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单谓语句中,自然地以说话时间为事件发生的时间语境,“着”有表“已然”的绝对时功能;在复句非谓语位置上,“V着”中的“着”有表“同时”的相对时功能,在谓语位置上,“着”呈“绝对时”功能。“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不用,而和“着”相对应的英语时制标记“过去时”、“进行时”及非限定性小句“V+ing”则不能省略。英语用不同的动词形式表示绝对时制和相对时制,汉语的“着”既可以表示绝对时制,也可以表示相对时制。  相似文献   

2.
在黄冈方言中,“着”可附在时间词或动词短语之后,构成具有动词性的“着”字结构,相当于“等到……以后再……”或“等到……再说”。成都方言“哆”字结构与黄冈方言“着”字结构性质相同,二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哆”、“着”都不是“再说”衍生出来的;关于“着”的来源,杨永龙(2002)所说较为可信。  相似文献   

3.
从语篇的角度看,“着”的语法意义在语篇中主要体现为一种描写性或描摹性,表示动作持续的“着1”和表示状态持续的“着2”在语篇中有不同的描写作用。“着1”在语篇中的主要作用是描写持续的动作行为。“着2”在语篇中的主要作用是描写事物的存在和人物的神情姿态。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对师德教育“真真切切”的重视中,某些“师德问题”反被“忽视”了,出现了多层面的“缺失”现象。在教育起点上,存在着受教者内在“信念性”和教育者施教“理念性”的缺失;在“真善美”关系上,存在着师德师智师艺结构“融通性”和功能“转化性”的缺失;在教育“影响力”上,存在着横向“聚合性”和纵向“连续性”的缺失;在修行实践上,存在着榜样“示范性”和自我“独立性”的缺失。  相似文献   

5.
“着”字句是表示静态位置的位置句中的一种,“着”字句根据内部隐含的语义的不同,可以分为着1句,着2句和着3句。本文着重讨论这三种“着”字句的内部差异:1.不同的“着”字句中的动词语义特征的差异;2.不同的“着”字句句式在空间位置系统中表现出来的语义特征的差异;3.不同的“着”字句中的语用功能的差异。最后,还将对与“着”字句有对当关系的“了”字句进行考察与比较。  相似文献   

6.
在汉语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着”字的语义负担一直是比较重的。它的一些义项虽然在普通话中消失了,却还保留在官话区的其他方言之中,徐州方言就保留了“着”字的这样一些义项。本文对徐州方言中非轻声“着”字的音、义作了初步的描写,寻绎了“着”字的历史来源,并在最后一部分中考定了“着_s”的读音。  相似文献   

7.
丰镇话里的"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描写晋语丰镇话里的高频动词“着”的三种分布状况及其结构“着·谓词” ,“着·名词”及独立成词 (含其变体“着着”与“着一着”) ,指出它在这些结构中的语义分别具有 [+致使 ]、[+处置 ]与 [+制作 ]、[+取予 ]等主要特征。基于这样的事实 ,我们认为“着”在该区并没有语法化 ,从而为它发展演变的不平衡性提供一个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敦煌变文中的语气词主要有“着(者、咱)”和“里”、“裹”。敦煌变文中的语气词在武威方言中体现为三个语气词:“着”、“哩”和“囔”。其中“着”字在日常用语中单个使用的用例较少,一般是两个“着”重复使用;“里”、“裹”在武威方言中则分化为两个语气词:“哩”和“囔”。  相似文献   

9.
引言 本文拟讨论广西桂林市南郊二塘乡北芬小村北芬话“着”字的用法。北芬小村距桂林市城区15公里,该村居民约500人,所操方言属官话方言之“桂柳话”,地方上称“桂林话”,实与桂林市城区官话略有差别。本文所论乃北芬话之“着”,非桂林话之“着”。 北芬话“着”字读zuo,阳平,与“桌”同音。其基本用法有三:(一)“着_1”为时态助词,表示行为动作完成或状态的产生,只出现于否定形式。(二)“着_2”为句末语助词,表示暂且的语气。(三)“着_3”为助动词,跟在别的动词后,表示达到目的、有了结果。下面分别加以讨论。 一、着_1 “着_1”附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行为动作完成或状态的产生、变化。“着_1”只出现于否定形式,用“没(有)”否定行为动作实现或否定状态的产生、变化。 (一)“着_1”附在动词后。 1.“着_1”表示过去或现在行为动作实现、完成。比如:  相似文献   

10.
    
