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章详细分析了广泽尊王信仰在新加坡、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海外华侨华人中传播的情况,认为由于广泽尊王信仰是中国传统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中国传统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海外华侨华人中间传播的过程中,具有如下的作用和影响:(1)寄托对故国家园的深厚感情;(2)弘扬中国传统化;(3)密切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福建民间信仰在东南亚的传播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妈祖、保生大帝、清水祖师、广泽尊王等福建主要民间信仰在东南亚传播的历史和现状,并对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所具有的向心力、凝聚力作了分析,认为其在联络乡侨共同奋斗、密切华侨华人与祖籍国联系方面发挥过很大作用。同时,也进一步指出,随着华侨华人逐渐融合进当地社会,某些民间信仰已经发生了变化,有的还在当地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孔夫子信仰在中国形成以后,随着华侨出国也传播到海外,并且在华侨华人社会产生很大影响,在日本、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泰国、菲律宾、朝鲜、韩国甚至美洲、欧洲及大洋洲等地都建有奉祀孔夫子的庙宇;在印尼华侨华人社会传播过程中,曾有孔教会与三教会出现,为在海外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泉州海外侨胞、台港澳同胞对妈祖信仰在海外、台港澳地区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从文化心态及文化结构层次上进行分析,并指出,妈祖信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必将进一步沟通我国人民与海外华侨华人、台港澳同胞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侨乡旅游社区空间是海外华侨华人重要的旅游载体,其空间生产、演变与重构对于增强华侨华人地方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空间生产的理论框架,以福建晋江梧林侨乡社区为案例地,运用质性研究方法,试图揭示旅游开发影响下侨乡社区空间的生产过程与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旅游开发前后,梧林社区空间经历着复杂的演化过程,物质空间呈现“外洋内中”的空间布局,社会空间演化具有跨国联系的典型特征,文化空间上,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作为其演化的内核;(2)旅游开发介入下,侨乡物质空间呈现符号化,社会空间上以血缘、亲缘为核心的内部社会关系逐渐疏离、华侨与侨眷的情感联系日趋衰微,文化空间呈现家国文化展演、传统与新兴文化的融合并存等变化;(3)根文化与荣耀思想影响下海外华侨华人与侨乡的互动生产建构了独具地方性的侨乡空间,旅游开发影响下以政府为代表的权力话语主体对空间生产的主导,以旅游开发商为代表的资本话语主体基于利益的追逐而表现对游客的迎合和与政府的合作、当地居民自下而上的认同与顺应、海外华侨“在场”与游客空间想象等结构性力量共同构成了侨乡社区空间生产的核心机制。  相似文献   

6.
谭峭(紫霄真人)能够受到民众崇拜的原因:(1)他关心民众疾苦,获得人民群众拥戴;(2)封建统治阶级敕赐及道教派系的尊崇,为他身后成神提供了条件。谭公信仰随着华侨出国传播到马来西亚,在华侨反抗殖民统治与发展华文教育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且目前还在华侨华人中持续。  相似文献   

7.
华侨华人会馆和社团是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形成和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支柱。早期客家华侨华人在海外谋生的过程中,依据地缘、血缘、方言等组建会馆,帮助客家新侨安顿、共同祭祀神明和先人、安葬同乡,以此在异国他乡互助团结和维系传统文化秩序。随着时代变迁,海外客家会馆和社团不仅传承原有功能,还开办新式学校培育新民、开办医疗机构、开展救国事业、服务行业发展等。这反映出客家华侨华人会馆与社团坚守文化传承的本心,赓续客家文化和中华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段中,勇担时代要务,为华侨华人提供及时、有效的社会和文化服务,积极推动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
华侨华人音乐家不仅是连接中外文化的重要桥梁,更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特殊使者,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部分华侨华人音乐家积极投身于中华文化在海外的移植与传播,另一部分音乐家则传承中华文化,回到中国后为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闽籍华侨华人音乐家身上具有独特的跨国、跨民族、跨文化等特征,其音乐创作过程受到种族、环境和时代的影响。以罗浪、周淑安、殷承宗等三位闽籍华侨华人音乐家为例,通过民族音乐学中区域音乐研究方法,认为闽籍华侨音乐家的不少音乐作品有着中华文化烙印,其音乐创作与音乐作品所处社会时代、教育环境及种族特征等因素密切相关,中华文化在这些音乐家的个人成长与音乐创作的各个阶段中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日本、新加坡华侨地缘社团的发展演变及其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外华侨华人地缘社团组织,是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自二战结束以来它们已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引起海内外学者们的注目。本文仅就日本华侨地缘社团发展演变和功能变化及其与新加坡作粗浅的比较研究。 海外华侨、华人同乡会馆的由来 海外华侨华人地缘性组织,渊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的邻、里、乡、党组织。加之,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流行的儒家传统道德,宣扬孝悌思想,倡导“父母在,不远游”,以及祭祀祖先,为亡父亡母服丧的传统观念,久而久之使人们对故乡、故土产生  相似文献   

