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表明:国家不是人类社会自始即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现象。国家既不是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或“伦理观念的现实”,也不是阶级调和的结果,而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大量的历史事实表明,国家是在氏族制度废圩上产生的。但是国家的产生存在各种具体的形式,其中以雅典国家为最纯粹、最典型的形式,因而它最能体现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以及国家产生的一般规律。在《起源》第五章中,恩格斯通过雅典国家的产生过程十分精辟地表述了这一点。因此,学习这章对于历史研究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以及批判修正主义,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秦通南越_新道_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以后,为了巩固统一,先后开辟了从首都咸阳通往各地的道路.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开始修筑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汉书·贾山传》)三十五年(前212年),开始修筑九原直道,“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史记·秦始皇本纪》)从关中通西南夷,“秦时,常頞略通五尺道.”(《史记·西南夷列传》)至于秦与岭外的南越的交通,则有“新道”.《史记·南越尉佗列传》云:“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这里所说的“新道”,据索隐引证乃“秦所通越道”.任嚣死,“佗即绝秦所开新道,聚兵自守.”(《通典》卷一八八《边防四·岭南序略》)顾祖禹认为,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才征发治狱吏不直者“筑南越地”.(《读  相似文献   

3.
读《光明日报》1982年4月16日转载《文艺报》同年十一期发表的郭沫若《读诗札记四则》,获益不浅.编者按语说:“郭老一生对我国古典文学研究十分关怀,并颇多建树”,确是的评.但札记第一则《大江东去》和第三则《水天空阔》,尚有一些疏忽致误的地方.特别是第一则,虽然郭老说法新异,但总觉得仍有问题.今不揣浅陋,将个人的意见提出来,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正.关于第一则《大江东去》.首先,郭老说:“赤壁之战的当时,周瑜年二十四.”这不符合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4.
一百多年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发表他的“现代社会主义主要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一个多世纪以来,这部光辉的典范著作仍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不断地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指导我们去探索研究。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一书中,恩格斯始终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论战线斗争的需要出发,从对剥削者进行阶级教育出发,在广泛吸收了当时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详细的资料、深刻论述了人类社会从私有制、家庭、氏族和国家一步步的发展历程,有辨证的、历史的、唯物  相似文献   

5.
康有为设想的“大同”世界究竟是一个什么社会,这是研究康有为的《大同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但与对《大同书》的评价有关,而且也与对康有为的评价有关.汤志钧同志在《论康有为的“大同三世”说》一文中说:“我在《再论康有为的大同书》和《论康有为〈大同书〉的思想实质》(见《历史研究》一九五九年第八、十一号)中指出,《大同书》是康有为一九○一年至一九○二年避居印度时所撰,《大同书》中所说的  相似文献   

6.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是恩格斯晚年的一本重要著作,列宁称之为“现代社会主义的主要著作之一”。(“论国家”,见《列宁全集》第廿九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1页)恩格斯在本书中,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为指导,以大量事实材料为依据,系统论述了家庭发展的历史,氏族制度的特征和它的组织形式,以及在氏族制度解体的基础上私有财产、阶级、国家和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产生。从而彻底阐明了原始社会发生、发展和灭亡,阶级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必然产生的过程和规律。家庭问题、氏族问题、私有制和国家起源问题是本书的基本内容。恩格斯论述这些问题的逻辑系统,  相似文献   

7.
《文学评论》去年第六期、今年第一期刊载了刘再复的《论文学的主体性》一文后,陈涌在《红旗》今年第八期发表《文艺学方法论问题》一文,对刘再复的观点提出批评。两篇文章的发表,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六月十三日,我校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举行了一次“文学的主体性和反映论”学术讨论会,邀请了本校同行和广州地区部分高校文艺理论教师,广东社联、《当代文坛报》、《羊城晚报》理论工作者参加,就刘、陈二文的学术观点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三年十月由中华书局重印的《魏源集》,除订正一些文字和标点舛误之外,还增补了《筹海篇》等重要文章、信礼和诗联,作为“补录”.“补录”中的文字,有一百余页,相当于《魏源集》一九七六年初版本的八分之一,而且其中有些是第一次公诸于世的文字,为魏源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总的说来,编辑者对“补录”的校点颇精细、用心,然而,在某些方面,似乎也有不妥之处,兹举例如下:《筹海篇》(议守上):“然则当如之何?兵曰:无常形,地无定势.”(见下册第856页)按,《筹海篇》中类似上述句式的文字颇多,如:“然则如之何?日:弃定海,移其兵民于南田,严守宁波,……”“然则如之何?日:拆去四方炮台,增修外城,……”“然则当如之何?日:以精兵重炮内伏虎头关,……”“然则当如之何?曰:弃宝山专守上海,……”照此类推,第856页的文字,似乎应该是;“然则当如之何?日:兵无常形,地无定势.”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发表一百周年。这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全而地、系统地、科学地论述了原始社会生产方式的各个方面:生产力、分工、交换和氏族制度发展的规律,阐明了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是生产力的变革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填补了历史唯物主义在原始社会史方面的空白。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社  相似文献   

