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后朦胧诗,具有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消解本质中心、还原事物本原,解构崇高、反传统、精英文化,语言游戏等是后朦胧诗后现代特征的主要体现。但中国的后朦胧诗创作的背景不具备西方的后现代主义的后工业社会背景,加上民族文化心理机制中的理性实践精神制约,使得后朦胧诗只接受后现代主义的表面特征,或者说是后朦胧诗对西方后现代主义形式的误读而产生了后朦胧诗创作。  相似文献   

2.
生态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以及所创造的经济文化发展方式。西北民族情结作为西北民族重要的精神生活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态环境变迁地影响。本文通过对西北地区主要地形、地貌、气候等生态变迁情况的分析,试将民族情结放入历史地理环境中研究,做出一些新的尝试与探索,即西北生态环境的变迁使西北民族历史地形成了猫冬情结、大海情结与恋乡情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纠葛,共同构成了西北民族复杂而又矛盾的内心特质。  相似文献   

3.
舒婷作为“朦胧诗”的主将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朦胧诗”论争中,并且被推至论争舞台的中心,对舒婷诗歌的批评集合了当时“朦胧诗”论争中双方关注的焦点和议题。论争双方在关于“朦胧诗”的“懂与不懂”、基调与格调、自我表现等议题中涉及到的对舒婷诗歌的既有所借重也有所排拒或避讳的态度,体现了双方对“朦胧诗”批评的艰难和尴尬的境况。  相似文献   

4.
图腾情结是民族文化最原始的情感,是民族凝聚力最深层、最牢固的精神价值,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功能。对龙的崇拜即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情结,它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挖掘这一精神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与功能。  相似文献   

5.
张承志是虔敬的回教徒,他认为回族是失去故乡、失去母语的民族.于是,他始终有一种异乡人情结,使他骚动不安.由异乡人情结而导致的是追寻情结和流浪情结,这情结是回族一代代遗传下来的秉性,他们世代流浪、迁徙、漂泊,这就是他们的生活,这就是他们的生命延续,最后凝结成一种高尚的民族情结.因此,回族题材小说则成了张承志小说创作中一片绿洲,他站在民间宗教的立场上摆脱汉、伊两种文化选择的束缚,以伊斯兰教徒的身份体悟有文化底蕴的民族情结以展示其背后的民族意识和宗教情感,用生命浸润母族的文化品格,向世界传递深刻的生命启示,折射出张承志小说独特鲜明的民族情结.  相似文献   

6.
本文尝试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自恋情结和自卑情结,指出这两种情结之间的冲突是导致霍尔顿精神崩溃的原因之一。文章进一步指出人类和民族同样存在相同的问题,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尝试平衡冲突对于人类和民族都非常重要,它能为人类和民族带来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中日甲午战争后的文化背景上,对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的诗歌作了审美心理鉴赏与分析;丘逢甲诗歌倾注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情结和赤诚爱国之心。丘诗的多重抒情意象和英气豪情美,是民族文化情结的结晶,是时代真切心灵的艺术写照。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是基于一个文化心理结构的分析视角。首先,分析了学科与情结的概念;其次,分析了情结与文化心理结构的关系,揭示了学科情结的基本定位;最后,从中西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异同的比较中,揭示了我国高等院校在开展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合一、斥多”情结。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叙述中,"朦胧诗"变换着不同的角色,变更着不同的地位,显示着不同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朦胧诗"越来越为大众读者、学者、文学评论家所接受。"朦胧诗"经典化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文学界对于"朦胧诗"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冷漠保守,90年代逐渐热情,直到21世纪对其研究才呈欣欣向荣之势。文学史是"朦胧诗"经典化过程的关键环节,在"朦胧诗"经典化的过程中,文学史的叙述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原型意象与自主情结是原型批评理论家荣格的两个重要理论范畴。寻根文学作为新时期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在反思民族历史、寻找民族传统文化之“根”的过程中,表现了深厚的人文精神。寻根文学作家们受民族传统文化这一“自主情结”的驱使,在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原型意象。  相似文献   

