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正>留白是绘画中常见的艺术表达方法之一。齐白石老人就曾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来作画,他只在画纸上画了几只在两石激流中奔游的小蝌蚪,从而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使人仿佛听到了十里之外的大片蛙声,达到了"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效果。留白虽是绘画技巧,但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却值得充分借鉴。语文教学中的留白其实就是针对文本的  相似文献   

2.
齐白石是我国现代杰出的国画大师。有一次,作家老舍请他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画一幅画。“蛙声”乃是听觉形象,要用视觉艺术的绘画来表现。其难度可想而知。而且规定的背景又是“山泉”,只能借“山泉”来表现“蛙声十里”,就更难乎其难了。几天以后,老舍收到了一幅诗意盎然的国画。但见白石老人没有着意去画那些鼓腮噪鸣的青蛙,而是作一片急流从山涧乱石之中飞泻而出,水中夹着几只活蹦乱跳、极富生命力的蝌蚪;高处则是一抹远山。这山涧、乱石、急流、蝌蚪、远山浑然一体,使人隐隐如闻十里蛙声。老舍一看之下赞不绝口。  相似文献   

3.
齐白石是我国杰出的国画大师。一次,作家老舍请他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画一幅画。“蛙声”乃是听觉形象,要用视觉艺术的绘画来表现,其难度可想而知;而且规定的背景又是“山泉”,只能借“山泉”来表现“蛙声十里”就更是难上加难了。白石老人没有着意去画那些鼓腮噪鸣的青蛙,而是作一片急流从山涧乱石之中飞泻而出,内中夹着几个活蹦乱跳、极富生命力的蝌蚪;  相似文献   

4.
1952年的一天,老舍来拜访齐白石老人。这年齐白石已年近九十二了,还在天天作画。闲谈间,老舍出了个画题, 要他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作一幅画给他留念。“蛙声十里出山泉”是清代查(zha)初白(慎行)的诗《次实君溪边步月韵》中的一句。“蛙声十里”是听觉形象,要用视觉艺术表现,确是一个颇费心思的难题。在我国美术史  相似文献   

5.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中国著名画家齐白石老先生在1951年为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张水墨画。画面极具想象力,不见青蛙,却闻蛙声,用几只畅游的蝌蚪表现蛙声,其特殊的联想手法,表现的恰到好处,动静结合,实乃绝妙的构思。而在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则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蛙声十里出山泉》出发,分析美术作品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据说老舍曾给齐白石出过一道画题<蛙声十里出山泉>,要是换作他人,兴许画出一泓山泉,加以蛙鸣泉伴,即算完事.白石先生没有走这条路,他先用浓墨勾出乱石,再画成群的蝌蚪从峡谷中随泉水漂流而下,让人想象出源头远处的蛙声,真是匠心独运.画画如此,写作亦然.  相似文献   

7.
该作品是白石老人91岁时为我国著名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张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的诗句是由老舍指定的。画面上没有蛙,而观众有如闻蛙声之感,这是绝妙之至的构思。蛙声如何画?据说老人整整想了两夜,后来从诗句规定的"出山泉"三字得到了启示,就在"泉"上做文章。于是老人没有画蛙,而是  相似文献   

8.
颜洁 《学子》2013,(9):56
白石老人曾应他人要求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画,老人只在画纸上点了几只小蝌蚪于两石激流中奔游,留出大块供遐想的空白,使人仿佛听到十里之外的蛙声一片,让人有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美妙空灵的艺术感受。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同样需要留白。它是文本结构中的"无",是"潜藏在水面下的冰山"。文本所包含的不确定性和留白愈多,给读者留下的思考余地和想象空间愈大。语文阅读教材中的这  相似文献   

9.
颜洁 《学子》2013,(8):56-56
白石老人曾应他人要求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画,老人只在画纸上点了几只小蝌蚪于两石激流中奔游,留出大块供遐想的空白,使人仿佛听到十里之外的蛙声一片,让人有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美妙空灵的艺术感受。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同样需要留白。它是文本结构中的"无",是"潜藏在水面下的冰山"。文本所包含的不确定性和留白愈多,给读者留下的思考余地和想象空间愈大。语文阅读教材中的这  相似文献   

