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激情”,是人们概括牛玉儒精神最常用的字眼。激情,也是对我们采写牛玉儒事迹最贴切的描述。2004年10月27日到11月6日,我们随牛玉儒事迹新闻采访团到内蒙古采访。10天时间,采访近百人;半个月内,写出了4篇通讯、4篇本报评论员文章。第一篇通讯,字数近万。采访中,讲到牛玉儒的魅力,与他共事过的干部说:“跟他干很苦很累,但还是愿意跟着他干。觉得有一股冲劲,能成就一番事业。”实际上,这同样是我们采写牛玉儒事迹的体会:采写他的事迹很苦很累,但还是非常愿意这样干。原因是我们充分理解了这一典型人物,感觉能把这个难得的先进人物写“活”,再…  相似文献   

2.
杨勇 《军事记者》2013,(11):70-70
基层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只有深入基层、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火热生活,写出的稿子才会有现场的温度、有思想的深度。作为报道人员,只有到活水中,才能逮到活蹦乱跳的“大鱼”。就拿我最近发表在《解放军报》上的一篇题为《“新闻发言人”列入训练内容》一文来说吧。写这篇稿子时,我们单位正在与兄弟单位联合开展首都防空军事演习活动,采访期间.我无意中看到了师宣传科干事张涛手中拿的一份“军事新闻发布会脚本”.这立刻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我感觉这里面肯定有“文章”。  相似文献   

3.
1984年1月24日,江西日报刊载了一篇题为《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的消息,后来被评为第六届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江西省1984年度好新闻特等奖。据作者介绍,这篇新闻的线索来源于本省一家新闻单位的一则“一般动态性报道。”在我们许多新闻工作者中(包括业余通讯员),由于受新闻是“易碎品”的影响,往往把一经报道的新闻就看成“明日黄花”,成为过眼烟云,都忘了“今朝黄花虽调色,来日旧枝绽新蕾”这一生活、新闻之史实。实践证明,从旧新闻中发掘新新闻,这是发现新闻时一个渠道,有的人甚至于此道而名扬天下。美国的H·G·比辛格,就因27岁时写了全美获奖优秀新闻《坠落中的客机》而成为世界知名记者。然而,这篇通讯的线索,就来源于他自己和别人两年前合写的一篇未遂空难动态稿。国内外有经验的记者对“从新闻  相似文献   

4.
读者之声     
山东苍山县三合乡中心学校陶钧:《新闻与写作》是一份严肃的刊物,它的格调很高,给生活以启迪,给人生以指导。我开始写稿屡投屡败,一篇篇如泥牛入海。我苦闷异常,正在我一筹莫展时,我得到了一本《新闻与写作》。仔细阅读起来。《新闻与写作》他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写作之路,在这位导师的指引下,我的稿子便一篇篇发表了,今天我又在省级刊物上发了一篇,这不禁想起我的这位良师益友,我应该与他同享成功的喜悦。以后不管我经济多么拮据,我都会与你同行。你永远是我前进的拐杖。特别感谢彭朝丞同志,他撰写的“新闻标题写作”栏目让我获益非浅。  相似文献   

5.
现任新疆呼图壁县广播电视局副局长的邱斌,1960年从事新闻工作,先后在呼图壁县报社、广播站、广播电视局耍笔杆子,30年来他撰写的稿件被全国、省区、地州等电台、电视台编用和播出的达3000余篇,约200多万字。近4年,有20余篇新闻作品在自治区和昌吉州获奖,获特等和一、二等奖的作品占获奖作品总数的二分之一。邱斌的新闻作品屡屡获奖,有人戏言邱斌“借来了丘比特的神箭”。此言歪打正着。邱斌在新闻工作实践中忠实于生活,对生活充满了情与爱。当我们对他的获奖好新闻粗疏的来一点溯源时,就会发现:这是生活对他的馈赠。下面记述的是邱斌部分获奖好新闻作品溯源启示录。  相似文献   

6.
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新闻干事邢珊瑚给自己立了这样一个信条:诚实做人,勤恳做文。为何立此言?他说,新闻工作是崇高而神圣的职业,写新闻同做人一样,来不得半点虚假。10年来,他在新闻园地里,坚持用这八个字勉励自己,辛勤耕耘,取得了累累硕果。他先后在《解放军报》、《人民日报》等军内外报刊刊播新闻稿件800余篇,年年有作品获奖。 初入军营时,邢珊瑚并不懂啥是新闻。1990年新兵训练结束后他到机关当通信员,一次在邮局取信件,看到邮局同志帮战友封好破了口的信不说,还特意附了提醒说明。他很受感动,写了篇表扬性…  相似文献   

