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最近,陆续在报纸上读到关于油菜、蔬菜、西瓜增产的“预告新闻”,也听到了周围读者对类似宣传的种种议论和意见。 5月24日,上海解放日报一版发表了新华社讯:《我国的油菜籽增产三成多》,副题是《本市今年比去年增产近五成》。据了解,当时上海市郊区的油菜绝大多数还没有收割,产量即已经统计出来了。许多农村干部看了报载“预告新闻”,感到好笑,说:“报纸上吹牛的风又来了!” 6月3日,解放日报三版《上海市场》专栏里登了一篇该报记者报道,题为《蔬菜会议精神落实,夏熟  相似文献   

2.
《Xi日日记》是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黄远生的一篇通讯。通讯是一种新闻纪实文体,今天的读者已司空见惯,不以为新,但在民国初年报纸上的文章是以政论为主,而纪实文字颇少。黄远生取西方报纸之经验,以主要的精力写新闻通讯,创造性地改变了当时报纸的面貌。他以上海《东方日报》、《时报》、《申报》驻京记者的名义撰写的《北京通信》(通讯)令人耳目一新,很快得到记者们的仿效。新闻学家黄天鹏说:“自黄生出,而新闻通信放一异彩……为报界创一新局面。”(黄天鹏《新闻文学导论》,上海光华书局,1930年版)这话说得并不过分。  相似文献   

3.
在重庆《新华日报》1939年的合订本里,10月20日这一期报纸是一张没能发行的报纸。1939年10月19日的《新华日报》,用半版篇幅刊登了9月16日毛主席在延安边区招待处会见中央社记者刘尊棋、新民报记者张西洛、扫荡报记者耿坚白的谈话,题为《毛泽东同志与中央社等记者的谈话》,并配发了毛泽东的照片。报纸是在“送检”的同时排印的,当检查官发现有“问题”,在送稿簿上盖了“缓登”戳记、扣下稿子,将一封公函交送稿人带回时,这张报纸已经张贴在重庆的大街小巷,送到了订户手中。为此蒋介石大骂新闻检查  相似文献   

4.
2012年《财新周刊》发表的《IPO有偿沉默》一文引发媒体业内震动,如果说该文揭露的是证券市场中媒体“有偿不闻”的现象,那么本文意在描述这一产业链里的另一景观,即财经记者收受金钱进行有偿报道.财新传媒记者王和岩在报道中转引“熟悉情况的当地人”称,在濒临上海的经济大省浙江的省会财经媒体圈,记者或媒体收受公关公司的贿赂款早已是半公开的秘密.①几乎所有报纸都与公关公司有合作,公关公司给钱,报纸刊发其提供的稿件.  相似文献   

5.
《苏报案》是一起反对清王朝的革命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著名的事件。提起“苏报案”,就要了解《苏报》及其主笔章士钊。(一)《苏报》《苏报》创刊于1896年6月26日.初办时由中国人胡漳的日本妻子生驹悦担任“馆主”,在上海的日本总领事馆注册.是一份日商报纸。此报和日本外务省以及黑龙会的关系均甚密切.是日本帝国主义者直接控制的文化侵略机关。在“日商”主办时期,《苏报》极力以黄色新闻毒害读者.并多次利用论说索贿行诈.滋生事端。1900年,《苏报》创办人已是声名狼藉.难于继续维持,决定歇手,把报纸全部设备转售给陈…  相似文献   

6.
《囍日日记》是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黄远生的一篇通讯。通讯是一种新闻纪实丈体,今天的读者已司空见惯,不以为新,但在民国初年报纸上的文章是以政论为主,而纪实文字颇少。黄远生取西方报纸之经验,以主要的精力写新闻通讯,创造性地改变了当时报纸的面貌。他以上海《东方日报》、《时报》、《申报》驻京记者的名义撰写的《北京通信》(通讯)令人耳目一新,很快得到记者们的仿效。新闻学家黄天鹏说:“自黄生出,而新闻通信放一异彩……为报界创一新局面。”(黄天鹏  相似文献   

7.
卢铮  胡同珍 《新闻知识》2006,(1):77-78,71
本文选择上海三家主要报纸媒体:《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文汇报》,对其从2005年10月9日到10月21日“神六”报道的主题内容和版面编排等方面进行比较,解析三家报纸专题报道的差异,探讨报纸媒体对重大系列专题的策划、组织和报道。  相似文献   

8.
4月17日,一份“1997年4月15日出版”的报纸——《青少年参考》报送到了记者的案头:套红、四开.八版.送报纸的郑州大学新闻系学生仇勇开口就说:“可能是一份非法的报纸!”  相似文献   

9.
早期的晚报     
晚报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是常常有人问起的。据说,我国之有晚报,最早的一种是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一八九五年)上海字林洋行出版的《沪报》的《晚刊》,这个晚刊只出几天就停止了,我没有看到过。其次是上海的《中外晚报》。这个报纸在清宣统三年几月二十六日(公元一九一一年十月十七日)出版,距辛亥武昌起义后七天,馆址在上海望平街(即现在的山东路)七号。望平街是上海报馆的集中地区。当时在望平街的报馆有《神州日报》、《民声日报》、《时事新报》、《申报》、《时报》,《新闻报》则在附近的汉口路,其他宣传革命与同盟会有关系的报纸,如《民立报》在三茅阁桥,《民权报》在江西路,《民强报》在河南路,《民报》在南京路泥城桥(?),都比较分散。那些集中在望平街的各家报纸,对辛亥革命所抱的态度是不一致的,有的拥护,有的反对,有的是表面上拥护骨子里反对(如保皇党机关报《时报》)。  相似文献   

