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追问一:为什么教师课改和专业成长的积极性不高? 在我们抱着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这样一个目的推进教改时,发现教师的积极性并不高,存在着应付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经过观察课堂、访谈教师、访谈学生、召开教师座谈会等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我们认为可能在以下几方面存在问题:一是教师在课改与专业成长方面,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只要依照大纲、教材认真上课、多辅导、多付出,教学成绩也不会低,没必要搞教研、搞课改。产生以上认识的原因可能有:(1)受教师传统习惯的影响。人们的传统观念里认为搞研究是大学教师与科研机构的事,中小学教师只是教书的。多少年来,中小学教师是以“知识传授者”而不是“教育研究者”的身份出现。  相似文献   

2.
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发现,真正的教研追求的不应是为了得出一个什么新的改天换地的教育规律、教育真理,而应是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出发,通过对教育行为的省察与反思,进而优化我们的教育行为,生成教育智慧.但是,没有教师的积极有效参与,没有相应的教研制度、教师评价制度来支撑和保障,课改是难以想像的.新时期的教研工作必须立足于行动研究,从解放教师开始.  相似文献   

3.
要问当前学校课改中教师最不容易把握的是什么,毫无疑问教师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是教育思想。离开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就象断线的风筝,更谈不上了开展素质教育了。可是现在有了教育思想,教师课改教育教学更难搞了!不是吗?试看当前课改存在的几个误区:  相似文献   

4.
《中学文科》2005,(9):F0002-F0002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深入发展,广大教师锐意创新,投身课改实验的热情高涨,并且在探索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了给教师提供一个整理经验,展示成果,交流先进教育理念的平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课改的发展,《中学文科》(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编辑部决定即日起举办“教研杯”全国中学教育论文大赛。  相似文献   

5.
走进新课程     
范敏 《甘肃教育》2005,(7):16-16
一、走进新课程,校长教育理念的转变是支柱。首先,校长应是课改的排头兵,要不断学习,更新自我,及时捕捉课改方面的最新信息,站在课改的前列,善于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力争在课改实践中不断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推动课改走向一个新天地。其次,校长要大力支持、引导和激励教师开展教改教研活动。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改革中,努力构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保证新课改向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切入点。在新课改实施中,要牢固树立以教研促课改、以教研促教学质量的思想,使教师成为反思型、研究型的行家,自觉记录课改中的得与失,积极开展同伴互助,在不断总结和反思中得到提高和发展。我认为做好校本教研工作,以下两块基石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7.
课改带给学校和教师更多的机遇甚至惊喜的同时,更多的是带给我们农村教师许多的挑战。教师如何将新《纲要》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外化为教育的行为,是课改下教师成长的“瓶颈”,而教研是实现教师教育理念向教育实践转化的中介。园本教研为教师角色的转变构筑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平台,已经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8.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主旨的二期课改理念,体现了教育发展的趋势。为了使二期课改的理念深入每一位教师的思想观念并贯彻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提高教研活动质量显得尤为关键。张堰小学近三年来进行“四段式”校本教研模式的尝试,通过这种模式的校本教研活动,有效促进了教研活动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发现,真正的教研追求的不应是为了得出一个什么新的改天换地的教育规律、教育真理,而应是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出发,通过对教育行为的省察与反思,进而优化我们的教育行为,生成教育智慧。但是,没有教师的积极有效参与,没有相应的教研制度、教师评价制度来支撑和保障,课改是难以想像的。新时期的教研工作必须立足于行动研究,从解放教师开始。一、解放教师,立足行动研究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是课改成败的关键,“课改,成也教师,败也教师。”学校的一切教研工作都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为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0.
我们学校有幸成为全国首批课改实验学校之一,其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改也进入第四个年头了。在改革实施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教师需要在改革过程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改革教学方式,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专业发展。而校本教研满足于教师课改实验的需要,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在品德教学校本教研活动中,我们不断探索、实践、研究,寻找了一条科研与培训并举、主研与群研结合、行动与理念互动、研究与使用统一的成功之路,唤醒了教师的科研主体意识,促进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发生全方位的变革,真正促使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课改是当前教研工作的第一要务,教研要积极服务课改,要走在新课程改革的前列,带动和指导一线的教师们,领会新课标精神,掌握新教材内容,学会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课改要求。在教学大纲时代,教研工作曾在教育教学过程的规范化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围绕如何提高升学率、提高教育教  相似文献   