7.
3年前,冯政慎从济南陆军学院18中队毕业时,因肚里还有那么一点“墨水”,教导员崔宝坤对他说:“好好干,写出你的才华来”,然后挥笔在他的毕业留言簿上写下了这样两句话:‘拥枪杆保卫祖国,用笔杆汇取军营。”3年后,当冯政淇成为济南军区某团一名新闻干事时,“笔杆”已成了他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翻阅他厚厚的剪贴本,240多篇发表在各类犯刊上的文章和12个荣誉证书、获奖证书就足以说明他爬格子的成绩。1993年底,冯政演作为基层干部的校使者被挑选到政治处搞报道。对于初涉新闻工作的他来说,艰辛可想而知。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他报…  相似文献   

8.
田廷方是济南军区第148医院药械科的一位助理工程师,知情人都说,他长着“第三只眼睛”。在写作的这块园地卫,他硬是凭着比别人多长了一只的“新闻眼睛”,先后采写了《嫁给当兵的不吃亏》、《为了三十六年的心愿》等十余篇稿件在地方省级和军区报刊获奖。作为一名业余新闻爱好者,他勤奋求索,笔耕不辍,人们不难看出他在新闻写作成才道路上执著追求的足迹。“爬格子”的生活的确很苦,田廷方怎么也没想到在1988年的一个偶然机会,居然使他这位修理技师也“玩”起了笔杆子。而这笔杆子虽轻,“活儿”匈那么沉,那样艰苦,对他又有那么大…  相似文献   

9.
热情与灵感     
一位青年记者去农村采访回来,写了一篇感情真挚、很有文采的目击短新闻。要说这篇稿子的内容,的确很简单,也很平凡。写的是一位农民帮助患病邻居抢时播种的事。这样一件看似平凡的事,记者却写得娓娓动听,十分感人。当问及他的采访体会,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只要对生活充满热情,不冷漠,新闻本身就会给你以灵感。”新闻就是要写得使读者感兴趣。而要让读者感兴趣,记者首先对自己要写的事件和事实感兴趣。社会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和创造着这样那样的“事实”。无穷无尽纷纷繁繁的“事实”中,有些一看就感到重大和新鲜,这样的新闻应该说是容易  相似文献   

10.
新闻摄影大师尤金·史密斯有句名言:“可以真实,不能客观”。他将这一信条付诸新闻实践。他的新闻报道或纪实专题常以“系列”和“组照”的形式出现,把主题图片、旁证、背景以至反衬图片罗列在一起,将“主观与客观”融为一体,力图使受众在了解新闻事件的同时,触及事物的核心,认识把握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某种理性的东西——思想、规律或者观念。 近几年,在我国新闻界,围绕着新闻体裁的话题,开始讨论这样一种现象:一些知名记者以一批体裁“不伦不类”的新闻作品闻名。说不伦不类,是因为许多人感到难以用旧有的新闻体裁来界定。既非传统意义的通讯、  相似文献   

11.
17岁那年,他应征入伍。到部队后,被分到一个大山里的连队。因为他个小干体力活不行,像出黑板报跑腿送个信之类的活就让他干了。嘿,他居然把小板报办得有声有色。当兵第二年秋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生的命运。那天指导员找到他说:“听说团里办了个新闻骨干培训班,你想不想去?”他一听兴奋极了,拿着指导员的“保举信”就到政治处找新闻干事自荐,人家看他热情挺高就收下了。在这里他知道了一些写稿投稿的初步知识,结果2个月后就在军区报上了一篇题为“黑板报‘主编’见闻”的小稿,接着又在解放军报登了一篇,这两篇小稿对他…  相似文献   

12.
张登华,人小个小。就是这个“小不点”,搞新闻报道一年多,竟在各类新闻单位发稿200多篇,着实了得。芝麻大的小事,在他笔下一写,大大小小的文章便出现在报端。大伙都说他有“新闻细胞”,是干这一行的料。1990年,张登华当了报道员,他深深的知道,自己面临一场挑战,狠了狠心,拼了。记笔记,写日记、抄报纸、默写范文,所有能用的招数,他都用上了,稿纸摞起了尺把厚。  相似文献   

13.
徐步江,是原南京军区“临汾旅”的新闻干事,一入伍,他就与新闻结了缘,从连队报道员到师新闻干事,一干就是20年。翻翻他的见报剪贴,厚厚的一大本,一千多篇,至少有40多万字。他的胸前,挂过三枚三等功勋章,多次被《解放军  相似文献   

14.
事业与真情     
1992年4月19日,一位来自若羌县的中年妇女,与《巴音郭楞报》驻和静记者站68岁的虎文明结为伉俪。一则新闻记者的“新闻”在当地引起人们的注目。虎文明是一位对党的新闻事业有着执著追求的“业余记者”,在婚姻与事业发生两次冲突时,他毅然选择了后者。几十年坎坷孤寂的生活不但没有压垮他,反而使他勤奋耕耘,劳作颇丰。有1800篇  相似文献   