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伴随着隆隆的雷声“,哗啦啦”的雨水顷刻间在地面上汇成了一条条“小河”。“啪嗒、啪嗒”,是谁在敲打着窗户?哦,原来是调皮的雨点宝宝在玩  相似文献   

11.
卜雅娜 《文教资料》2009,(13):20-21
本文研究《六度集经》中“着”字介词的用法和语义作用,发现“着”在这个时期主要词性依然是动词,还没有完全虚化为介词。在“着”字的介词用法上,《六度集经》中的“着”字大都表示处所(处所的所在、终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狗”意象在一些文本间重复出现着,人与狗的纠葛也普遍发生着。“狗”意象象征着忠诚、善良、勇敢;“狗”意象象征着生命的被压迫以及生命应有的反抗精神;“狗”意象象征着作者对人性之恶的否定与批判;“狗”意象还暗示了性的含义。具有如此象征意味的“狗”意象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出现,说明人与狗之间有着纠葛的现实物质关系,也说明人对狗的情感是复杂多样的。  相似文献   

13.
也谈“着”     
《语文建设》2001年第7期刊载了谢质彬先生的《什么情况之下不能用“着”》一文,其中谈到了“着”的几种错误用法,如连词后带“着”,介词后带“着”,表动作已完成的词语后带“着”以及在某些表非持续性动作的词后带“着”等。笔者读后很受启发,但同时也有另外一些看法,特提出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汉语方言句末“着”的类型学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言句末助词“着”有两个意义:语气义和事态义。“着”在祈使句末尾和疑问句末尾表示祈使语气和疑问语气。“着”在陈述句末尾是个事态助词,表示末然的事态,包括即然、先然和将然。方言和近代汉语的事实显示,“着”的事态义是在祈使句这个语境中形成的,其前提是含“着”的祈使句祈使语气要弱化。事态助词“着”是从表祈使语气的语气助词“着”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15.
“二拍”中动态助词“着”被广泛运用。“着”在语法功能上,具有足语和完句作用;在表达功能上,“着”主要具有描写性。通过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简单对比,可见其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6.
姜飞 《学前教育》2010,(3):34-34
早饭后,小班的孩子们在自由活动。小琛拿着陀螺到处张望着。我走过去问:“小琛,你找什么呢?”“没人跟我玩!”他噘着小嘴抱怨着。“我跟你玩吧!”我回应道,“咱们看看谁的陀螺转得时间长好不好?”“好呀!”小琛高兴地答应着。“预备,开始!”两只陀螺飞快地在桌上旋转着。  相似文献   

17.
<正>“什么是1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有多大?”拉拉在自习课上伸长着脖子,摇晃着头想。“是啊,1平方厘米到底有多大?”兰兰托着下巴,有气无力地问着。“这还不简单吗?”虎虎提高着嗓门儿,“书上不是告诉我们,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到底什么意思?”胖胖拉着声音,皱着眉头。  相似文献   

18.
“着”表持续义,把“着”的意义概括为“进行”不恰当;“着”的“持续”义有动态的持续和状态的持续之分,在许多场合它们是对立的;“着”的“持续”义在语用中主要体现出一种描写性或描摹性,“着1”和“着2”分别有各自的描写功能。  相似文献   

19.
B可是作者却写动作,(“那身子在摇晃在挺进着”)写声音(“海风呼呼地吹船尖几嗤嗤地响着”)C可是作者却写动作:“那身子在摇晃在挺进着”,写声音:“海风呼呼地吹船尖儿嗤嗤地响着”,D可是作者却写动作(‘叨仔身子在摇晃在挺进着”),写声音(“海风呼呼地吹船尖儿嗤嗤地响着”),3  相似文献   

20.
甘肃宁县方言中有一个动态助词“着来”,它的语法意义是表示在过去某一段时间里事件的进行或状态的持续,出现在“着来”前的谓词需要符合[+持续性]的语义特征。在宁县方言中,“着来”的功能是叙述或询问参照时间以前某时正在进行的事件或持续的状态,文章具体分析了“着来”在不同语境条件下的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