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电影艺术中经常表现的部分,暴力以其炫目的形式感、震撼的节奏感成为当代电影表现的主体,而暴力美学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本文试图从美学的角度对电影暴力加以分析,指出暴力美学具有强烈的视听刺激性和艺术化、幽默化、正义化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丁文凤 《新闻世界》2013,(8):271-272
从早期电影中对暴力的直接叙述,到20世纪80年代吴字森“英雄系列”影片的出现,再到其后昆汀.塔伦蒂诺、沃卓斯基兄弟等人对暴力美学电影进行的风格化探索,掀起了一个又一个暴力美学热潮。暴力越来越成为一种消费的视觉文化样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公众生活。  相似文献   

3.
随着电影产业的不断升级,观众对影像市场的多元化消费需求,电影中的"暴力"成了一种司空见惯的影像元素.这些元素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不断被接受,甚至被向往,以此引发快感,暴力拥有了"美学"的名义.郝建将"暴力美学"定义为:"是有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的,它就是指起源于美国,在香港发展起来并在成熟后影响世界的一种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它发掘出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中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美感发扬到炫目的程度,忽视或弱化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效果."①形式化的暴力美学,尤其是电影中人为动作和行为以及行为结果的诗意与舞蹈化特征,基于电影的视听接受原则,因更多的外显性而被关注.  相似文献   

4.
冀佳佳 《新闻世界》2014,(4):249-250
暴力是生活中的常见图景,在传统影视中的打闹逐渐失去所指的情况下,吴宇森、北野武、金基德、昆汀·塔伦蒂诺等导演使暴力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给观众以新的视听体验。在暴力美学电影的镜像下,镜头、画面剪辑、语言、音乐和音响等视听语言符号把暴力从现实的残酷性中抽离出来,使之变成后现代主义精神的表征。看似被消解的镜像暴力,却隐喻着表现人性、情感宣泄、解构高尚的艺术主题。暴力美学电影作为镜像暴力的主要形式,探寻其视听语言符号的运用,对于我们审视暴力美学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1895年12月28日电影诞生以来,暴力元素就作为它的先天基因之一自然而然地嵌入在电影的各类型影像表达中。经过沉淀与提炼,含有暴力元素的电影中,发展出了一种能将暴力运用到极致,并将影片触角伸向各大类型片的电影类型——暴力电影。本文主要通过界定暴力电影的电影类型定义,梳理暴力电影的发展脉络,总结暴力电影的美学特征,结合经典暴力电影创作背景、文化环境的简要分析,探索暴力电影这一亚电影类型的文化价值和影响力,挖掘中国发展这一类型电影的可能性与潜在作者。  相似文献   

6.
暴力美学不仅在影视剧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在动画这一分支中也得到了呈现.暴力美学并非一味表面上的暴力血腥,其更注重"内涵性",动画中的暴力美学并非一味地应该受到批判和扭曲的解读,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合理的运用暴力美学对于动画有着一定的促进发展作用.以《大护法》为例,分析这部动画中的暴力美学的体现和应用,从艺术价值出发理性探讨其中形式表现和镜头含义,和对这部动画自主分级进行探讨,这对我国动画的形式和发展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电影暴力美学的表现形式中,美国电影常常通过生动、直白的场面直接展示暴力,日本电影则喜欢用静和动的画面对比营造暴力效果。  相似文献   

8.
余晨晨 《视听》2016,(6):71-72
昆丁一直崇尚视觉和听觉双重感官暴力,他的电影对于暴力的表达别有一番风味。2015年昆丁的新片《八恶人》依然延续着血腥暴力的个人化的风格,又给观众呈现了一台完美的暴力盛宴。本文从"暴力美学"的角度分析《八恶人》中独特的暴力艺术审美。  相似文献   

9.
马佩连 《新闻世界》2014,(12):146-148
昆汀·塔伦蒂诺素有“暴力美学大师”的称号,在国际影坛独树一帜。本文对昆汀最新作品《被解救的姜戈》中的暴力内容进行了分析,包括暴力内容出现的频次、暴力内容总时长占整个影片的比例等,同时对本影片与其他昆汀电影相比的新颖之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胡然 《新闻世界》2014,(3):174-176
昆汀·塔伦蒂诺的代表作《低俗小说》被认为是昆氏“暴力美学”的范本之一,它展现了昆汀独特的暴力美学——暴力的日常化和游戏化。本文通过设定类目,对《低俗小说》进行暴力内容分析,认为昆汀的暴力美学在《低俗小说》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底层暴力式的反抗最终会让最初的目的迷失在暴力的路途当中,那些杀伐的快感会冲淡理性。 有金基德之前的片子做铺垫,相比较而言,这部被选作今年威尼斯电影节开幕影片的《一对一》其实已经算得上“通俗”。其实,故事本身并不那么极端,也绝不像诸多评论说的那样不好理解和凌乱。《一对一》的故事单纯讲述了一次底层者以暴制暴的实验,最终以失败收场。更有意思的是,电影中的一位男主角是曾参演过《来自星星的你》的新晋男星李利敬。一位以描摹暴力和血色见长的艺术片大师级导演能把一个小鲜肉调教成什么样子呢?  相似文献   

