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教育工作者往往会追问两个问题:一是我们应该拥有怎样的教育人生,从而感受到教育的情趣和幸福;二是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的人生,让学生找到生活的坐标,确立人生的信仰。阅读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或许能帮助我们找到一些答案。《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朱先生上世纪20年代旅欧期间,写给国内青年的信件,发表在《一般》杂志,1929年开明书店汇集出版,成为他的第一部著作。这部著作篇幅短小,但影响广泛。在  相似文献   

2.
《谈美》,朱光潜先生写于1932年,是继《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后的“第十三封信”。作者自称该书是“通俗叙述”《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力求明白晓畅地“谈美”。“谈美”的目的是为了免俗,我们谨从书中摘选一篇文章,供大家汲取朱光潜先生对美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1956年,我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就读,朱光潜先生在西语系任教.先生通古今、贯中西,在文学、哲学、心理学、美学诸领域的修养既广且深,极受青年学子仰慕.为了探求做人的道理和寻找治学的门径,先生的处女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成了我入学后的读书首选.  相似文献   

4.
【路子对你说】最近,包里一直装着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二种》,坐公交车的时候也不忘拿出来翻一翻。有一天,读到书中夏丐尊《〈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序》里的几句话,不禁莞  相似文献   

5.
十几年前,我还在大学读书的时候,教授推荐了几本书籍让我们阅读,以帮助理解"美学"这一门课程.于是,从图书馆借来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书籍本身非常的薄,设计也简朴大方.三本书当中,只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基本看完,别的两本书都是翻了翻.由于当时年纪尚轻,加之是有目的、完成任务式的阅读,因此,对于书中很多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富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美学理论的精彩篇章,都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相似文献   

6.
段德华 《教师》2012,(33):49-49
朱光潜先生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第一封信谈的就是关于读书的问题。学生们不读书,求知只会出现“一代不如一代”或“一代仍如一代”的现象。青少年读书对其自身的意义重大,对社会的意义也重大。只有养成读书的习惯,掌握读书的方法,规划好读书的时间,选择好优秀的书籍,青少年才能健康地成长,掌握先进的知识,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  相似文献   

7.
<正>【技法阐释】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是有名的礼仪之邦,人们之间交往和情感交流,大多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和一定的文化活动方式进行的。著名的如《傅雷家书》,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冰心的《寄小读者》等,都是用书信体形式交流心得体会。大文学家鲁迅、叶圣陶也常用书信体形式写文章,跟青年交流如何写作或生活。为什么古今中外大至文豪巨匠,小到普通百姓,都选  相似文献   

8.
冰心与朱光潜同为"五四"高潮期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又都在"五四"退潮期感受到强烈的"烦闷"情绪。冰心的《寄小读者》与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正是那个时代成人对青少年儿童极为可贵的倾诉,而两人在"言说"时,建构的儿童形象、"言说"的内在动机和"言说"策略风格都有着显著差异。冰心眼中的儿童天真无暇,而朱光潜心中的青年是多少有些问题的;故而前者大声歌颂孩童的纯真与爱心,后者则坦诚平和地与青少年交流思想,由此形成了独语与对话两种迥异的"言说"。回顾比较两部作品,我们不难窥探到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生期的艰难步履,为儿童本位观在当代中国儿童文学领域的实践寻求借鉴。  相似文献   

9.
朱光潜先生说:"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于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天地"(摘自《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无言之美》)。这句话用在张毅老师的"有缺陷的课"上也是很恰当的。自从听了张毅老师的报告后,我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按照常理来说,完整的才是完美的,行云流水才是美妙的。但是,在教学中既存在不完整也需要不完整,需要有缺陷。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0.
《竹林的故事》序/周作人//《语丝》1925年10片12日第48期。《桃园》跋/周作人//《桃园》,上海开明书店1928年版。关于废名《桃园》之批评/拙亭//《开明》1929年4月10日第l卷第10号。《夫妇》篇附记/沈从文//《小说月报》1929年11月10日第20卷第11号。《枣》和《桥》的序/周作人//《桥》,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莫须有先生传》序/周作人//《莫须有先生传》,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桥》(书评)/《现代》1932年8月1日第1卷第4期。评废名著桥/灌婴//《新月》1932年11月1日第4卷第5期。论冯文炳/沈从文//《沫…  相似文献   

