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健康生活方式就是追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类活动的全部,这种生活方式也可理解为“和谐式生活方式”或“生态型生活方式”。健康生活方式教育的内容应以健康的教育理念,依据社会的需要、学习者的需要和学习者的兴趣及所关心的问题从人身心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及社会中人的和谐诸方面思考,构建一个有针对性的幼儿园生活方式教育内容网络,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引导幼儿形成一个整合的生活方式概念,最终以一种健康的方式生活。  相似文献   

2.
教育面向生活世界的理论旨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存在是理解教育面向生活世界的思想方式,它包含着三层意思,即作为教育活动,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为教育思想方式的转变,强调人的存在是理解教育的思想路线;作为教育价值取向,它是一种心态、一种意向。这三方面的阐释,回应了关于教育面向生活世界观点的误读。  相似文献   

3.
正自由教育是一种理念,它意味着教育要解放那些被压制和被禁止的人的发展的可能性,意味着教育具有一种新的态度,宽宏大度的态度。一种指导和帮助的方式,扩大每个人特别是那些长期被忽略的人的自由行动的范围、机会和条件,从而使得他们能够创造公共生活和个人生活更多的好的方式。教给人如何获得自由、如何运用自由,如何做一个自由的人,是教育的内在精神,这与教育培养一个  相似文献   

4.
论关涉人生幸福的教育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幸福是人所追求的生存状态与存在方式,现代意义上的幸福就是一种生活得更好的能力。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既要使生活于其中的人感受到幸福,亦要使人获得一种活得更好的能力。因而,幸福是教育的应然追求,关涉人生幸福的教育应超越知识而面对生活与意义,应超越设计而面对境遇与传统,应超越塑造而走向对话式生成,应超越实体而让师生在交往关系中共享幸福,应超越裁定而面向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施涛 《江苏教育》2022,(78):70-72
<正>人、生活与教育之间该是什么样的关系?刘铁芳教授的《教育的生活意蕴》一书,旨在探寻一种审慎明辨的教育生活方式。作者强调教育对人的引导性,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想要的教育生活,并引导他们走向美好生活。此书可以助力我们深刻理解教育的生活化倾向。一是教育目的向生活回归。追求人生的品质和美好生活是教育第一性目的。  相似文献   

6.
健康生活方式就是追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类活动的全部,这种生活方式也可理解为“和谐式生活方式”或“生态型生活方式”。健康生活方式教育的内容应以健康的教育理念,依据社会的需要、学习的需要和学习的兴趣及所关心的问题从人身心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及社会中人的和谐诸方面思考,构建一个有针对性的幼儿园生活方式教育内容网络,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引导幼儿形成一个整合的生活方式概念,最终以一种健康的方式生活。  相似文献   

7.
自由教育来源于古希腊罗马时代,其本质在于培养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拥有这种生活方式的人就是自由人,或者说是公民或绅士。在今天看来,虽然纽曼的自由教育思想包含有一些过时的思想,但是其深刻之处不容否认:学习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种人格;对于受教育者自身而言,自由教育的价值在于获得更好的生活方式;纽曼的自由教育在今天更多地演变为所谓的通识教育。现代大学教育的根本使命应该在于发展受教育者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应该仅仅是增长知识的总量。知识本身就是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更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杨进  柳海民 《教育研究》2012,(11):11-15
美好生活是一种在善的价值指引下,人通过自由自觉的生活实践来实现一种总体上满意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秩序。在现实学校教育中,模式化的生活设计、成人化的生活构想、竞争化的生活方式、抽象化的生活样态使学生背离了美好生活的生存状态。学校教育应当观照人的美好生活,立足于为了人的生活的出发点,重视人的德性养成,培养独立、自由的人格,重视智慧的成长,在当下的"教育生活"中践行美好、累积美好,从而唤醒、带领、指引、培养人过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信息时代,对话是生活与学习的一种基本方式。对话也是学校师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近年来,教育交往理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独白式教育将由对话式教育代替。一、对话式教育的内涵布贝尔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就是一种对话的关系、一种“我和你”的关系,对话的过程就是主体之间的相互造就过程,对话的实质就是人与人之间在精神上的相遇。对话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是对话主体双方从各自理解的前结构出发而达成的一种视界融合。对话不同于独白,它是对话主体双方在平等基础上所进行的思想交流活动。对话作为认知方式,具有平等性、开放性、理…  相似文献   

