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册教材第三组的读写训练重点是“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侧重于训练阅读能力。教材安排这个训练重点的目的是: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怎样连句成段,初步学习分析自然段,读懂自然段的内容。为了落实这个训练重点,讲读课文《海底世界》和《三棵银杏树》课后的“思考·练习”第2题,都安排了有关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说的是什么,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之类的训练内容,阅读课文《雨》的“思考·练习”安排了“课文用几句话讲‘雨中’的景象,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训练题,在《基础训练3》中安排了阅读短文,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说什么,句与句是怎样连起来”的训练题。同时,在《三棵银杏树》课后安排了“练笔”,要求学生观察一种花草树木,写一两段话,内容要具体,“句与句要连得起来”,进一步落实这个训练重点。  相似文献   

2.
小学三年级片断习作教学体会柳州市弯塘路小学刘解平“九义”语文教学大纲对小学三年级读写训练的要求是,学习分析自然段,归纳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中用词造句、连句成段的一些方法;“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把一段话写通顺”,“写出内容比较具体的片断”....  相似文献   

3.
《爬天都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说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是学习课文的难点。通过人物对话反映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所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体会主人公由开始的犹豫、不自信到受鼓舞、坚定决心再到战胜困难登上天都峰的心理变化过程是突破难点的关键。一、入情入境,读好第二自然段爬天都峰之前“我”的心情怎样?首先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自读自悟,…  相似文献   

4.
小语大纲对三年级段的训练提出明确要求:第五册要求学生“了解一篇课文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一个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整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第六册段的训练重点是:“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而所有这些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是凭借教材,依赖教材来进行的。训练的因素蕴含于一篇篇的课文之中。例如第五册《翠鸟》一课中的第一自然段描述了翠鸟的外形。教学这一段时,要通过让学生分析了解句子的意思,渗透连句成段的阅读能力及逻辑思维训练。  相似文献   

5.
一、明确段的教学意义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三年级要“学习分析自然段,归纳主要内容;学习课文中用词造句、连句成段的一些方法。”段的教学,是低年级句子教学的发展,打好段的基础,就能顺利地过渡到高年级的篇章训练。因为读懂一段话,是读懂一篇文章的重要步骤,它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进行段的基本类型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较好地解决学生习作的“言之有序”、“言之有物”的问题。 进行段的训练,首先要加强自然段的教学,为四至  相似文献   

6.
什么叫文章的自然段?笔者查阅了很多资料,解释是:“以开头空两格写作为形式标志,每个自然段都表达相对独立的一个意思。”文章中的对话自然段应怎样确定?没有查到明确的说明。查阅了人教社《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教师用书》,书中对《爬天都峰》、《茅以升立志造桥》等绝大多数有对话的课文,  相似文献   

7.
一篇课文的逻辑段绝不会是自然段的随意拼凑,自然段也不会是句子的随意拼凑,它们的连接与组合是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的,也体现了作者的思路。因此,在段的教学中,我注意帮助学生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分析句与句、层与层、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同时,初步知道一些连句成段的规律性知识,同时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1.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如《大海的歌》第一自然段有三句话,我问学生:这三句话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学生答道:第一句讲“有船出海”,第二句讲“向码头走去”,第三句讲“码头晨景”。我又进一步问,这不同的内容相互之  相似文献   

8.
[整体感知] 作者在《爬天都峰》这篇课文中用了大量笔墨去写天都峰的特点,说明了人们应该善于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理清层次] 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开头,作者简单地交代了"我"和爸爸去黄山爬天都峰这件事;接着,作者围绕着爬天都峰,按事情发展顺序讲了三层意思;最后,作者讲了爬上天都峰之后的情况. [刨根问底] 本文的题目是《爬天都峰》,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只有第6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是写怎样爬山的,而且写得比较简单,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爬天都峰》是义务教育小语第五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生动具体。文中多次出现的“爬”字巧妙地暗示了天都峰的高和陡,并使文中一老一少爬天都峰时的情景跃然纸上。教学时要紧扣“爬”字这一题眼来组织教学,调动  相似文献   