10.
设计思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在现实生活的积累和体验中发现,在探究中想象和幻想,在思想革新和无限创造中自由表达,抒发学生个体的内在生命体验和本真情感。导写过程一、感知想象与思考的巧妙1.欣赏齐白石的名画《蛙声十里出山泉》,领悟到艺术的完美意境需要从细微的一丝一毫中去巧妙的想象。(蛙声,要从十里外的山泉中出来,这并不好画。而齐白石简单几笔,便神韵皆出了。他在画布两侧用浓墨画了直立的石头,用淡墨画了一道曲曲弯弯的山泉,在泉水边画了七八只摆尾游动的蝌蚪。想象甚为奇妙。有蝌蚪,势必有蛙;有蛙,势必有蛙…  相似文献   

11.
虚与实     
齐白石有一幅名画叫做《蛙声十里出山泉》,画面上并没有青蛙,只是画了几条生气勃勃的蝌蚪来间接地表现蛙声。这种独具匠心的艺术表现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在我们脑海中自然地浮现出千姿百态的青蛙,  相似文献   

12.
1952年的一天,作家老舍登门拜访年已92岁的画家齐白石。一见面,老舍就出了个“蛙声十里出山泉”的课目,请齐白石画一幅画。“蛙声十里”是听觉形象,要用视觉艺术的绘画来引起观众的听觉感受,这的确是一个难题。数月后,齐白石画成了,老舍急不可耐地展开一看,立即拍案叫绝,赞叹不已。原来,白石老人并没有去画那些鼓腮鸣叫的青蛙,画的是山涧乱石中泻出一片急流,有几只蝌蚪在戏水,高处画了几笔远山。这乱石、急流、蝌蚪、远山,水乳交融,十分和谐,惟妙惟肖地表现了画题的意境。虽然画面上看不见一只青蛙,但却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老舍考齐白…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的高考政治试卷中曾出过这样一道题:作家老舍请国画大师齐白石以古诗“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画。齐白石思索良久,在纸上画了一条长满青苔和乱石的山涧,山涧里山泉流淌,泉流中几只小蝌蚪摇头摆尾顺流而下。老舍看后,赞叹不已。据此回答:1.齐白石用“蝌蚪”表现蛙声,从思维过程看属于 ( )A.…… B.……  相似文献   

14.
1952年的一天,作家老舍登门拜访年已92岁的画家齐白石。一见面,老舍就出了个“蛙声十里出山泉”的题目,请齐白石画一幅画。数日后,齐白石画成了,老舍急不可耐地展开一看,不禁拍案叫绝。原来,齐白石老人并没有去  相似文献   

15.
老舍先生曾给白石老人出过一道画题;“蛙声十里出山泉。”蹩脚的画家也许会画上成群的蛤蟆对天长鸣,但白石老人却别出心裁,只在大片纸面上点染了一群小蝌蚪,象是从长流的山泉中冲游而出,使人仿佛听到阵阵蛙鸣伴着淙淙的水声从远而来。寥寥几笔,境界全出。如果不是在画面留下一大片空白,又如何给人以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并使人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呢?  相似文献   

16.
三、正面不写写侧面 画家的情感是灵魂,线条则是绘画元素中最生动的部分,它好比人的神经,是画家从自然真实中提炼的抽象语言。线条的韵律支持了画作的生机,尤其在以线造型为主的中国画中,线条是构成物象、表现画家情感的符号。例如,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学生们在赏析中说:  相似文献   

17.
作家老舍曾请齐白石画一 幅画:一带清流,曲折潺溪,奇石 夹岸,姿态万方,几只蝌蚪,翕忽 游乐。画题是《蛙声十里出山 泉》。画面虽不见群蛙,却让人 想到不绝于耳的蛙声,没有青 蛙,哪来蝌蚪?有了青蛙,自然一 片蛙声。这正是侧面烘托的精妙 所在。  相似文献   

18.
城北学堂生画课,以荷为题,各显其思而习之。少顷,一学生挥就,师悬而示之。但观其画:墨团遍布,难有空隙,充实不显其美。另一学生挥就,并举之示众,皆赞。其画经营得体,虚实相宜,空白留于对角,众学生无不叫绝。"布白"是艺术的语言,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抓好课堂教学,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课堂上,给学生留一个思维的空间,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画家画画,不会铺天盖地,布满画纸,而总会留点空白.“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不就是有名的留白之作吗?因“留白”观画者便有了暇想的余地;  相似文献   

20.
丁惠芬 《教师》2012,(1):67-68
"布白"是艺术的语言,画家画画,总要留点空白,"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都是有名的"布白"之作,目的是给欣赏者遐想的余地;文人写文讲究含蓄,"又生文外,伏采潜发",目的是让读者从有限的文字中,体会无尽之意。我认为政治课教学也应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