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明嘉靖本《荔镜记》不仅是明代早期优秀的闽粤地方戏剧曲目,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学内涵,对丑角李婆的塑造亦不一般。较万历本《荔枝记》中脸谱化的李婆而言,嘉靖本中的李婆具有观念先进、个性鲜明的特征,在情节结构上穿针引线、贯穿全文,同时她的出场紧密把控剧情、贴合剧情的言语打诨兼顾了舞台演出的实际需求,具有其独特性。相较于万历本注重舞台效果却不重视文本的粗糙描摹,嘉靖本则兼顾双方,将李婆性格、举止立体化,人物性格饱满、富有意趣。  相似文献   

2.
俞为民《宋元四大戏文读本》对《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曲白中的方言、典故以及戏曲术语都作了注释,为我们的阅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其注释尚有若干可疑而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们仅就《荆钗记》中一些注非所当之处,提出修正意见。  相似文献   

3.
《中华再造善本》与《续修四库全书》均影印《广舆图》,二者版本著录不同,《中华再造善本》著录为"万历七年钱岱刻本",《续修四库全书》著录为"嘉靖四十年胡松刻本"。本文通过《广舆图》嘉靖、万历刻本的版本特征的梳理,认为二者影印底本应为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嘉靖三十四年前后的初刻本。  相似文献   

4.
明代著名学者焦的生年有三说。其一,生于嘉靖二十年(1541),此据钱大昕《疑年录》。其二,生于嘉靖十八年(1539),此据《明状元图考》说他登第时为五十一岁推断。其三,生于嘉靖十九年(1540),据容肇祖年谱、李剑雄年谱。其卒年亦有两说。其一,泰昌元年(万历四十八年),如黄宗羲《明儒学案》、钱大昕《疑年录》、《明史·焦传》。其二,万历四十七年,如黄汝亨《寓林集》。对此,笔者认为焦应生于嘉靖十九年(1540),卒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其理由如下:其一,尽管现有资料没有留下焦生年的确切记载,但其友人的文章笔记可供查找。黄汝亨(1558-1…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词话》中出现了"猪八戒",经考证这些都来自于小说《西游记》而不是杂剧《西游记》或其他,《金瓶梅词话》中还出现了一副对联及一句俗语,也极可能来源于小说《西游记》。小说《西游记》现存最早的刊本为万历二十年(1592年),则受小说《西游记》影响的《金瓶梅词话》不太可能早于此年,由此可得出《金瓶梅词话》当成书于万历年间。  相似文献   

6.
《白兔记》为"四大南戏"之一,其版本系统大致有三个:(一)成化本与汲古阁本尽管出入较大(前者比后者少八个段落),但仍属于一个系统;(二)富春堂刊本;(三)明嘉靖进贤堂所刊《风月锦囊》所收本。笔者认为,除此之外,《白兔记》似尚有另外一种版本。  相似文献   

7.
明代沈鲸的《鲛绡记》传播甚广,影响深远。但长期以来,戏曲研究者多囿于清人成说,仅从正史中查考宋代人物行谊,遂使本事失考,出现诸如"其姓名事迹,皆属假托"、"事无所本,全出虚幻"等误解。事实上,明代创作家多从小说中汲取素材编演所成,几成惯例。至于《鲛绡记》的本事,主要依据明初李昌祺的文言小说《琼奴传》之人物、事件构建故事情节框架,亦间采《宋史》及《贾云华还魂记》、《香囊记》等小说戏曲素材,以成就一部适应民众欣赏趣味和娱乐需求的著名剧作。  相似文献   

8.
梁辰鱼的传奇《浣纱记》是昆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对于粱氏生卒年及《浣纱记》的创作时间,学界存在争论。经考证,梁生于正德十五年庚辰(公元1520年1月-1521年2月),卒于万历二十年壬辰(公元1592年2月~公元1593年2月);《浣纱记》创作于嘉靖末年,约公元1562-1566年间。  相似文献   