11.
《愤怒的回顾》中,剧中男主人公吉米对东方民族怀有仇恨心理、对殖民主义者抱有同情之心,而雷德福上校却沉迷于对往昔殖民岁月的缅怀。剧中人物的这些民族偏见、殖民思想在不同程度上折射出了他们自己以及作家的殖民情结,而剧中对这两个男性形象的直观描述却直接体现了作家的殖民情结。所有的这一切皆源于当时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2.
诗界不少人赶时髦,乐于为新诗潮的涨落增添浪花.朦胧诗来了他学写朦胧诗,现代派走红了他追逐现代派.为一次次诗潮的涨落分喜担扰.而金峻山则不然,他一直潜心于近体诗,在近体诗的创作上默默耕耘.现在已经有一百余首诗作行世.从他的这些诗歌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在自觉地吸收古代诗歌的养分,来丰富自已的诗歌创作.金峻山诗歌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深沉的历史内容与传统艺术形式的融为一体.一个诗人要写出好的诗篇,就要深刻了解我们这个历经沧桑的民族,这个民族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和艺术,了解这个民族的昨天,今天,并预测它的明天,从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中吸收一切有益的东西.好诗无不具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双重品格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卡夫卡的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透视他与众不同的民族情结。卡夫卡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甚至他对自己的犹太民族的情感也是复杂的。在小说中,他一方面极力回避“犹太人”的字样,另一方面又对犹太民族的生存境遇表现出深切的关注。犹太情结,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犹太人的卡夫卡挥之不去的民族情结,也是他精神世界的特殊标记。  相似文献   

14.
《送报伕》和《四世同堂》是中华抗战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小说佳作,其中郁积着两位作家同一种情结:守望情结。忧患意识是守望情结的核心内容,它是国难当头民族自卫、自尊、自强心理的内隐和外显。“清肌”意识是守望情结的重要构成元素,它体现了作家对民族肌体、民族血脉是否健全的深层探索和关注。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守望情结,因和国际主义精神相融合而更显其正义光芒。为人生而艺术的大写实风格与平民化的视角,主题的明约性与复义性,结构的平实性与宏阔气度,分别显示了《送报伕》和《四世同堂》的艺术共性和个性。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学习占有很大比重,我们不能忽视文本中所蕴含的这种对故土家园的思慕和追寻,个体生命对心灵故乡的依恋与怀归。这种怀归情结,不仅是一种个体意识,一种审美情趣,更是一种哲学思考,一种民族精神。本文笔者将从怀乡情结,"怀古"情结,怀归意义这三个方面论述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怀归情结。  相似文献   

16.
蝴蝶意象与中华民族审美文化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蝴蝶情结”早已成为中国文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蝴蝶情结”作为一种文学意象的心理情结,赏蝶情怀并不是个剐文人的偶然偏好,而是中国文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心理现象。蝴蝶作为一个心灵化了的重要符号,展示了丰厚的民族审美文化心理。有关蝴蝶的文化认同在文人心理中是代代传承的,某种程度上又固化了民族审美文化心理。文人以蝴蝶这种文化原型为表现对象,传达的是他们心中长期积淀下来的民族集体无意识。蝴蝶意象并不仅仅在美学的意义上增强文学的含量和艺术张力,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朦胧诗是我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生的现代主义诗潮,它在国内外诗坛均产生颇大反响。对朦胧诗和后朦胧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缘由及其美学特征,还有一些代表诗人、代表诗,以及对当时某些诗评家不确当的批评,诸如“朦胧诗表现‘小我’即‘自我’”、“朦胧诗看不懂”等,应恰当评价。朦胧诗和后朦胧诗既注意吸收古典诗和民歌的优点,又借鉴了现代诗的长处,为探索建设中国式的现代主义新诗积累了经验,使新诗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8.
朦胧诗中“孩子”的意义可指向过去、未来及反面,包含着作们对民族的历史与未来、人类生存的困境与救赎等问题的思考。“孩子”意象的选择造成以单纯寓丰富的美学效应。  相似文献   

19.
在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学习占有很大比重,我们不能忽视文本中所蕴含的这种对故土家园的思慕和追寻,个体生命对心灵故乡的依恋与怀归。这种怀归情结,不仅是一种个体意识,一种审美情趣,更是一种哲学思考,一种民族精神。本文笔者将从怀乡情结,"怀古"情结,怀归意义这三个方面论述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怀归情结。  相似文献   

20.
马亚颖 《考试周刊》2014,(53):18-19
时至今日,关于朦胧诗的论争浪潮早已平静,但是它的文学史价值却不应因"事件"的远去被淡忘,朦胧诗在文学历史的艰难时刻,灵敏地把握住现实政治、社会变革与诗歌发展的复杂变局,表现出富有创造和探索的精神,这对当代中国诗歌的探索及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朦胧诗十年论争涉及的文学问题的广度和深度都是空前的,还有论争产生的影响也是广泛的,如今要站在历史高度上重新审视这场朦胧诗论争。本文主要就朦胧诗争论过程中意象运用方面和自我表现方面及朦胧诗论争立场方面的分歧进行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