15.
一位在地区报社从事新闻工作十余年的记者,不时为自己的新闻业务长进不大而苦恼。而1988年夏季,他的几篇稿件却连续在《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经济参考》报等首都的大报上发表。这些稿件中有一篇获甘肃省首届青年好新闻三等奖,另一篇获全地区好新闻一等奖,还有两篇被推荐参加1988年全国地区报好新闻评选和甘肃省好新闻评选。这位记者回顾自己业务实践的这一显著变化,心情异常激动。他于去年3月从遥远的陇东山区致信中国新闻学院进修分部汇报他的收获,信中写道:“通过新闻干部培训班的学习,使我的新闻敏感和写作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新华社举办新闻干部培训班,面向全国开展服务,实在是为各级新闻单位干了一件大好事。”来信者就是中国新闻学院进修分部第一期新闻  相似文献   

16.
有些通讯员时常感叹一些好的素材被记者捞走了,自己得到的是“鸡肋”新闻,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其实不然,有一位通讯员和一记者往来较多,在一次闲聊中,他在记者的启示下得到一条颇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便顺藤摸瓜,深入采访,写出了一篇较有分量的通讯,发在一家大报上。他抓新闻的“快”与“准”,使这位记者也大吃一惊。自叹这一有价值的新闻,竟从自己鼻子底下溜走了。这位通讯员成功的原因在于,他比別人多了一个心眼。法能想到,到手的素材是否与中央的方针、政策相吻合,并能发现被忽视了的“空隙”。他认为,  相似文献   

17.
我现在担任省、市和中央10多家新闻单位的通讯员与特约记者。1986年被采用的文稿近百篇。许多年轻的朋友问我:“何以有今天?”说起来真是中药铺里的抹布——酸甜苦辣都有啊!我今年52岁,搞通讯报道工作已有30年的历史。但开始搞这一工作时,真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每年写稿10篇或20篇,都如石沉大海,可谓“屡投不中”。后来写的许多稿子也被纷纷退了回来。这时我想自己充其量是个初中生,不是干这一行的“料子”,再加上听到一些冷嘲热讽,便决心“洗手”不干了。可有一次,无意中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一则名人轶事:世界著名的英国小说家约翰·克里西年轻时有感于写作,但开始向许多出版社和文学报刊投稿时,得到的却是743张退稿条。尽管如此,他仍坚持写作。后来,他的作品终于问世了。当他到75岁逝世时,共  相似文献   

18.
“他压根就吃不了新闻这碗饭!”几年前,一些人这样嘲笑串进科。‘’当兵5年发表新闻300多篇,获奖证和一大深。那才是块干报道的料!”几年后,那些人又这样夸奖他。如今中进科已入了党、提了干、胸前挂了两枚三等军功章Q1989年春,中进村投身到位于古都洛阳的一座绿色军营,成为这里的一名工程兵。在波涛急流的黄河上,他领略了河水的怒吼;在炊事班的锅台旁,他受到几番烟与火的洗礼;在援建施工工地上,他饱尝了几多炎日下汗流使背的滋味。这年,团里报道骨干青黄不接,当了一年新兵的地,被借调到团报道组。开始,他给新闻干事抄稿子…  相似文献   

19.
刘练文上中学时就常有散文、诗歌在家乡小报、校园文学上“点缀装饰”,深受老师的器重和同学的钦佩。1994年12月,刘练文带着未圆的大学梦,来到了大别山深处某部当了一名装甲兵。火热的军营生活立刻拨动了他的写作之弦,激发了他的写作灵感。一本《新闻写作入门》、几本《新闻与成才》杂志便是他的最好老师。凭着灵性和较好的写作功底,他投出的第一篇新闻稿件《“闷葫芦”变成了“金喇叭”》很快被《前卫报》刊用了。首战告捷,他棒着散发油墨香味的报纸,又雄心勃勃地参加了解放军报社第七届新闻函授学习。不久,他被挑选到团报道组当专…  相似文献   

20.
“八·一”这天上年,在山东冠县的一家普通小院里,一对新人正在举行婚礼。新郎刘金钦是县人武部政工科的新闻干事,新娘杨玉华是冠县城关镇的一位基于民兵,业余报道员。亲爱的读者,你怎么也没料到,使这两位报道同行走到一起的红娘竟是《新闻与成才》杂土1987年,刘金钦从冠县人历来到了蒙山脚下的某部。火热的部队生活激起了他的写稿欲望,然而,两年间他先后发出去]00多篇稿件无一变成铅字。当他得知解放军报社举办新闻函授时,立即报名,成了军报新闻函授中心的第一批学员。一年的学习期里,他先后在《解放军报》等报刊见稿33篇,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