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雷雨》研究近70年来,鲜有符合曹禺创作初衷的中的之论。根据曹禺的提示"我请了看戏的宾客升到上帝的座,来怜悯地俯视"在下面蠕动的生物",站在上帝的视点重新审读《雷雨》,可获得一系列全新的且能贴近曹禺创作初衷的观点:推动《雷雨》创作的本源力量是人的性爱情感,《雷雨》人物都在为实现自己的性爱情感而挣扎着,《雷雨》的矛盾主线是周萍与蘩漪及四凤的乱伦情感纠葛,主要冲突是人与神的对抗、搏击,主旨在于揭示宇宙间隐秘不可知的人与上帝的关系,最后启示人们要得到拯救,必须皈依上帝。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50、60年代"政治第一,文艺第二"的社会观、文艺观造成的政治话语/革命话语主导了一切,政治意识形态规范了文学秩序."十七年"文学都打上了"红色"的烙痕,<青春之歌>的显文本也笼罩着这层革命红色光环.从文本当时的阅读实际效果来看,<青春之歌>真正打动一代青年读者的不是林道静成长中的革命故事,而是它的潜文本中所隐蔽的林道静与三个男人的爱情故事,这也正是<青春之歌>具有长久艺术生命力的内在奥秘.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流行的"红色经典"热潮也为我们重新解读<青春之歌>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抛开革命故事的外壳,本文试图从叙事学角度出发,来探究<青春之歌>的爱情模式.  相似文献   

3.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以素韵体的诗体形式、并运用了序诗这种独特的体例写作而成的,如何在翻译中对其其音韵、修辞、文化符码等进行恰当处理,历来是该文本翻译的关键问题.对此,比较曹禺和朱生豪的译本,曹禺的译本贵在"形似",朱生豪的译本重在"神似".  相似文献   

4.
《诗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伴随着音乐发展的需要而诞生。但当时诗歌还不是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是为配合音乐而作的。乐器作为当时音乐的唯一载体,对音乐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层关系来看,先秦时代乐器的发展与《诗经》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吹奏乐器到弦乐器,《诗经》的内容发生着潜在的变化,由"雅乐"到"新声",标志着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独立。  相似文献   

5.
昭君母题文学孕育了许多文学子体,有抒情类也有叙事类,而叙事类作品成就较高,其中《王昭君变文》对后世影响很大。变文之后,有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元明清作家的许多同类作品,至现当代又分别有郭沫若、曹禺的《王昭君》问世。这类作品的发展源远流长,其嬗变轨迹明显,主要表现在主题思想由浅显到深刻,人物形象由扁平到圆整,艺术风格由质朴到典雅。  相似文献   

6.
《雷雨》是二十世纪中国杰出戏剧家曹禺的代表作品之一。《雷雨》的创作与作家的生活情感经历有紧密的联系,本文试从这部作品创作的灵感来源、题材选择、人物塑造与情感倾向几个方面论述曹禺的生活经历对其戏剧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村上春树(1949-)和夏目漱石(1867-1916)作为相隔大半个世纪的备受瞩目的作家,他们各自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两位作家的生活体验中都经历过"孤独",并将"孤独"一词在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从"孤独"的角度入手,具体分析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孤独"。《挪威的森林》中通过细节描绘所流露出的多是普通人的孤独。而《心》则反映了明治时期日本近代人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8.
张闻天与《少年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年中国》是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比较有影响的一份刊物。张闻天早期在该刊上发表的文章虽然数量不多,却反映了他的思想发展脉络:从单纯关心学会本身到关心青年人,进而到关心中国革命的道路。他的早期思想同样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9.
李建光 《职大学报》2010,(1):107-109
《淮南子》认为"圣人"是"衰德世"的产物,"圣人"尚不是"真人",但经过修炼终可以成为"真人"。"圣人"是体道者,同时,也是治世者。"圣人"治世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无为"而治,通过"圣人"的治理,社会能返回到"至德世",在"至德世"中,有利于体道修真者成为"真人"。  相似文献   

