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晚清的政治危机在知识权力化的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也是传统知识的危机.晚清西学汉译的兴起,主要是我国传统知识领域觉醒之后挽救政治危机的一个重要举措.但是它的发展却经历了由扩充传统政治体制下的知识的初衷滑向了传统知识机制的变革,折射出一条新型知识--新型知识分子--新型公共关系--新型政治的发展逻辑,彰显出晚清时期的翻译对中国传统知识转型与传统政治转型互动所具有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2.
晚清小说《学究新谈》生动地表现了晚清科举革废后士人的种种命运,以及他们向近代知识分子转型的复杂历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反映晚清科举革废与士的近代转型的小说,也是历史文献。其意义和价值应该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3.
晚清时期是中国社会由封建走向现代的转型时期,此时的文人大致有激进的、保守的和折衷的三种文化心态;而这三种文化心态又往往以互相渗透的形式体现在晚清文人的文化心态中,决定了晚清文学的面貌。翻译文学是这个转型时期的一种特殊文学现象,而其中尤以林译小说最具代表性,林纾的翻译活动同时表现了晚清文人在变革和保守之间游弋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4.
在士向知识分子的近代转型中,晚清小说家是颇具代表性的群体之一,他们典型地体现出士的近代转型的状况和特征。通过小说创作,晚清小说家自身切实地进行着士的近代转型,同时还以其小说作品去改良政治,救治社会和"新民",从而启悟了其他士人向知识分子转型,他们对士的近代转型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晚清社会的变迁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留学生对晚清社会的变迁则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就晚清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学术变迁而言,留学生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洋务运动的运作,影响晚清政治的演进并使晚清政治走向终结,推晚清学术思想向现代方向转型。研究留学生与晚清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可以认识晚清社会演进的规律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职业教育以社会需求及职业变革为导向,晚清时期,随着社会近代转型的开启,传统职业教育逐渐向近代职业教育演变,其主要表现为新式职业学校教育的创立与传统职业教育形式的嬗变。晚清时期职业教育的转型以移植为主要特征,在传统封建社会里,由于环境条件的不成熟,转型速度缓慢。  相似文献   

7.
《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史稿》概述了晚清民国这一特定的文化转型时期传奇杂剧的基本面貌、历史分期、题材类型、艺术特点、文体形态、语言特色以及舞台特征,通过对这一时期传奇杂剧的钩稽分类,首次以史诗与文献相结合的笔法,准确描述了传奇杂剧在晚清民国时期生动而曲折的变革过程,确立了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与中国戏副史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8.
短篇小说的崛起出于报刊的需要,晚清的"新小说"也是短篇小说转型的发端。民国的短篇小说更是继承了晚清的这一发展。它们在主题、内容和形式上都为"五四"新文学做了铺垫。  相似文献   

9.
从19世纪70年代起,晚清重要洋务企业家与早期维新理论家郑观应,开始关注西方近代重要通信工具——电报的社会价值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并自80年代后广泛参与了晚清的电报建设。考察郑观应在晚清电报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活动的同时。探讨其在此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可从这一个案领域揭出晚清社会在向近代转型中的某些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史稿>[1]概述了晚清民国这一特定的文化转型时期传奇杂剧的基本面貌、历史分期、题材类型、艺术特点、文体形态、语言特色以及舞台特征.通过对这一时期传奇杂剧的钩稽分类.首次以史诗与文献相结合的笔法,准确描述了传奇杂剧在晚清民国时期生动而曲折的变革过程.确立了晚清民国传奇杂剧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与中国戏剧史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甲午战争以后,满清政府为了自身,积极组建新式军队,对于军队的控制,清廷一直心有所虑,但最终还是被以袁世凯为首的汉族官僚谋得,这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在和太平军的关系中,冯子材扮演了一个被动的角色:他因报复刘八的掳掠勒赎而投入清军,在开始的十年中战功并不彰显,以致提拔较慢.在督办镇江军务的五年中,对太平军基本是采取守势.因此,无论是说他凶恶地镇压太平军或是同情太平军,都不符合事实.  相似文献   

13.
清朝末年,为自救国强清政府编练了新军。这支军队的编练,来源及所受到的影响带有明显的革命化倾向,以至武昌新军起义后,全国新军大都站在了清朝的对立面,对结束清朝统治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学术界在论述辛亥革命的时修往往只强调了资产阶段革命党人运动新军,才有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笔者以为,武昌新军乃至全国新军举行反清起义关键在新军本身,即这支军队从编练从编练之始就逐步具有革命化倾向,可以说是辛亥首义的内因。  相似文献   

14.
晚清淮军的近代化建设,虽走在同时代军队建设的前列,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弊端:忽略思想教育、军事训练中存在"教习之弊"、军费供应紧张、军事体制改革举步不前。这些弊端最终葬送了淮军的近代化建设成果,直接导致了淮军在甲午战场上的失败。淮军建设的种种弊端,对于今天的军队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晚清始,中国出现了军政一体化、政治军事化,军权左右政权,政权的真正基础是军方的支持。实力政治的文化传统及民主制度的缺乏是产生军政一体化的重要原因。军政一体化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是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挫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义和团运动时期的军民关系受各种因素的制约,经历了一个对抗———联合———对抗的转换过程。义和团运动走向高涨之际乃是军民关系呈现微妙变化的起点,本文从三个方面揭示了此间直隶团民与清军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7.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在这一艰苦革命过程中,军队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军队软环境建设方面主要通过5种路径来进行的:一是建立并不断强化党指挥枪的建军原则,二是注意突出军队的人民性,三是加强军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宣传工作,四是注重制度建设,五是创办军队学校,培养军事干部。  相似文献   

18.
从军队文化、军队组织制度和军队组织结构三个方面对军队继续教育保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9.
军队的宗旨对永葆我军"不变质"的政治本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协同学理论的视角对该宗旨影响下建构的人民军队独特的环境熏陶机制、组织协作机制以及动力推进机制进行分析与探讨,可为全面加强我军思想政治建设,坚决抵制"军队非政治化"、"军队国家化"等错误思潮的渗透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和支持,保证我军变革不变色、变革不变质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20.
湘军的发源地在湘中大地。湘军中产生的十大巡抚、总督,有八位属今娄底市籍。“无湘不成军”,今天的正确表述应是:“无湘中(包括湘乡市)人不成军”。湘军有铁的军纪,湘军将帅著作等身,湘军是一支有文化的军队。他们及其后代的文化传承,对中国革命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作出卓越的贡献。发掘研究湘军集团,筹建湘军陈列馆,有利于推进娄底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