到惶恐;面对亲人朋友同事的调侃,我觉得尴尬。现在回望南极之旅,回望长征报道,回望2006,我仍然认为,自己参加这些此生难再的活动原因不外乎三方面:首先,我是一名职业记者,理应对新闻事件的召唤、自己为之服务的媒体的期望产生回应;其次,我是个男人,走遍天下、丰满人生应该是男人的风格和本性;再次,我是个父亲,我希望自己的选择成为儿子的标杆,让身教胜于言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刊中报     
父亲帮我改文章(散文)沛渊父亲是位“老新闻”。初入“爬格族”的我常令同行羡慕不已──写稿有人改,发稿有人帮,条件的确得天独厚。记得第一次写稿,我将写好的稿件抄得工工整整摆在父亲的案头。谁知。父亲只是草草一看,大笔一挥,便把我满腔得意与希望给抹杀了。末了仅说一句:“基础还可以。”既然“基础还可以”,证明我还可以写嘛!以后,我又写了几篇,又工工整整地摆在父亲的案头,盼望着父亲能替我改一改,然后再给我介绍几个报社的编辑,顺顺利利地发表。可是,父亲的态度不冷不热,开始还草草一看或者讲几句“快上路了”之类…  相似文献   

11.
从此结缘我的父亲王子淦1920年4月18日出生于江苏南通金沙镇一个世代种菜为生的贫农家庭,到我父亲出生时,家中已生计艰难、窘态百露了。无奈之中,我的祖母、祖父只得将出生不久的父亲过继给他的叔父。叔父也是一个穷苦农民,父亲过继过去后,叔父为了改善家庭境况,开始学习理发手艺,待到学成后,就借债开了一间理发店,满心希望能从此一点点改善生活。当父亲六岁的时候,有人介绍叔父为金沙镇国立小学的师生理发,作为一种照顾,父亲被学校破格同意在这所学校中免费读书,我父亲高兴极了,这个机会是一般农民的孩子做梦也得不到的。我父亲一生中就受…  相似文献   

12.
父亲的藏獒     
在我七岁那年,父亲从三江源的玉树草原给我和哥哥带来一只小藏獒,父亲说,藏獒是藏民的宝,什么都能干,你们把它养大吧。  相似文献   

13.
仁悟 《出版参考》2014,(6):20-21
贺炳炎出生于1913年。父亲贺学文是个靠帮工、背煤为生的穷苦人。 贺炳炎9岁时就随着父亲在江家湾、郑家恢煤矿开始背煤,当上了“煤黑子”。 大革命的洪流席卷而来时,贺学文积极参加农民运动,当了农民协会会员。大革命失败后,到处是白色恐怖,贺学文被迫背井离乡,在湘鄂交界一带四处躲藏。1929年春,贺龙率红军第4军来到澧县、松滋、宜都边境一带活动,贺学文将孩子托付给亲戚,毅然参加了红军。  相似文献   

14.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17岁那年的春节,刚好有这样的机会,父亲就让我去看望一个画家,是他在西南联合大学的老校友。父亲自己不搞艺术,也不太懂。我看了他的画就很喜欢,于是拜他为师。他教我最基本的绘画技巧,比如素描、水彩,给我看一些书,从此我正式开始学画。  相似文献   

15.
我的绝活     
程明法,武义县桐琴镇东皋村人,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灯花轿》代表性传承人. 从小就帮父亲扎花灯 我今年76岁,武义县桐琴镇东皋村人.扎花灯花轿的手艺是我从小跟父亲学的.我父亲程德贵,是农村花灯艺人,制灯制轿有一手.13岁开始,我就给父亲做帮手,动手学扎花灯.小时候我就喜爱画画,记性也好,花灯一看就会做.我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拜师学艺,但通过不停的看、不停的摸索,二十来岁时,就掌握了学扎花灯的看家本领,能制作各种各样的传统花灯、龙灯、人物灯……做的灯总能让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6.
80多年前,《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以下简称《印象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6年以《前西行漫记》为书名再版),是一本以斯诺等人亲历陕北报道红色中国见闻的书。这部书首次公开发表了毛泽东的政治路线、军事思想和治国方略,向全世界宣传了红军长征精神,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我和该书翻译者之一李放的长子李光先生因档案结缘相识多年,他把父亲编译出版《印象记》的回忆手稿和友人往来书信捐赠给了辽宁省档案馆。我也曾多次听他讲述了父亲和战友翻译此书的一些细节,那些曲折生动的故事仍然令今天的人们感动。  相似文献   

17.
郑能新 《群文论苑》2003,(1):46-46,45
我的母亲与千千万万的中国普通母亲一样,平凡、朴实、善良。但她与众不同的是,虽然出身大户人家却没有享受多少人间亲情,刚落生,就被离乡几十里的山里人家抱养了,懵懵懂懂地当了童养媳。这是父亲告诉我的,父亲告诉我这些,并没有作贱母亲的意思,父亲是很爱母亲的。  相似文献   

18.
当个军人本身就不易,当个从事新闻工作的军人更难。当我有点空的时候,总想多读几本书,或写点东西,也就常常因此而耽误了写家信。有一段时间,我先是忙集训,接着忙演习,回来后又参加驻地河道清淤,差不多3个月没有给家里写过一封信。这下可急坏了父亲,他专门搭了趟车赶到县城,给我打电话询问情况。不巧我又F部队,妻接着了电话,父亲在电话中告诉妻,说还以为他的儿子失踪了。一个星期后,我高高兴兴地赶回部队,我想妻见Z我一定会和以前每一次那样,十分亲热地问长问短。可是这次,妻的脸色显然不对,一看就冷冰冰的,着实有些气入…  相似文献   

19.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日理万机的周总理挂念着我的父亲刘文辉。他对父亲说:"如果红卫兵来了,您就打电话给总理办公室,我马上派人来。"不几天,红卫兵来抄家,父亲还没有来得  相似文献   

20.
爱的阶梯     
从小我就惧怕父亲,而且怕得要死,因为父亲的沉默、暴躁、独断、专横。我从来没有对父亲产生过依恋,有的只是恐惧,就这样一直到长大,这种感觉陪我度过了漫漫的小学和中学时光。我从没有试图去改变这种状态,因为我是父亲的女儿,有着和他一样的倔强脾气。父亲很少和我们搭腔,平时都是母亲传达"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