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案例一:教学三年级“长方形的周长”。教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学生思考后.有的说:“今天是一个晴朗的日子。”有的说:“这是一个美好的日子。”有的说:“是世界环境日。”可这些答案都被老师一一否定了。看到学生实在猜不出来。老师提示说:“今天是一个和老师有关的日子。”终于有一个学生说!“是老师的生日。”  相似文献   

2.
计亚萍 《教书育人》2005,(12):38-38
在一次关于如何处理学生上课“插嘴”现象的集体教研活动中,王老师说:“有的班学生的习惯很不好,今天我上数学课,题目刚刚出示,就有学生不经举手马上说出答案,总是打断我的教学思路。”李老师深有同感:“有的同学回答错了,其他同学就迫不及待地想发表不同见解,不举手发言,课堂纪律一团糟。”其他老师还举了下面两个例子: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天,在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回答说“弯弯的月亮像小船”时,星子——一个胆大的女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弯弯的月亮像豆角。”老师不高兴地说:“你的回答是错误的。全班同学都说像小船儿,你为什么偏偏要说像豆角呢?”几年过去了,星子也当了老师。有一天,她同样问学生“弯弯的月亮像什么”这个问题,学生们还是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像小船儿。”星子期待地注视着大家,“有没有和这个答案不一样的?”此时,一个叫田菲的女生站起来:“弯弯的月亮像镰刀。”星子很高兴:“田菲的回答是正确的,当然其他同学的回答也是正确…  相似文献   

4.
听了很多低年级语文课,我感到“搭桥”工作十分重要。所谓“搭桥”,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为回答问题不准确、不完整的学生做诱导,启发工作,以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比较注意做“搭桥”工作,使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教学《小猴子下山》一课,在学习“掰”这个生字时,老师让一个学生说说怎么记“掰”字,那个学生说:“掰”字是左中右结构,左边是手字变形,右边是个手字,中间是个分字,合起来就念掰’把一个东西掰成几半几的掰。老师又问:“书上说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就顺手掰了一个。掰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学生回答不上来了。老师没有马上让他坐下,而是启发说:“在这里还是  相似文献   

5.
在一次关于如何处理学生上课“插嘴”现象的集体教研活动中,王老师说“:有的班学生的习惯很不好,今天我上数学课,题目刚刚出示,就有学生不经举手马上说出答案,总是打断我的教学思路。”李老师深有同感“:有的同学回答错了,其他同学就迫不及待地想发表不同见解,不举手发言,课堂纪律一团糟。”其他老师还举了下面两个例子:例一:一次,一位青年教师给学生讲《乌鸦喝水》的故事。当讲到“乌鸦把石头放进瓶子里,水渐渐升高,乌鸦喝着水”时,一学生迫不及待地说道“:可以用吸管喝水,我们平时喝饮料都用吸管的。”“那时有吸管吗?”那位老师没好气地…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常要求学生“把话说完整”。例如,老师问:“这一课我们学了几个生字?”学生答:“十一个。”老师便说要“把话说完整”,然后重新找人回答,直到答出“这一课我们学习了十一个生字”,才算符合要求。这个要求有无必要呢?  相似文献   

7.
课堂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回答。过了一会儿,只见学生仍有些迟疑,老师鼓励道:“大胆举手,大声回答,勇于表现自我,才能走向成功的舞台!”随后许多学生举起手,坐在南墙角的一位男生此时手举得很高。老师看了看、稍作停顿之后,指着他说:“好,XX同学,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岂料话音刚落,就引来一阵哄笑和唏嘘。老师旋即以锐利的目光扫视四周,转而对那位男生说:“你大胆发言。”教室渐趋平静。  相似文献   

8.
课堂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回答。过了一会儿,只见学生仍有些迟疑,老师鼓励道:“大胆举手,大声回答,勇于表现自我,才能走向成功的舞台!”随后许多学生举起手,坐在南墙角的一位男生此时手举得很高。老师看了看、稍作停顿之后,指着他说:“好,XX同学,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岂料话音刚落,就引来一阵哄笑和唏嘘。老师旋即以锐利的目光扫视四周,转而对那位男生说:“你大胆发言。”教室渐趋平静。  相似文献   