12.
校本教研以研究解决学校、教师所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为出发点,以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宗旨,是自下而上的日常教研活动,其核心是立足本校力量、针对本校问题、提升本校教师素养、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工作。我校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着力点,立足本校、面向课改,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全面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3.
孙欣 《教育探索》2007,(5):82-83
一、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 校本教研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新一轮课改开展后的一个大趋势,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做不做,而是如何做好.  相似文献   

14.
正课程改革是对现实教育的超越,"我们对教育变革需要有一个新的思维方式"。东城区在12年的课改行程中,十分重视并充分发挥教研部门在推进课改中的研究、指导与服务作用。在课程建设、教研管理、教师研修、队伍培训等方面进行了思考与实践,从机制建设、管理结构、实施途径、基本策略等不同维度,层层深入地开展实践与研究,积极稳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与实验。教研管理机制——"三级教研"模式的建构"三级教研"包括区级教研、学区教研、学校教研三个  相似文献   

15.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线的广大实验者们正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改实验之中。随着课程实验的逐渐深入,以及推广范围和推进速度的提升与加快,一个令部分实验学校、实验教师困惑,广大教研人员特别关注,政府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尴尬的课改难题摆在了实验者的面前——这就是大班额的班级教学组织现状;它制约着课改的高速度与高质量,制约着实验教师的积极性,制约着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的真正体现。  相似文献   

16.
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要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就必须加强对校本教研的管理。管理策略的确定,往往基于管理者对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认识。我认为,尽管教师开展教育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育质量的提高,但并不是说教师不搞教育研究就不能开展常规教学工作;开展教育研究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有良好的教研品质与教研能力,对于某些教师来说,并不是说开展教育研究就可以开展的;  相似文献   

17.
《新教育(海南)》2005,(11):46-46
教研,历来是整个教育活动的必须环节。一个好的教育.必然是以教研为强大支撑力的。今天强调技本教研.一方面是社会及教育发展到现在这种程度,已非“老卿本”和“旧套路”所能应付的;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职业特点发生了新的娈化。一所学校办得如何,教师的整体质量是标志.而教研水平则是标志仪。  相似文献   

18.
说到教研,目前我们不少教师对其作用仍认识不足。有的把它看成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小事,有的视它为搞花拳绣腿,有的把它简单等同于听几节课或写几篇章,有的甚至将其看成是一种额外负担。这些都是教研工作上的短视行为和低能化的表现。造成这种思想较普遍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教师或校领导认识上的不足,有的是因为教师不知道如何搞教研。  相似文献   

19.
教研,是解决教师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中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性活动.教研活动,应该在教中研,在研中教.若只教不研或只研不实践,那么,只能说它是无效教研、形式教研,是教研"荒漠化"的表现.目前,许多学校存在无效教研、形式教研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前进步伐. 一、选对选好"领研人" 形式教研存在的原因之一,是学校缺少真正有教研能力的领头人.目前,绝大多数主抓教学的学校领导,或多或少存在着教研意识及能力不强、水平不高、不及有些普通教师教研水平的情况,有些领导甚至"打肿脸充胖子",不虚心听取教师的教研建议,认为自己是抓教学的领导,搞什么、怎么搞,比普通教师懂得多、清楚得很.这种教学业务上的"形式干部",严重地阻碍了当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今,学校要想通过提升教研活动的有效性来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研究水平,就必须配备一个能真正主持教研活动的"领头人".  相似文献   

20.
徐红梅 《江西教育》2007,(12):27-27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是提高办学水平,确保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也是当今课改成功的关键。为此,在校本教研中,注重教师专业素质提高,从而引领教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