10.
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教育与人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来看杜威的教育社会学思想,可以发现,个人与社会是一种有机关联的关系,社会是个人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个人应对社会负责并作出自己的贡献;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是人的一种民主生活活动;教育是联系社会与个人之间的纽带与桥梁;社会应为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教育是实现社会民主生活方式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以人为主体的一种社会活动,其目的是让人学会如何去生活,也只有将教育归类为一种生活形式,才能使得人真正回归于他的本位。本文通过"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生物应用的必要性进行概述,进而探讨了"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生物的应用原则,指出了实际应用的几种方式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胡朝阳 《新课程研究》2009,(12):183-185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变迁,旅行逐渐成为人们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旅行是一种教育,它是一种非正式的教育,生活的教育,全面的教育。在旅行中,人们可以受到各种教育,使人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因此,旅行具有多方面的教育价值。本文对旅行的生态教育价值、智育价值、体育价值和美育价值以及如何实现这些价值进行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严密的逻辑推理、严谨的学术品格、大胆的批判精神使李海林成为20世纪末21世纪初最富有理性、充满思辨的语文教育专家之一。他主张语文课就是言语课。言语活动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语文实际上就是人的一种语文生活.而语文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语文生活教育。人性的发展有三个层面。即工具智慧、情意智慧和言语智慧,人的语文生活需要的正是这种言语智慧.  相似文献   

14.
艺术活动作为人类感性活动的一种方式,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化思想政治教育于艺术活动之中,开展艺术化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和有效性。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典型艺术形式,音乐创造、表达和提升了人的精神世界,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艺术化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15.
人教育是一种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教育。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凸现人教育的核心目的在于引导青少年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形成正确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功利化需要教育本真的回归.哲学来源于生活,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哲学是提高生命境界的一种生存方式,哲学的思考与敏悟让我们超越工具化的生存方式,进于一种哲学化的生存,教育哲学就成了教育者在繁复与劳碌的教育行动中心灵回归的小径.人总是生活在期待与想象的过程之中,快节奏的生活使人失去了生存的韵味.哲学开启我们新的生存境界,将我们从世俗化的生活中超脱出来.虽然我们注定元法提着自己的头发从现实中超拔出来,但凭着哲学的幽径,我们可以找到心灵安顿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教育理论工作者回归实践的自识与反思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康丽颖 《教育研究》2006,27(1):62-67
教育实践是教育活动者的生活实践,是教育活动者一种特有的存在方式,它是人的社会实践、人的日常生活实践和人的精神生活实践的统一。从严格意义上讲,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性实践与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生活实践是两种不同的实践,教育理论工作者实践方式的局限性表现为用狭隘的专业实践代替教育生活实践;用逻辑的实践代替实践的逻辑;用重复性实践代替生成性实践。教育理论工作者回归实践,并不仅仅要解决理论运用于实践或指导实践的问题,而是要通过自身生活方式的重构实现教育活动的创新。教育理论工作者回归实践从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开始,同时也包括在实践过程中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田恒平 《师道》2009,(1):19-20
千百年来,幸福作为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和存在方式,一直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终极价值目标。而教育作为一种为人而存在的特殊生活方式,其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发展,成全人的幸福。  相似文献   

19.
齐秀珍 《教书育人》2011,(33):68-69
一环境育人的教育心理学效应从人的心理状态看,无意识的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教育途径。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环境设置教育是一种无意识教育,即是不被受教育者察觉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是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案,在受教育者周围设置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会,使受教育者在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外延在逐渐扩大,其内涵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教育不再被单纯理解、规范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而成为人的一种生存、生活方式.教育也不再单纯是学校和教师的任务,家庭、从业单位、职能部门、社会、国家等,先后加入教育的行列,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从事着教育人的活动,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大教育"格局. 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主体性理论,亟须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