10.
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高频词与《共产党宣言》中的关键词联系起来,从"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自由发展"到全面"发展";从"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到以"人民"为中心;从"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到加强"党的建设";从"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到"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寒山碧长篇小说《狂飙年代》三部曲,以个体心灵观照上世纪4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革命往事,剖析极左年代里革命意识形态对个体精神空间、生活自由的压迫与剥夺。小说以自传体的叙述方式颠覆了"红色经典"小说僵化的革命历史表述,还原了若干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中国文艺事业逐步呈现出繁荣之象,作为主旋律电影的典型代表——建党献礼片,在意识形态表达中强化民族认同,在多样社会文化语境中深化主题内涵.从《开天辟地》到《1921》,建党献礼片以史为镜,从艺术层面展现中国革命历程,诠释了主旋律电影的精神内核;以人为本,聚焦政治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以及英雄楷模塑造;以影载道,优化...  相似文献   

13.
上博简《兰赋》中整理者释作"栽"的字当隶作"",读作"沫",指涉植物芬芳之尽。由此也可以进一步说明关于《离骚》与《招魂》诗句中之"沫"、"沬",陈本礼以为旧讹"沫",游国恩先生认为"从未不从末"。笔者以为,游国恩等先生遽断"沫"非本字,恐有商榷余地,《离骚》与《招魂》所见诗句当以"未沫"为确。  相似文献   

14.
以"挪用"为视角,从民族英雄基希卡"挪用"基督教进行革命;本土宗教与基督教的融合;以及小说以《圣经》为基础的篇章构思,这三个方面来展示后殖民人民通过"挪用"基督教作为反抗殖民的武器。  相似文献   

15.
在先秦时代,"士之子恒为士冠礼",且"冠礼"十分隆重;如果此年正月名"陬",二月即名"橘"。"士冠礼"上激动人心的氛围,再加二月名"橘"的诱因,当可触发屈原对橘树的"白热化"的"幻想和感情"。据此可推断,《橘颂》当写于屈原二十岁时的二月间。从史料价值说,《橘颂》一诗也许恰好填补了屈原生平资料的一个空白。  相似文献   

16.
《儒林外史》中许多武林人物的行为与《水浒传》中的人物有相似之处,甚至可以找到人物原型,但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武林人物却是不光彩的侠客形象。由此来看,《儒林外史》是吴敬梓对名著《水浒传》的"消解",对武侠精神的一种批判。《儒林外史》不但嘲讽了"儒林",还嘲讽了"武林",它不但是一部大的"儒林外史"同时也是一部小的"武林外史"。  相似文献   

17.
《诗经》在我国文坛的地位可谓卓越不凡.《诗经》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女性.《古诗十九首》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其塑造的思妇的形象深入人心、动人心弦.但两者塑造的女性形象千差万别.本文通过对比《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不同的女性形象并且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运用女性主义理论探讨诗经时代到东汉末年女性意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是推进课堂革命、实现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职教20条,文章从师资、教材和教法3个方面分析了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指出了高职《大学语文》改革的必要性,并从教师培养、教材开发、教法创新、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三教"改革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考诸甲骨文、金文,"我"有两源:一从手从戈,一从禾从戈,以"割手"、"割禾"为造意,以"戈"为声;"戈",方言读guó,与"割"的方言读音一致,故"我"乃"割"之本字,有宰割、宰杀之义,甲文里有此用例;"我"被借作自称之后,另造"割"表本义;手的古文作、禾穗作,垂的古文作,三者相近,导致混同,故有许慎这样的说法。,从爪从戈,是"我"之金文字形。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法国近代思想家帕斯卡的《思想录》为中心,从四个方面与我国先哲庄子的著作进行了比较:对宇宙奥秘的疑问与喟叹、"中道"或"齐物"的相对主义、"梦"与生死观以及囊括一切的自我精神. 一方面探寻东西方哲思之间的遥相呼应之处,另一方面试图剖析其背后的差异或"同质"的原因,以期增进对这两部伟大著作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