11.
谈读书     
编友手记:我国著名的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30年代曾经给当时的中学生们写过一本谈学习谈人生的书,书名叫《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本书一出版即成为当时最畅销的读物。下面这篇《谈读书》,即为其首篇。在这封信中,朱先生谈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该怎样选择课外读物以及读书的方法。时过境迁六十多年后的今天,信里的很多见解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所以,我们把它郑重推荐给今天的中学生——你们,希望大家都能好好读一读这篇文章。朋友: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  相似文献   

12.
“人生的艺术化”是朱光潜1932年在留学英国期间,以书信形式发表的给青年朋友的《谈美》小册子里提出的观点。有学者认为,朱光潜早期的美学思想在他的《谈美》中得到了深入浅出的并且是最完整的体现。他以建立高尚的  相似文献   

13.
2000年,李开复先生结束了在中国的任职回微软总部做全球副总裁,他写了《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3年后,李开复先生为了回答中国学生提出的大量问题,写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这两封信在青年学生中广为流传,信中谈到对青年学生基本素质的一些建议。在我们大力倡导学生工作创新,对青年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今天,读李开复先生的信真似茅塞顿开,清风扑面。为使更多的学生,特别是职业院校的学生读到李开复先生的信,并使其中大多数同学受益,特将李开复先生的两封信全文转载。  相似文献   

14.
2000年,李开复先生结束了在中国的任职回微软总部做全球副总裁。他写了《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3年后。李开复先生为了回答中国学生提出的大量问题,写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这两封信在青年学生中广为流传,信中谈到对青年学生基本素质的一些建议。在我们大力倡导学生工作创新,对青年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今天,读李开复先生的信真似茅塞顿开,清风扑面。为使更多的学生,特别是职业院校的学生读到李开复先生的信,并使其中大多数同学受益,特将李开复先生的两封信全文转载。[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写书信     
<正>书信是实用性很强的文体,内容广泛,题材多样,可以记人、记事、状物、写景,可以引古论今、抒发情感等。统编语文教材中推荐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都是书信体作品。统编语文教材中还安排了不少写书信的练习。如《海底两万里》的“专题探究”:“请你根据作品内容,以最后返回陆地的法国生物学者阿龙纳斯的身份,给一个亲密的朋友写一封信,  相似文献   

16.
《下一代》2007,(9)
陈锡联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1915年生,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29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  相似文献   

17.
正郑州市扶轮外国语学校始建于1929年,是郑州市教育局直属的唯一一所集小学、初中和高中为一体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一方面,一贯制学校的学生年龄和教育教学内容跨度大,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不同程度的缺失、大班额现象普遍存在,单靠传统的班主任负责制很难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因此我校早在2012年就开始成立课题组研究如何利用全员育人导师制发挥十二年一贯制的办学优势,目前已初见成效。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实施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已故皖籍著名学者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并推动我省美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由安徽省高校美学研究会和省青年美学学会联合举办的“朱光潜美学思想研讨会”,不久前在安徽师范大学召开.来自省内高校、科研单位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中青年同志共四十余人出席了会议.与会者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 一、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发展流变  相似文献   

19.
商金林 《中国教师》2009,(16):59-61
三、“实质与趣味兼美” 1935年秋.叶圣陶在苏州滚绣坊青石弄造了几间平屋,搬回苏州居住。苏州离上海很近.交通又极为便捷。迁居苏州之后,他仍担任《中学生》杂志的主编,每月总有一段时间在上海开明书店,处理编务工作。青石弄在葑门附近,僻静得很。叶圣陶经常到苏州金城书店,“看看青年人买书踊跃的状况”。关心青年的进步成长。  相似文献   

20.
参读朱光潜     
最近,重温朱光潜先生写给青年朋友关于学习写作的若干章,又细心地读了谢冕、曹轩等几位作家与中学生谈作的现场实录。虽然二相隔数十年,但放在一起思考既有意义又有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