12.
陈可馨 《东南传播》2021,(12):59-62
解码景观是接近区域电影的一条常规路径,在通过符号、图景、文化、历史等视角对其进行解读后,影响区域电影确立身份标签的因子仍旧需要挖掘.区域电影不只存在一个"他乡",贵州区域电影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和人文气质游走于"超俗"与"世俗"之间,在银幕中构建了一个静谧的"他乡",这一意象的成功塑造使得贵州区域电影得以跃出区域电影的序列,展现了其独有的在地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徐慧媛 《今传媒》2010,(11):68-69
随着政策对文化产业的推动,作为文化产业重要部分的电影迎来发展的新机遇。在国外大片纷纷入驻内地市场的今天,国产商业片如何能够突出重围,在电影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以《杜拉拉升职记》的成功为例,剖析商业电影如何通过各种营销手段来实现其经济价值,达到利润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电影《搜索》作为陈凯歌最近的一部影片,它讲述的是一个由于公共汽车"不让座"事件所引发的媒体暴力、舆论暴力的故事。影片通过运用变化的叙事节奏,使得都市电影在表现张力上有了新的突破,同时自然的情节转换及鲜明的人物性格塑造使影片更富有速度感、变化性。文章试从哲学与美学的角度,对影片关于动与静的关系处理进行分析以诠释其动静之美。  相似文献   

15.
李斌斌 《新闻世界》2014,(8):286-288
本文对电影《美国往事》中的暴力内容进行分析,以内容分析法对该片中的暴力内容的场景、形式、性质等做具体的分析,从叙事的角度分析该片中暴力内容对电影的主题刻画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很黄很暴力"事件最大的意义在于,网民们敏锐地抓到了这个典型的谎言,及时地放大了其荒谬之处,使人们看到一些宣传的虚伪和非人性. 一位不幸的13岁北京女孩,被央视<新闻联播>作为整治网络视频的宣传工具,说出了"很黄很暴力"这个2008年第一个流行语.网民们恶搞此事时以暴易暴,使得被宣传机器伤害过的未成年人再遭伤害,尴尬之中难以继续.其实,这件事情以讨论网络暴力和未成年人保护收场,浪费了资源.这件事最大的意义在于,网民们敏锐地抓到了这个典型的谎言,及时地放大了其荒谬之处,使人们看到一些宣传的虚伪和非人性.  相似文献   

17.
媒体暴力的危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鹿白  郭锡哲 《新闻传播》2007,(11):53-54
一、媒体暴力的现状与趋势 媒体暴力一般被认为是包括电影、电视、电子游戏、报刊等在内的媒体含有或刊登暴力内容,并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某种不良影响的暴力现象:而另外一种则是“媒体本身的暴力”,指媒体及其从业者利用媒体本身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话语权优势对新闻当事人或被波及的人群所实施的一种暴力行为。本文着重探讨第一种媒体暴力,即媒体中的暴力。  相似文献   

18.
郭方园 《新闻世界》2014,(6):268-269
儿童图书是人类文化知识的凝聚及其发扬、传承的结晶,而我国目前的儿童图书市场上充斥着诸多少儿不宜的因子,这使得儿童图书市场的"纯洁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着重分析了市场上儿童图书中的"暴力"存在现状及其对儿童造成的危害,最后总结出控制儿童图书中的"暴力"因子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刘耕 《新闻世界》2013,(5):259-260
本文以内容分析法,分析了《热血高校2》中暴力内容出现的频率、平均每次出现暴力画面持续的时长,暴力内容的总时长占整部电影的比例,还根据暴力画面当中呈现出来的暴力元素,结合符号学的相关理论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20.
彭宏深 《今传媒》2016,(9):70-71
本文对电影《王牌特工:特工学院》中的暴力内容进行分析,以内容分析法对电影中的暴力双方基本情况、暴力场景的基本描述、暴力行为性质以及暴力场景的戏剧化程度进行编码统计分析。发现电影中暴力内容呈现出以下特点:暴力双方主要为男性;暴力形式主要为枪击或以工具击打对方;暴力结果主要为死亡或重伤;暴力场景进行了较多的视听效果渲染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