10.
清朝前期出于政治、军事的需要,对海外华人采取敌视、迫害政策,主要表现在:限制华人出国、迫害归国华侨和对待华侨社会的敌视态度。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使广大华侨在海外遭受许多非人之难,而且也使海外华侨与中国社会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产生了巨大隔膜,从而也为近代中国华侨政策的转变设置了诸多障碍。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江苏省政治地位重要,经济实力雄厚,文化教育发达。这期间有三类江苏人与东南亚的华文教育关系密切:革命者亡命东南亚从教,其中有的人在国外暂避一段时间,又回到国内继续从事革命事业,有的人则终老东南亚;志愿者远赴东南亚支教,这类学历较高的专业教师,通过亲属乡邻关系,在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培养侨生的生存能力;当政者考察东南亚谋教,他们通过多方调研,帮助政府确定华文教育的大政方针,为华校的教材建设贡献心智。这三类人都对东南亚的华文教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侨校境外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究——以华侨大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境外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侨校教育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本文以华侨大学为例,从境外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出发,分析境外生的思想特点,探索其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进而探索建立起一套较为适合侨校校情的境外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中华游子商业文化精神深受中华传统商业文化的影响,在商业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是舍身取义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和协为贵的团队精神;三是顽强执着的敬业进取精神;四是因变制胜的善于竞争精神。这些精神因其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又面向世界,因而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一方面,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团队精神;另一方面,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必须勇于竞争、善于竞争;第三,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要讲诚信守法。  相似文献   

14.
赵薇 《唐山学院学报》2011,24(1):92-94,99
华侨高等院校的校歌校训不仅有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亦体现华侨高等教育的教育目的。暨南大学、华侨大学的校歌校训在指导学生言行的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激发着华侨学生的爱国热情,促使其为祖籍国侨居地的建设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廖承志长期主持国家侨务工作,是新中国华侨高等教育的重要开拓者。他心系侨胞,关心侨教,积极支持"华侨最高学府"暨南大学两度在广州复校,担任学校董事会董事长,并创办华侨大学,担任该校校长,使莘莘华侨学子得以负笈内地,蒙受中华文化之恩泽。他为新中国华侨高等教育事业的兴办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文化属性意识与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内容包括三方而(1)文化属性概念辨析;(2)东南亚华文文学学者的文学属性论述;(3)文化属性概念在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上的应用尝试.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时代的华侨华人文化认同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同问题是学术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社会问题乃至社会冲突都与认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华侨华人处在明显的差异语境中,因此他们必定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认同问题的存在。提出研究华侨华人文化认同问题的设想:首先必须自觉地将它放在全球化的视野当中;其次要探讨华侨华人的"多重文化认同",包括生物族群的身份认同、社区和国家政治身份的认同、语言的和生活方式的认同以及价值和文化取向的认同;在此基础上展开华侨华人文化认同的发生、文化认同的构成要素等相关基本问题的研究,并辅之以具体分析和实证性考察。  相似文献   

18.
华侨华人传统宗教及其现代转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根据东南亚有关国家政府和华侨华人社会对华侨华人传统宗教的界定和理解,着重从传统宗教信仰的实质、对象、形式等方面对华侨华人传统宗教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现代转化的主要表现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华侨华人传统宗教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力图从一个侧面说明华侨华人传统宗教与现代化之间的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结合华侨大学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践,认为:侨校在跨文化素质教育中可以进行教育情境的建构与维护,包括以课程设置为主的硬件方面以及教育情境软件体系,在跨文化素质教育中既要注意方法体系的建构原则,也要注意母本文化在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20.
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得到发展,通过国家财税制度的改革,以及海外贸易的出超,中国的白银储量大大增加。随着明清政府及民间对木材需求的增加,林木丰茂、水运便利的清水江流域得到了开发,木商贸易在这一地区逐渐兴盛起来。而清水江流域的苗族则通过木材贸易积累了大量白银,并将白银加工成各种精美的银饰品,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苗族银饰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