9.
老师给我们出过一道问题:你手里有六只苹果,如何使它们换来最大的报酬?同学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把它们卖掉,有人立即反对:卖掉能值几个钱?有的人说:把它做成苹果罐头,不过好像太少啦!有的回答:把它种在地里,几年后就会有新的收获。老师听了我们的回答后笑着说:其实,答案非  相似文献   

10.
有两位四年级语文老师在教学《三味书屋》一文时,遇到了同样的情况,教者简介课文内容后,一个学生问:鲁迅先生读书的地方为什么叫“书屋”不叫“学校”?“三味”是哪三味? 一位老师听了学生的这个提问,答道:“这有什么好研究的!就跟你们的名字一样,爸妈给取的呗!”听了老师的回答,有的同学若有所知,更多的同学则觉得老师的回答里似乎缺少点什么。另一位老师听了学生的这个提问,略思片刻后微笑着说道:“哎呀,你真聪明,问题问得多好啊,谁能给他解释吗?”学生受了老师的鼓励,立刻有人举  相似文献   

11.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情景:一个学生较好地回答问题后,在老师“表扬他”的指令下,同学们齐声说:“表扬他(她),顶呱呱!”并伴之以有节奏的鼓掌声。这类表扬形式,对活跃课堂气氛,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我们也看到这样一些情况,有的老师在开展这类表扬活动时目的不明确,随意性和盲目性较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次集体教研活动,中心议题是教师如何对待学生上课时的“插嘴”。王老师第一个发言:“有的班学生学习习惯很不好,今天我上数学课,题目刚出示,就有学生不经举手马上说出答案,打断了我的教学思路。”李老师深有同感:“有的同学回答错了,其他同学就迫不及待地想发表不同见解,不举手发言,课堂纪律一团糟。”关于教师如何处理“插嘴”,有老师举了下面例子:一位青年教师教学《邱少云》,正讲到兴头上时,一名学生插嘴道:“老师,为什么蓝蓝的天上没有闪闪的星?为什么邱少云身上带着子弹、手榴弹而不爆炸呢?”老师一时语塞,碍于有人听课便严肃地…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笔者听一位老师教三年级学生阅读《狼和小羊》,其中有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理颇令人思考。这篇文章最后写道:狼龇着牙,向小羊扑去。老师温和地问学生:结果怎么样了呢?一个学生说:“正在这危险时时刻,从远处赶来一个猎人,一枪把狼打死了。”老师的微笑消失了。又一个学生说:“狼向前扑的时候,用力过猛,碰在石头上撞死了。”老师的脸涨红了,还有一个学生说:“狼向前扑的时候,掉在它前面的陷井里摔死了。”这位老师变得烦躁不安了。很显然,这些学生的答案与老师的理解(或教学设计)不相符合。其时还有许多学生要求发言,但老师再没有给学生机会,只是告诉学生:狼向小羊扑去,小羊被狼吃掉了,这是唯一的结果。对于老师这个结论,当时多数学生不同意,有的还站起来反驳老师:“不,小羊没有死,书上没有写小羊死。”但老师最终还是以小羊被吃作为结语。  相似文献   

14.
有位老师在教《海上日出》这篇课文时,运用直观教学的手段,具体、形象地帮助学生解决了课文中的疑点,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加深了。具体做法是:当讲到课文第三小节时,老师问“一纵一纵”的“纵”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纵,猛然向前或向上。”有个学生举手反对,他说:“有时候我也看见过日出,太阳不是一纵一纵的。”其他学生也都睁大了眼睛望着老师,等待着老师的答复,那神情仿佛在说:是啊,太阳出来怎么会一纵一纵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你们虽然没有亲眼看到过大海,但是一定看过描写大海的书,那些文章里所描绘的海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波浪滔天”,有的说“一浪赶一浪”,有的说“波涛汹涌”。这时,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下了一起一伏的海面。老师模仿波浪,打着手势问学生:“从远处望去,这一起一伏的海面是不是‘一纵一纵’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点头回答。老  相似文献   

