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人教版七(上)册语文教科书选《〈论语〉十则》,其中有节选自《论语·泰伯》的一则: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课文下注释为"弘毅:刚强、勇毅。"这个注释不准确。笔者认为对这两个字的解  相似文献   

2.
儿童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入不知而不愠(yun),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注释:说:同"悦",愉快、高兴。愠:怨恨。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ang),思而不学则殆(dai)。"(《论语·为政》)注释:罔:迷惘,迷惑。殆:危险。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i)。"(《论语·为政》)  相似文献   

3.
<正> 孔子有个著名主张,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篇》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见,这个主张在孔子看来是极为重要的,“可以终身行之”.而这个主张又可以用一个“恕”字来概括,这个“恕”字,据朱熹解释,即“推已及人”之意,用现在  相似文献   

4.
<正>统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中《论语·十二章》的第一章内容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这一章也是《论语》的开篇第一章,被后世称为"孔门三乐"。一乐:学习之乐。教材将"时习"注解为"按时温习";将"时"注解为"按时"。这样的注解在学术界还存在一定争议。一些学者将"时"解释为"恰当的时机";将  相似文献   

5.
《湖南教育》2007,(8):7-11
叶澜先生认为,一个教师反思三年,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论语》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可见,反思对一个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反思从词义看是内省(内心反省)、反省(回想自己的思想行动,检查其中的错  相似文献   

6.
陈军 《教育》2022,(15):4-7
"时习"一词,出于《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杨伯峻先生对"时习"的译注是值得信任的.他说,"时"字在周秦时候若作副词用,等于《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的"以时",是"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的意思.杨伯峻把朱熹的注解和王肃的《论语注》作了比较,说,王肃按周秦语言解"时",而朱熹则是...  相似文献   

7.
文字是书面表达的工具,是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人类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又是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大语言交际的工具。我国的汉字数量繁多、字形复杂,学生书写时很容易出错。对此,在指导学生识记字形时,应做到"五抓住"。一、抓住字音,识记字形有些汉字,学生从字形上看,容易发生混淆。对于这些字,应引领学生抓住字音识记字形。比如,以"今"和"令"为偏旁的字,可以引领学生抓住字音的声母来区分:凡声母是"L"的字,都写  相似文献   

8.
黄倩芸 《现代语文》2007,(10):33-33
《论语》中的疑问语气词出现的次数大概如下表所示(忽略固定结构和语气词连用): 由上表可见,《论语》中使用较多的疑问语气词是"乎"和"与".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一、乎 疑问语气词"乎"字,表示纯粹的疑问."乎"字译成现代汉语,有时要译成"吗",有时要译成"呢".  相似文献   

9.
<正>所有事物的发展都会遵循特有的节奏。诚如花开有期一样,人的学习也应有自身的关键节点。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说:"孩子的心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体。一方面,它并不是一个可以被无情地塞满各种陌生概念的匣子;另一方面,有序地获取知识,对孩子们正在发育的心智来说,则是天然的食品。"《学记》中的"学不躐等也""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等表述都在强调: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既不能超越学习次第与规律,又要抓住儿童的年龄特征,开展适合的教学。由此,我们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时"了,当其可之谓"时",概为"适时"之意。  相似文献   

10.
<正>《论语》首篇《学而》中有这样一段经典话: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段话集中告诉我们如何加  相似文献   

11.
<正>师: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课前已经读过了,如果你想从中找一句话来对今天所有到场的老师说,你会选哪句话?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两千多年前孔子说的这句话,表达了我们今天相逢的愉悦,《论语》真是一本值得我们学习的经典。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论语>十二章》。读完以后请举手。(学生自由朗读,读毕纷纷举手。)一、哪个字最容易读错?师:你们觉得《<论语>十二章》里哪个字最容易读错?  相似文献   

12.
“而”释     
《赤壁之战》“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一句中的“而”字,课本未作注释,也许作一般用法的词。因此一般译文都省去未译,有的为照顾语气完整,变通(或省去“而”另增补的)译成“怎么……呢?”我以为这个“而”字可训成副词“岂”,译成“难道……吗?”清·吴昌瑩《经词衍释》“而”字条下有云:“《博雅》曰:‘而,岂也。’此文《释词》不载.《孟子》:‘不贡而能之乎?’言岂能也。《论语》:‘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僖二十年:‘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言岂由人也。《襄二十四年》:‘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而,  相似文献   

13.
一、《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相似文献   

14.
人们说中国先贤最喜欢"照镜子",勇于自我反省。相传春秋时期卫国大夫蘧伯玉,孔子在卫国时曾住在他家。他"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对一生的思想行为作了深刻的反省。也有人日日反省的,《论语》第一章中就讲到:"曾子曰:‘吾目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反省了自己的待人接物和学习。  相似文献   

15.
自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先秦]《论语·学而》  相似文献   

16.
钱逊 《语文新圃》2007,(11):41-42
《论语》中多处谈到乐(快乐的"乐"),第一章就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相似文献   

17.
《论语》是对"生命学问"探讨的经典,即用有限的生命积极追求构建不朽的生命意义世界,告诉我们在喜悦活着的同时,更应该活出质量和意义。《论语》首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从生命学习、生命共进、生命超越三个维度讲述人生的义理,叙说生命的喜悦。  相似文献   

18.
李商隐抒情诗追求一种清境。"清"是义山营造诗境的首选字。义山诗中使用"清"字营造清境及虽未用"清"字却营造了清境的各种情形,均说明清是义山诗境的最好概括。以六首《无题》为代表的抒情诗虽存在丽辞与清境的矛盾,但诗的结局总是通向清境。义山诗在营造清境时追寻的是残缺美、遗憾美,这种美凸现了人的精神,具备超凡脱俗的格调。尚清成为义山的诗歌美学观。  相似文献   

19.
张玲 《中国德育》2007,(12):43-43
2007年9月28日,时值孔子冥诞,由山东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同祭先师,共享和谐"祭孔大典在历史文化名城曲阜隆重举行。此前,典礼组委会曾发起"国人不可不知的五句《论语》经典征集活动",由十位知名儒学学者推荐的二十句《论语》精论要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等五句被最终推定,并同时被推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礼宾用语。《论语·学而》载:"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要求人们在持续学习中求快乐,  相似文献   

20.
在一般人的眼中,"反思"似乎与"反省"或"内省"意思最近,都含有自我省察之意.<论语.学而第一>中有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反思通过内心活动指向自己的言行,反思的主体和对象在这儿就合二为一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