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的散诗《雪》。我至今尚能记诵。 在备课时,我参阅了人教版的教学用书,写好了一篇简案。便去上课。其中课后《研讨与练习》有一题要求学生理解“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的意思。我照例是让学生先思考再讨论后回答,可是被提问的几个学生,站在那里,摇摇晃晃.没有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就古典诗歌而言,其本质是抒情的,但也有一些诗人不甘拘泥于此,常常将在人生中觉悟出的“理”融进诗中,从而丰富了诗歌的内涵。然而单有“理”,没有诗的形象,还算不得真正的诗,那只能是以诗的外在形式所讲的“理”。清人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中说:“诗不能离理,然贵有理趣,不贵有理语。”“趣”者,艺术趣味也。  相似文献   

3.
在经过连续五年的高考阅卷工作后,我觉得作文有效备考有一个重要的原则需要把握,那就是要坦诚厚道地写,先“死”后“活”地练。  相似文献   

4.
刘兴 《教育艺术》2004,(2):24-24
《错误》是台湾诗人郑愁予的一首抒情小诗。这首诗之所以能够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关键是作者创造了优美的意境。诗中的“我”骑马游历江南,留下了独守空闺的女子,“她”痴痴盼望着“我”的归来,“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  相似文献   

5.
别埋葬诚信     
你知道“诚”吗?不要捧起字典,向我复述那躯壳一般空洞的解释。显然,“诚”就是诚实,抑或是诚恳。有人说,“言必信,行必果。”“行必果”尚且先不深究。但大家都知道,说这的话,理应兑现!  相似文献   

6.
“兴”的本义是有所托、寄,“赋比兴”之“兴”和“兴观群怨”之“兴”用的都是引申义。前者的意思是“托事于物”,后者的意思是“托事于《诗》”。“兴观群怨”的具体意思是依托《诗经》发表意见,借此观察彼此的心志,互相交流思想情感,并对他人进行怨刺。春秋“称诗”分赋《诗》、引《诗》两种形式,“兴观群怨”对二者都是适用的。前人或认为“兴观群怨”乃指作诗或读《诗》而言,这种看法是颇需斟酌的。  相似文献   

7.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老师所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其实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学生用最轻松和最省力的方法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是语文教学从来都是一件“苦差事”,往往吃力不讨好。在“生本”教育理论中,郭思乐教授提出“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这个观点,并且提出大胆的教学设想:“先学后教”。先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找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在实验中,我发现,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老师的指导作用非常重要,老师应该要给学生一个智慧的“点子”,学生才能发挥出他们的精彩。  相似文献   

8.
陈学壮 《小学语文》2014,(7):121-122
读李峤的《风》,你会觉得很有意思。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看,诗就是谜面,题就是谜底。所以,先读题再读诗,就像先揭开了谜底再来读谜面一样。 不过,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从谜面入手,激发一个“趣”字,让学生来猜一猜那谜底。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篇2010年安徽省的中考满分作文。立意新颖、深刻。考生由西方哲人的话引出自己对不会变的感受,而给自己感受的是李白的送别诗。自然引出文题的关键词“秦楼月”。“秦楼月”永恒不变,就像那情感,就像儿时父亲那抱着“我”的臂弯,  相似文献   

10.
曹霞 《重庆师专学报》2007,26(2):98-101
奥地利诗人特拉克尔作为早期表现主义诗歌的先驱,他的诗弥散着一种特有的自我表现气质。诗人怀着一种负罪感,以极为含混和隐晦的语言通过不同的人称和形形色色的人物折射出“我”的形象,昭示着诗人那颗忏悔与渴望解脱的心。  相似文献   

11.
白是一首诗     
大干世界,数不胜数的颜色真可谓让人眼花缭乱,也许会有人喜欢个性独特的黑色,但我却独爱那一尘不染的白色,只因它令我神迷。白,是我心中的一首诗,一支曲。看到白色,我脑海里不禁浮现出质朴、力量、高尚、纯洁、动人、伟大、无畏无惧等诸如此类的词语。哦.原来所谓的“白”就是这些的代名词啊!  相似文献   

12.
以破坏格律,节奏和押韵为“新诗”的首要标志,以打破语言法则和诗言秩序(包括语法、修辞)为“诗的解放”、“诗的自由”,在中国至少流行了半具多世纪。以此弄出的诗成色如何,命运如何,前途如何,我看很不乐观。将来有一天诗濒于灭亡,原因固然很多,千条万条,但大肆扑灭韵律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和谐之美,作为长久以来的美学追求,早在我国美学源头的孔子美学那便一再论及.孔子之论和谐美,多以中和之美涵之,而其所谈及和谐美遍现于其语、文中。一直以来,我们多从孔子的文论、乐论中找寻和谐审美意识的踪迹,而忽视了孔子在《论语》中反复谈到的另一种切入和谐审美之视角——“观”!在《论语》二十篇中,孔子在将近一半的篇目中提及“观”意,且在《阳货》一篇中更是直接将诗纳入“观”之帷,赋予诗之可“观”的确论,从而从更深刻,宏观的角度确立了文艺之“观”的内涵及其社会内容和社会作用,进而开启了执本善用以致和的和谐审美意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苏轼“以诗为词”为中心,阐明词并没有特殊不变的“本色”,因而北宋以来的本色论者反对苏轼“以诗为词”,谓苏词“非本色”的论调是错误的。本色论者没有看到苏轼“以诗为词”的原因与实质,从而不能对苏轼“以诗为词”在词史上的意义与功绩作出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李霞 《湖南教育》2003,(5):50-51
教学片断师: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写的第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学习、讨论。(生小组学习、讨论)师:明白了吗?你是怎样理解的?生:妈妈的评价———“精彩极了”,这是对孩子的赞扬与鼓励,爸爸的评价———“糟糕透了”是对孩子的批评。生:我觉得正像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那样:“‘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生:作者为什么要说“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都是爱?生:我有时候虽然考试考…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有关部门给“余秋雨大师工作室”揭牌,这事一下子把大家雷倒了。于是,掌声响起来,眼泪流出来——当然,是给逗的。讲到如何就任“大师”,余大师有一段精彩的解说:比“大”字等级更高的是“老”字,一个人先成“大人”才能成为“老人”,那么,既然我已经做了大半辈子的“老师”,那就后退一步叫“大师”也可以吧。  相似文献   

17.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大诗人,他曾经写过一首名诗《泊船瓜洲》,起初是:“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他特别喜欢诗中的“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可是,又觉得“到”这个字不够生动、有力,他先想改为“入”,但想想不够好,就想改成“过”。  相似文献   

18.
瞿卫华 《江苏教育》2006,(1B):20-20
“包诗”是苏教版创新的一种教材涔。在这类课中,章(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章(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互照.情景同现。教学这类课的关键是对“诗”“”进行有效链接。那么,如何实现有效链接呢?下面,就教学《黄鹤楼送别》一来谈谈我实践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彭远华 《阅读与鉴赏》2007,(10):43-43,40
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灵魂”哪有“紫色”的呢?从修辞学的角度,显然是说不通的!从感情的角度,褒义有“美丽的精灵”,贬义有“丑恶的灵魂”之说。为什么有“紫色的灵魂”之说呢?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在世界上有“诗国”之称,这是中国人的骄傲;常州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诗国”之称,这是常州人的骄傲。当然,后一个“诗国”不是指国家,而是指城市或地区:另外,这个称呼也不是自封的,它有历史根据:大约是在清代初年,浙江著名诗人查慎行(初白)就有过这样的诗句:“毗陵诗国千年事”。(见于《续毗陵诗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