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非连续性文本"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新概念。生活中随处可见非连续性文本:地铁信息、机票信息、景区地图、购物发票、产品说明书以及商业图标等。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关注非连续性文本的文体特点,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一、认清学段特点,理解文本内容课文插图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典型的非连续性文本。低年级的每一篇课文基本都配有插图。字少图多、插图新颖  相似文献   

2.
<正>一节语文课,要有"味道",才耐人咀嚼,口有余香,回味悠长。笔者以《蔚蓝的王国》一课的教学为例,就如何上有"味道"的语文课,谈谈自己的心得。一、关注文本的特质,教出文本的"味道"教学课文,要关注所选文本的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质,要根据文体的特质来设计教学的内容。1.思路明晰,结构精巧。《蔚蓝的王国》这首散文诗有  相似文献   

3.
<正>实用类文本在《考试大纲》中列举了五种:传记、新闻、访谈、调查报告和科普文章。试卷中现有选文以传记为主;虽然其他四种也不应排除(如2013年广东卷考查了科普文章《山水画中的地质学》),但相对而言,传记是至为重要的。一、传记的阅读:由"事迹"把握"精神风貌"传记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一种文体,有的重在展现人物事迹,有的重在揭示人物精神风貌,当然,两者是统一的,人物的精神风貌往往要通过其言行表现出来——阅读传记,  相似文献   

4.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为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不能仅仅看到文本的思想内容,更要关注文体样式;不能只看到文字表面承载的言语信息,更要看到文字背后隐匿的言语形式。下面就结合课堂实例说说自己关于文体方面的一些认识和想法。其一,明确要求,把握文体目标。"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是对小学语文第三学  相似文献   

5.
“非连续性文本”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新概念。生活中随处可见非连续性文本:地铁信息、机票信息、景区地图、购物发票、产品说明书以及商业图标等。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关注非连续性文本的文体特点,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6.
<正>文本解读是一门学问,要形成自己独到的文本解读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静心学习、埋头实践。一、从文体把握教师针对不同文本的文体特点设计精巧的教学思路,引领学生深入解读,会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比如对于小说的解读,可以抓住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让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文本解读的要义。在教学《孔乙己》时,我带领学生通过分析孔乙己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想象的能力。在掀起创新热潮的今天,让学生自由翱翔作文创新的天空,应引导学生用"童眼"看世界,放飞想象的翅膀。  相似文献   

8.
高年级的阅读课要关注文体的特点,只有从文体着眼,才能准确、深刻地解读文本,领悟丰富内涵。否则,就很难把握文本的思路、情感和主旨,也很难品味出语言之精妙。教师要学会利用文体这把"钥匙",去打开解读文本之门,扎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理文,怎样教本文,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许多不同文体的精美文章,或充满童真童趣的童话故事,或严谨而又生动的科普说理文,或优美动人的诗歌,或神奇瑰丽的神话传说……对这些言语表达形式迥异的文本,教学时当然不能千篇一律。教者应设计契合文体特点,符合文本特色的课堂导入,寻找通向这些文本的"道"。循"道"而导,方会有效。  相似文献   

10.
游记教学要保持端正的姿态,文体知识把握和散文味的保持是实现教学姿态平衡的关键。在游记散文《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中,依据单元教学需要和文本具体特点,充分利用微课资源灵活丰富、教学实施针对性强的特点,准确把握重难点,寻找有价值的突破点,进行微课设计应用。充分把握文本的文体特征,以精致丰富的微课嵌入教学,强化文体学习,突出散文意识,将游记教学定位于文体知识学习与散文读赏共同熔铸的语文情境中,积累微课设计应用实践,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当下阅读教学呼吁"关注文体",只有真正把握文体特点,从文本的结构设置、表达方法运用等维度展开对文本的细致研读与深入探究,才能真正解读文本,促进学生阅读感知能力的高效发展。借助《夜晚的实验》一文的教学,提出在对比辨析中感知文本基本结构,在揣摩探究中习得表达策略精髓,在资源转化中历练表达能力等教学策略,从而促进"科学实验类"文本的教学。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教学要思考如何判断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的"文体",如何把握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文体"的使用度,怎样通过不同的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等。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关注文体特征、增强文体意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科普说明文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教学科普说明文,教师要在学生对文本内容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关注文体特征,通过抓住文题、枢纽和说明等途径,使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具体写作方法,真正明白文章所说明事物的特点,提升学生阅读科普说明文能力。  相似文献   

14.
教师在教学不同文本类型时,要让学生准确、快速把握不同文本类型中的关键信息。笔者由此思考,对统编版教材中不同的文体分类、收集整理并归纳与文本匹配的教学图式,结合实例供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王晓娟 《考试周刊》2013,(39):44-45
《动物游戏之谜》是一篇通俗易懂的科普说明文,语言简洁、平实、准确,浅显易懂。在教学时重视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重视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信息及叙述自己观点的能力。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引导学生领悟科普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倡导"自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6.
科普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一种文体,它不同于叙事性作品、诗歌和非连续性文本,有其独特之处。目前的科普文教学大多停留在对内容信息的提取上,没有经历"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的全程阅读,且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得无趣。科普文教学要做到高效,就须教出"语文味",教出"文体特色",教出"文本特点",教出"情趣情味"。  相似文献   

17.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章,如何让科普文章明明白白地属于语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我们首先要从对课程内容的确认入手。一、对语文课程内容的确认结合文本的特点和"课标"中关于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对于本课的课程内容,笔者做了如下思考:首先,从语言及表达角度审视文本,不难发现,准确生动的语言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比如:  相似文献   

18.
正中学语文教师如何执教,才能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呢?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根据文体特点构建有效课堂语文教学应明确文本体裁,通过文本的解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赏析、评价文章的方法和思路。如:(一)散文教学。首先要明确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根据这一特点,散文教学应以"读情—析情—品情—写情"的方式构建课堂教学,也就是说,学生先阅读课文整体把握作者情感,再具体分析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19.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对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提出了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后,教师开始逐渐关注并努力进行课堂教学的探索。但是,受到连续性文本教学思维惯性的影响,加上对这类文本的教学目的与价值认识模糊,课堂上仍存在着教学目标把握不准、教学价值凸显不够、教学情境创设不当等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真正实现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独特价值。本文针对非连续性文本教学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与生活联系进一步密切,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所谓非连续性文本,相对于记叙、说明、议论等常见的连续性文本而言,就是指不以段落篇章构成的文本,例如清单、表格、图文等。针对这一类文本的教学,有的老师将此等同于常见的连续性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这显然没有对非连续性文本特点作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据笔者看来,非连续性文本作为来源于现代生活的一种特殊文体,是介于常见的连续性文本和人们生活之间的一种应用型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