10.
现代著名作家欧阳山一百五十万字的五卷长篇巨著《一代风流》,惨淡经营了近三十年的时间,终于全部问世,与读者见面,并收入最近出版的《欧阳山文集》.《一代风流》究竟“风流”不“风流”?社会上众说纷纭.我们认为,《一代风流》够“风流”.如果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梁斌的《红旗谱》可称为“是一部党领导的农民革命运动的壮丽史诗”,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可誉为描写解放战争的“英雄史诗”;那么,欧阳山的长篇小说《一代风流》,也称得上是一部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整个历程的史诗性巨著.它不但形象地反映历史,并较准确地把握和正确地回答时代急遽转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重大问题,塑造出众多的人物典型形象,还充分显示出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民族风格.一 《一代风流》是在“阶级斗争”的腥风血雨中诞生的.当《一代风流》的第一、二卷《三家巷》和《苦斗》出版后,有人矢口咬定这两卷根本不是写所谓“中国革命的来龙去脉”,而是写“儿女风情史”,是“鸳鸯蝴蝶派式的爱情小说”,甚至说它是宣扬“阶级调和”、“阶级投降”,“毒害青年”的作品,是“专为错误路线树碑立传”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历史研究》1979年第七期,发表了刘宗绪同志“试沦热月政变的性质”一文,对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苏联史学界(包括我国史学界)被视为定论的“热月政变是反革命政变”的观点提出了挑战。《世界历史》1980年第三期,又发表了余小慎同志“关于热月政变的性质问题”一文,对刘文的观点表示“不敢苟同”。拜读刘、余二文,颇受启发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社会科学》1981年第五期发表了《蒙古族源之新探》.作者写道: 《历史研究》1981年第三期发表了《柔然源于杂胡考》的文章,……他(指柔然)的族源,是蒙古,不是什么“杂胡”。……“源于杂胡”大有骂街之嫌,木骨闾有知,自会找著者理论。  相似文献   

13.
前几年,在“四人帮”形而上学猖獗的日子里,许多评论《红楼梦》的文章和著作,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片面化、绝对化的观点.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表现在对二百多年来《红楼梦》研究历史的论述上,就是抹杀一切,一概否定.如何全面正确对待《红楼梦》研究的历史?我认为有两个问题必须澄清.本文将把它揭示出来,并进行初步的评论.其一,有的人为了说明他们关于《红楼梦》是“一部写政治斗争的书”,是“政治历史小说”的论断的“正确性”,和提出这个论断具有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竟不顾《红楼梦》研究的历史事实,说“过去的‘旧红学派’和‘新红学派’,枉自翻腾了二百年”,却“对这部作品肆意歪曲,一口咬定《红楼梦》的主旨是‘谈情’”,“几乎都认为《红楼梦》是一部‘谈情说爱’的小说”.二百多年来,新旧红学派都把或几乎都把《红楼梦》的主旨说成“谈情”吗?说《红楼梦》是“爱情小说”,是不是都错了?称《红楼梦》为“政治小说”,是不是就是对《红楼梦》的正确评价?关于第一点,我认为并非事实.《红楼梦》问世后,受到社会的极大注意,出现了专门研究《红楼梦》的所谓“红学”.人们对《红楼梦》的主旨作了各种各样的解释,虽有不少人把《红楼梦》视为“情书”,说“《红楼梦》工于言情”,“其言情,乃妙  相似文献   