9.
道光本《荔枝记》是近年发现的有关陈三五娘故事的清代戏曲刊本。立足文献考证与历史比较,可以看到它在舞台实践中不断吸收、总结此前各本的情节技巧、脚色体制。它的存在不仅从时间链条上证明陈三五娘剧目的艺术生命力,对于考察民间戏曲的艺术实践进程也有很大借鉴意义。它大量使用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方言俗字,展现了特定时代下语言运用的基本情况,为方言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材料与线索,其语言文献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学界研究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时通常提及的版本是茅元仪万历四十五年刊刻本,而上海图书馆和复旦大学图书馆所藏明刻本《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则长期被忽视.这两个版本不仅题名有“内阁”二字的差异,而且第七、八两卷的内容多处不同,均关涉申时行与徐学谟的品行.茅本对二人多有诋毁之语,而明刻本则无过激之词.通过请版本专家陈先行先生比勘两个版本刊刻时间之先后,并进行内容比对和辨伪,可以得出明刻本《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乃《首辅传》现存最早版本的结论.进一步探究王世贞与徐学谟的关系,更可以确定茅本中对申、徐诬陷之语乃篡改者所为.《首辅传》最早版本重现读者的阅读视野,可以令我们更准确地评价王世贞的史德,且对恢复徐学谟君子形象有益.  相似文献   

11.
闽南、粤东戏曲代表作《荔镜记》文本中的私自缔情的方式、男主人公求偶的“策略”、女主人公的“矜持”模式以及“私情”主题等因素,与我国明嘉靖前文学传统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荔镜记》将其有机地融入新的艺术整体,赋予旧有材料以新的更为深刻的内涵,推陈出新,予以升华,使其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杰作之一。  相似文献   

12.
李贽的思想中存在着极浓的魏晋情结。他的多种著作对魏晋人物故事多加记载品评,魏晋名士饮酒放诞,风流自赏、任性畅情、狂傲不羁的种种行为,深得李贽赞赏,并引为同调。晚明“狂士”李贽与魏晋狂人的心灵默契,千古为友,实乃基于他们共同的反叛封建礼教,追求人性自由的社会人生理想;这也是李贽魏晋情结的内涵及其意义之所在。当然,相比魏晋名士,李贽的社会人生追求更加高远明确,对专制社会的抗争和人生理想的追求也更加自觉和勇敢,因此他伟大。  相似文献   

13.
李贽在文学理论上提出了“童心说”,在诗歌创作上也实践着自己的文学主张.他的诗歌形式不拘一格,直抒胸臆,不假雕琢,以趣见长,语言清新流畅,接近口语.  相似文献   

14.
《玉簪记》对《西厢记》的承继是多方面的,但这丝毫无损于《玉簪记》的独特价值。文章从爱情故事的时代特征、寺院道观展示的不同画面和人物形象的精神特质等方面分析《玉簪记》的独到之处,以展现它对《西厢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但在湖北“故事村”的传说中,其人物形象、口语艺术、故事结构等方面出现了许多富有地方色彩的变异;其传承背景及总体评价也别县风趣,折射了化的丰富内涵与悠长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李贽,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位富有争议的思想家。其思想的形成是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分不开的,其思想最根本的特征是具有叛逆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李贽的学说思想当中,体现为追求独立、崇尚自由。为了让思想冲破牢笼,李贽对干涉和限制个人自由的道德观念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否定“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对儒家经典的神圣性和权威性进行公然挑战。李贽的这种思想正昭示着该时代的精神曙光,李贽被誉为晚明人主义新思潮的先驱。  相似文献   

17.
《〈石头记〉交响曲》是胡风的文学创作生涯后期的一部作品。通过分析《〈石头记〉交响曲》中胡风的文艺思想,以及探讨胡风对于《石头记》的独特认识,试图能再现胡风终生坚持的文艺思想和展现胡风作为文艺批评家敏锐眼光与卓越才华。  相似文献   

18.
李贽与公安三袁的会见,总计有6次。第一次会见当在1590年(庚寅年)武昌,参加者三袁兄弟;第二次会见当在1591年(辛卯年)麻城,参加者宏道和小修;第三次会见在1592年(壬辰年)武昌,只有小修一人;第四次会见当在1593年(癸巳年)麻城,参加者三袁兄弟以及以明、散木;第五次会见在1598年(戊戌年)南京,只有小修一人;第六次会见在1601年(辛丑年)通州,只有小修一人。  相似文献   

19.
《呼兰河传》是萧红倾尽其全部生命并高度融入她思想情怀的典型范本。在这部小说里,她既要担负着对"国民性批判"的重任,又要借以回到童年来疗救个人内心的痛苦,同时还不失以女性的身份来关怀着其他女性的不幸;在这些多重意念的疯狂侵袭下,她无法承担起生命的重负以及摆脱写作的困境,造成了因意念化严重而带来的叙述的紧迫感,使得文本具有了裂痕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后花园"的温情与"我家是荒凉的"情感裂痕和老胡家大孙子媳妇与冯歪嘴子的性格裂痕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和《西游记传》在《西游记》演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陈新先生的点校本是一部有较大参考价值的整理本,但失校、误校现象时有所见,本文择要进行补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