10.
文人写稿,是一种脑力劳动,给予一定的现金报酬,这就是稿费稿费在我国很早就有,称“润笔”近代开埠以来,为工商业服务的近代意义的报纸应运而生,上海自1861年《上海新报》创办,一批中文报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汇报》、《申报》、《沪报》、《诚报》等。其中,1872年4月30日创刊的《申报》是旧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但这些报纸当时是没有稿酬的。《申报》创办人英国人美查在1872年5月4日的  相似文献   

11.
庾晋 《湖北档案》2003,(5):45-46
中共首次在国统区 获得的宣传陈地 《救亡日报》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所办,这是一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报纸。1937年7月28日,在潘汉年及上海地下党组织的具体指导和帮助下,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成立(简称“文协”),潘汉年与宋庆龄、蔡元培、胡愈之、张志让等83人被推选为理事。 “文协”成立后,根据周恩来的指示,潘汉年即通过该会宣传部长、共产党员汪光焕向国民党上海市党部提出出版《救亡日报》。但上  相似文献   

12.
我国报纸上最早出现的短评,是在1904年上海出版的《时报》上,称为“时评”.短评的创始人便是《时报》主笔陈景韩. 当时,因受梁启超时务文体的影响,充塞报纸版面的是空洞无味的长篇论说.甚至革命派的报纸也是用简单的口号代替说理分析,空话、套话连篇累牍.当时办报的人大都是半路出家的主人,他们习惯沿用老格式写文章,无病呻吟,八股味甚浓,读者不爱看,影响报  相似文献   

13.
1878年9月11日,清朝驻英兼驻法公使郭嵩焘正在巴黎公使馆中,翻看刚由上海文报局寄送来的国内报纸。当他看到7月19日的《申报》时,不禁瞪大眼睛呆住了。报纸第二版醒目位置刊载了一篇题为《星使驻英近事》的文章。“星使”当然即指自己,文中  相似文献   

14.
“中国同盟会”原名“中国革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由原有的“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所组成。1905年9月18日,同盟会在日本东京举行成立大会。大会一致推选孙中山先生为总理,并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为了扩大革命的影响,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在东京创办了自己的机关报《民报》,共出版了二十六号,《天讨》增刊一册和号外一张。它是辛亥革命以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机关报。孙中山先生对于这个时期的  相似文献   

15.
连续三年策划“走进乡村关注三农”围绕中央一号文件,《湖南日报》连续3年认真策划“走进乡村关注三农”的大型战役性报道。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刚下发,《湖南日报》就发起了“走进乡村关注三农”报道战役。带着还散发着油墨芳香、登载着一号文件的报纸,两个采访组走进湘南湘北乡村,一边宣讲,一边采访。第二天,报纸即在一版开辟专栏,从2月16日起,每天一篇,刊发了16篇报道。2005年,中央又出台了第二个一号文件,主旨是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更大地促进农民增收。这年春节,《湖南日报》又组织17位记者,抓住在农村老家过节的时机,走村串户,…  相似文献   

16.
一这几年来我所从事的一项研究工作是关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初上海的报纸文化。〔2〕我的研究重点是一份上海报纸——《商报》。在1921年,《商报》的发行量名列第三,仅居《申报》和《新闻报》之后。从发行量的角度讲,在当时它是一份比较重要的报纸。但是在方汉奇和马光仁所写的两本重要的新闻史著作里,《商报》却很少被提及。〔3〕关于《商报》的材料主要来自于以前记者的回忆录。虽然现在《商报》几乎从历史的记忆里消失,但它于1921年在上海突然出现却是相当引人注目的。张静庐这样写到:“在五四运动以后,上海曾异军突起地出现了一种新报纸……  相似文献   

17.
张成 《记者摇篮》2006,(8):13-14
记者进行专业分工,在我国作为新闻事业的一种内部组织形式是在1950年5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篇》新华出版社)中提出来的。《决定》要求全国报纸“改革报社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建议编辑部门统一集中的领导,并按照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对记者进行分组,以便各组编辑、采访人员可以获得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于是,才有了全国省、市、自治区,乃至地市级的新闻媒体普遍实行的记者专业分工制。由此可见,记者进行专业分工,在国内已经实行了50余年。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的媒体中都采用了“跑…  相似文献   

18.
在北京中国记协俱乐部里,记者和诗人一边喝茶一边聊天。兴致正浓时,记者问:“诗人今年几岁?”答曰:“千岁,鼻祖五千岁。”诗人问:“记者今年年庚几何?”答曰:“记者今年九十九。”这一问一答很有意思,幽默、实在而又不玄乎。“诗人千岁”隐喻我国最早的诗歌专集《诗经》已有千年的文明史,“鼻祖五千岁”系指五千年的文明史。然而“记者今年九十九”也是有根有据的。记者,即新闻记者。在我国最早出现“记者”一词的日期是1905年3月10日上海《申报》,一篇题为《论今日各国对中国之大势》的文章中。从1905年到2004年,正好九十九岁。1905年以前,…  相似文献   

19.
报纸副刊及其个性实现写在中国报纸副刊百岁之际四川工人日报徐琳基从上海《字林西报》1897年11月24日开始随送“附张”———《消闲报》算起的话,中国报纸副刊已产生整整一百年了。副刊是报纸正页的补充,是一张报纸内涵的延伸和扩展。它补偿了新闻某些内容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申报》创刊后,改变了同时期《上海新报》不发表论说的传统。每期刊有论说一篇,置于首页。早期《申报》的言论是满足关心时事的华人读者尤其是士大夫阶层的需要的,以扩大报纸的销数。言论确立了《申报》作为舆论机关的属性,说明该报并不是单纯的商业报纸,而是一家具有一定政治倾向的商办报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