10.
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五册《爬天都峰》是新选的一篇课文,课题中的“爬”字就是题眼,教学中可以紧扣“爬”字,引导学生理解文意。 一、由题眼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 文章的课题为什么不用“上”、“登”,而用“爬”呢?这是因为天都峰高而陡。“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  相似文献   

11.
句群(亦称“语段”),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合成连贯的一段话的数个句子。一般说来,句群是介于句子和自然段之间的、等于或大于句子、小于或等于自然段的语言单位。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句群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少有人在讲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去理解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句子组合的规律。其实,在小学语文中加强这方面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从学习语文的规律看,文章由字词句段而成篇章,学习语文就要研究字词句篇,连字成词,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连段成  相似文献   

12.
紧扣题眼理解文章──《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纪燕青俗话说:文有文眼,题有题眼。“眼”乃神光所聚,具有观照全篇的作用。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五册第九课《爬天都峰》是新选的一篇文章。题中的“爬”字就是文章的题眼。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紧扣“爬”字,理解文意。一、由题眼理...  相似文献   

13.
第一课时 一、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读全文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全文写的是一次爬天都峰的活动) (2)第一自然段只有13个字,但内容很丰富、很具体,它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是记事文章常用的写法。 2.按照“爬天都峰前”、“爬天都峰时”、“爬天都峰后”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然后说说每段写了什么内容。  相似文献   

14.
《做风车的故事》一课在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安排在第五册的最后一组,这组课文的读写训练重点是段(自然段)的训练,即“读懂课文的每一段话”;“学习把一段话写清楚”。中年级段的训练是以低年级词句训练为基础的,同时又要为高年级连段成篇打基础。因此,段的训练要注意瞻前顾后,加强训练重点之间的过渡与衔接,体现训练的层次性,从而使训练相互联系,扎实有序。 《做风车的故事》一课的教学,要指导学生在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是如何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写清楚的,从而学习阅读自然段的方法,同时初步学习自然段的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15.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9课《爬天都峰》,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课文生动具体,文中多次出现的“爬”字,巧妙地暗示了天都峰的高和陡,并使文中一老一少爬天都峰时的情景跃然纸上。抓住“爬”字组织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更好地理解课文,从中受到感染。  相似文献   

16.
一、领会编者意图,找准训练点,把训练抓实 在备课时,教师要胸中有数,明确单元训练重点与单课训练点,防止面面俱到,抓而不实。先要通览教材,从读写例话、课后思考练习、基础训练中感悟重点;再进行单课分析,找出训练点,换言之,单课训练就是要选准代表段教学,落实训练点。如教材《爬天都峰》一课,课文第2自然段很有训练价值,则应下功夫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想理解这段意思,抓牢词句训练,落实单元重点训练。  相似文献   

17.
《爬天都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组第3课)讲的是暑假里,“我”和爸爸爬天都峰,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着共同爬上天都峰的故事。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对话,反映了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从这些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我”由开始的犹豫、不自信到受到鼓舞、坚定信心,再到战胜困难,登上天都峰的心理变化的过程。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爬天都峰》篇幅短小,结构严谨,线条明快.我在教学中重点进行读和写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能力.一、在朗读的指导上下功夫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听多媒体计算机教学中的录音,初步定下课文朗读的基调,学习各段课文时,再加以指导.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指导学生读出天都峰的高.“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教师先范读,指导学生读好“啊”、“哩”’两个语气词,读出惊叹的语气.指导学生读天都峰陡的一句,“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我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看在飞机上拍摄的天都峰,陡峭而险峻.此时再让学生读,学生读出了“笔陡”、“挂”的感觉,“发颤”一词读得声音都发抖了.  相似文献   

19.
《爬天都峰》课文分析和教学设想江西刘健《爬天都峰》是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和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去黄山爬天都峰时,互相鼓舞,终于爬上了那又高又陡的顶峰的事。表现了“我”和老爷爷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勇于克服困难,...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的文章文质兼美。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抓住文中的重要词句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还要善于在语言文字的空白处引导学生思考、想象,这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一、透过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内心《爬天都峰》一课,叙述了一个小姑娘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在爬天都峰时,相互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事。在险要的天都峰山脚下,老爷爷问小姑娘:“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小姑娘问老爷爷:“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抓住“也”字让学生思考: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想的是什么?学生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