15.
谷超豪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在读初中的时候,有一次,数学老师在讲了乘方的知识后,出了以下几道智力游戏题:第一题:用四个“1”组成一个最小的数,要求不用任何运算符号,看谁组得既快又准同学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是1111;有的说是1111;有的说是1111…这时,谷超豪举手回答:“组成的最小数是1111”老师问:“这个数是几?”“是1.因为111个1相乘结果还是1.”谷超豪理直气壮地回答。老师高兴地点了点头,又说:“你能不能把四个‘1’组成的所有的整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谷超豪略加思索…  相似文献   

16.
读中师的时候,老师说起教学中的机智,她说:“在上课的时候,有个学生突然提问,这个问题是你所不知道的,这时候你怎么办”我们这些“准老师”无言以对,都觉得这实在是有伤师者尊严的难题。于是老师说起两个经典的教例:一位老师这么说:“这个问题我们课内暂不讨论,下课后我们单独对这个问题探讨一番。”下课后,教师去查阅资料,然后回答学生。一位老师这么说:“这个问题我先不回答,先请其他同学来说说看”回答对象一换,于是在学生众说纷纭中,教师整理出一个得体的回答,想必也不是难事。在最初教书的几年里,我在课堂上也经常遇…  相似文献   

17.
五年制第二册《咕咚》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 ,教学本课时 ,我抓住第二幅画面中的狐狸让学生进行联想 ,以此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课堂上学生回答完“有哪些动物跟着兔子跑”这个问题后 ,我说 :“从同学们刚才的回答中 ,老师知道在这些跟着跑的小动物中有狐狸。提起狐狸 ,我们都很熟悉 ,谁来说说你心中的狐狸 ?”问题一提出 ,教室里顿时像炸开了锅。学生有的说 :“狐狸坏透了 ,骗取乌鸦嘴里的肉。”有的说 :“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中的百兽。”……然后我又让学生观察这幅画面中的狐狸 ,并说说狐狸跑的样子。…  相似文献   

18.
有位老师上语文课,学生在预读课文时,提出了一个生字:“墅”,问老师念啥。老师备课时没注意这个字,一时也回答不出来。于是,决定让学生回答,以便从中受到些启发。结果,学生的意见也不统一。有的念ye(野),有的念shu(墅)。两种意见争论不休,各说其理。看见学生争论得挺热烈,老师突然灵机一动,想出来一个好办法: “同意念shu的举手。”只有三人。“同意念ye的举手。”多数同意。于是老师下了结论:“少数服从多数,念ye(野)。”同时做了理由充分的解释:“为啥念ye呢?因为这种房子没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课已近尾声我对学生们说:“我们认识事物不能像青蛙那样坐在井底观天,目光狭小。如果让青蛙跳上井沿,它能看到怎样的天?”有学生说:“能看到很大很圆的天。”有的说:“天不是圆的,是方的。”有个学生问:“老师,天到底有多大?是方的还是圆的?我们怎样才能看清?”此时,我就用鼓励的目光看着天真的孩子们说:“哦!这个问题可够难的,谁能回答?”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天有十万八千里,孙悟空一个跟头就到天边。”有的说:“不可能只有十万八千里,火箭往天上一蹿就看不见影了,比孙悟空蹿得远多了。…  相似文献   

20.
《月光曲》一文中 ,当贝多芬弹了一首曲子后 ,盲姑娘非常激动 ,问他是不是贝多芬先生。这时文中有一个句子 :“贝多芬没有回答” ,他问盲姑娘 :“您爱听吗 ?我再给您弹一首吧。”其中“贝多芬没有回答”这个句子看似平常 ,但内涵丰富 ,一位老师抓住它设计了一个问题 :“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学生们认真思考后 ,都想说出自己的想法 ,每当学生说出一个答案后 ,教师都是微笑着点点头 ,并没有马上作出评价 ,只是问还有没有其它想法。其他同学见状 ,热情陡涨 ,纷纷要求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归纳下来 ,答案竟有七种之多 :①贝多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