14.
正确认识和理解毛泽东同志一九四二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讲话》)发表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地把握现代中国文学流动的历史脉膊,而且有助于我们公正地评价其应有的历史地位,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寻文艺的本质及其与社会历史生活的多维关系.一自“五四”至《讲话》发表的二十多年来,中国革命经历了“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及经历着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见证,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和政绩,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讲话》发表的前几年,许多追求光明的文艺工作者,在中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全唐诗》第五册《孟浩然二》载:“县城南面汉江流,江涨(一作嶂)开成南雍州.才子乘春来骋望,群公暇日坐销忧.楼台晚映青山郭,罗绮晴骄(一作娇)绿水洲.向夕波摇明月动,更疑神女弄珠游.”标题为《登安阳城楼》.(中华书局1985年第三次印刷本,1657页.下凡引解放后中华书局出版各书,皆只注明书名及页数.)查上海涵芬楼借江南图书馆藏明刊影印本《孟襄阳集》、上海中华书局据明刻校刊本《孟浩然集》、汲古阁藏《五唐人诗集·襄阳集》、光绪十三年(1887年)印行《唐四家集·孟襄阳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据明铜活字本影印《孟浩然集》(见《唐五十家诗集》)等版本孟诗集,皆录载是诗,其标题文字,均作“登安阳城楼”.明初高棅(1350——1423年)编选的“一部比较全面而有广泛影响的大型唐诗选本”  相似文献   

16.
1.1.十几年前,吕叔湘先生在评改一篇作文的讲稿里顺便提出了将“的”和“地”合并为“的”的主张。十几年后,吕先生在1981年《语文学习》第三期上又发表了当时讲评中的附记:《关于“的、地、得”和“做、作”》,在1982年3月20日《北京晚报》发表了《“的”和“地”的分合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李存葆曾以《高山下的花环》震撼着千百万读者的心灵,在当代文坛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为军事题材文学的拓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两年之后,他又向广大读者奉献了一部反映“文革”时期军人生活的悲剧——《山中,那十九座坟茔》(以下简称《坟茔》)再一次在社会和文坛引起强烈反响.作品写我军一支英雄部队奉命修筑龙山国防工事,一批忠心耿耿的指战员无谓地成了“忠”字运动以及“阶级斗争”的牺牲品,深刻地揭露了“文化大革命”以及极“左”路线给我们的社会和军队造成的大悲剧.作者在新的历史时期创作这部悲  相似文献   

18.
李维鼎 《湖南教育》2005,(10):26-27
陈璐的《生命关怀意识的缺失》(《湖南教育》2004年第22期,以下简称《缺失》)指出语文教学中不可让“生命关怀意识的缺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教学只是一个例子,可能是篇幅有限,没有较为充分地展开。但我们不能低估其对语文教学“立言“”立人”功能发挥的现实意义。本想就着说几句,凑个热闹(编者在“编后”中也“欢迎发表看法”),后又听说不准备讨论,便放下了。近看杨莹在《湖南教育》2005年第5期上的文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历史的产物》简称《历史的产物》),以“历史的产物”为“理由”反驳陈璐的观点,便觉得还是说几句吧。…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曾仔细研读了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写下了《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以下简称《摘要》)。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里,恩格斯大量“抄录”了马克思《写在摩尔根一书的详细摘要中的批语。”因此,他说此书是他和马克思两人用“唯物主义的历史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来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并且只是这样来阐明这些成果的全部意义”的著作,“在某种程度上是执行遗言”。下面拟就《起源》中马克思的若干观点作一初探。 1891年,恩格斯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材料,对《起源》作了重要修改,重点在家庭一章。在家庭形式的演进上,恩格斯与摩尔根不完全相同。《摘要》将家庭形式分为五种,依次为:血缘、普那路亚、对偶、父权、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与研究》一九八五年第八期发表了郭金荣同志的文章《“榔”应读hu》(以下简称郭文)。郭文认为,高中语文第二册的编者将《猎户》一文中“檞树”的“檞”字注成“jie”是错误的,“檞”应读“hu”,而且它不是多音字,只有“hu”一个音。为了证明这一观点,郭文还引了高中语文第四册编者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导言一文中檞寄生的“檞”字注成“hu”音作为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