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仓老师》围绕"俺"字能不能用的具体记述,表现了大仓老师鲜明的阶级立场,爱护和教育学生的高尚师德.在课堂上,大仓老师让同学们列举表示"自己"的人称代词.大家举出了"自己"、"我"、"鄙人"、"余"、"吾辈"、"咱"六个单词后,再也没有人说话了.这时,市太提出了"俺",教室里爆发出一阵"哄笑",大仓老师却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格外大的"俺"字.这是一个典型细节,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一细节深入进行.一是大家为什么哄笑?"俺"表示"自己",这是谁都知道的,同学们所以不提,是因为在那个社会里,"俺"是下等人用的,不登大雅之堂,市太不合时宜地提出来了,怎能不引起哄笑?这表明  相似文献   

2.
《大仓老师》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出身贫穷的学生市太说“俺”也可以用来称呼自己。他的话马上遭到同学们的嘲笑。而大仓老师却在黑板上添上一“俺”字,好象比别的字写得更大一些。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描写。首先,大仓老师写的“俺”字是对市太的支持。不是吗?市太话音刚落,教室里就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紧接着,山本春美站起来表示异议,气势咄咄逼人。市太脸上发热,低着头坐着,窘极了。就在  相似文献   

3.
说“自己”     
说“自己”安徽枞阳中学马茂书自己,在现代汉语里是个自称代词;在古汉语里是两个词,在表意与用法上,“自”与“己”有相同之处,更有千差万别。先说“自”。《孔雀东南飞》里有些“自”字。人教社《教参》在“疑难问题及难句解释”4中说:“按‘自’字除作‘自己’外...  相似文献   

4.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经常错用“板书”一词。例如:“随着学生的交流,我有重点地在黑板上板书,特别强调‘剥’字左下部分的写法。”“教师指着黑板上的板书‘勇敢’和‘富有同情心’,让学生齐读。”“板书”何意?板:黑板。书:写。“板书”就是“在黑板上写字”的意思,也指“在黑板上写的字”。(见《现代汉语词典》“板书”条)前者是动词,是偏正式合成词,相当于古汉语中的名词作状语。这种结构的词在现代汉语中很多,如“炮击“”雪白”等。后者是名词,也是偏正式合成词,不过不属于“状十动”结构,而属于“定十名”结构。(定语为“在黑…  相似文献   

5.
《辞海》修订本说:“洒”(音sǎ)是“宋元时关西方言‘洒家’的略语,犹咱”。“宋元时关西一带人自称为‘洒家’。”《辞源》修订本则说:“洒”(音zá)与“咱”“喒”同,“洒家”即“咱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了陆澹安的影响,陆著《小说词  相似文献   

6.
对于形近字“虚”和“虑” ,平时运用时 ,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将“虚”、“虑”用错 ,经常把“虚心”写成了“虑心”。区分这两个字 ,我从字形分析入手 ,先在黑板上板书这两个字 ,问学生 :“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立刻回答 :“部首都是‘虎’字头。”然后 ,我指着“虚”字启发学生 :你们平时在做作业时 ,遇到不懂的难题应该怎么办?学生回答 :“要虚心请教老师或同学。”“对 ,要记住‘虚心’的‘虚’里面是个‘作业’的‘业’字。”我慢慢地说。接着又指着“虑”字 ,对学生说 :“这个字里面有个用心的‘心’字 ,那么 ,在课堂上当老…  相似文献   

7.
对于“己”“已”“巳”三个形近字,学生很容易混淆,在作业中经常用错。因此,我采用了下列的方法来区分。首先,将“己”“已”“巳”写在黑板上,接着,告诉学生:“这三个字都是由横折、横、竖弯钩组成的,看起来长得都像‘蛇’,但它们的读音和字义完全不一样。”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致很高。于是,我笑着说:“蛇口大开,自己的己(板书:自己)。蛇口半开,已经的已(板书:已经)。蛇口不开,巳时的巳(板书:巳时)。”这样就从字形上区分了这三个字。然后,我指着“己”说:“我们自己,应该敞开思想去接受新的知识,所以用大开口来表示敞开的思想。”我…  相似文献   

8.
“捉刀”和“操刀”这两个词都有典故。“捉刀”见于《世说新语·容止》:“魏武(曹操)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后来,“捉刀”一词多用来指称代别人做文章。“操刀”有两个典故。一个是“操刀必割”,语出《汉书·贾谊传》“黄帝日:‘日中必熭,操刀必割。’”喻时机不可失。另一个是“操刀伤锦”,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国的  相似文献   

9.
.学校的老师是干叶么的,怎么把你管成这个样子! .聋子,这都是老师不对,我找老师评理去搜 .你还是个孩子嘛·怎么对你要求这么严呢?、‘.这么多考试,这么多作业,咱苗孩子真可怜。 .老爸:如果想回收父亲的责任,请带着孩子一起跳“成长探戈‘’。“大撒把”随想曲@于水~~  相似文献   

10.
张业厚 《教育文汇》2006,(11):39-39
以前教学上有一些个人所得便暗自窃喜,可是最近发生的几件“小事”,却促成我决心从此单独准备一本《教学“失”录》,记下我教学中的失误或败笔,并时常翻阅,加以反思,以示警戒。失误一那天我在黑板上板书“严肃”一词后,有同学告诉我:“老师,你‘肃’字里的两点写错了,应呈八字型。你写的是倒八字点。”又有同学提醒:“老师,这学期你已经4次把‘肃’字写错了。”  相似文献   

11.
一次,我们的英语老师朱小姐问我们一个问题:“你能拼写出单词‘妈妈’吗?”我们肯定地回答:“当然能。m-o-t-h-e-r。”朱小姐说:“好, 但你们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整个班级都在思考,然后大家举起了手。露茜说:“M,‘很多’的第一个字母,妈妈给我们很多东西。”汤姆说:“O, ‘老’的第一个字母,当我长大了,我的妈妈却老了。”约翰低声说:“T,‘眼泪’的第一个字母,当我生病时,泪珠在妈妈眼中。”海伦说:“H,‘心’的第一个字母,妈妈有一颗慈祥的心。”我说:“E,‘眼睛’的第一个字母,爱在妈妈眼中。”朱小姐说:“R,‘正确’的第一个字母,妈妈总是教我们做正确的事。”这时候,我们大家一起跟老师说:“妈妈,我们爱你!”  相似文献   

12.
名词前缀“阿”和“老”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阿”和“老”是汉语中历史悠久而又比较典型的名词前缀。它们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我们还研究得很不够。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一、“阿”的形成和发展“阿”是一个称人名词的前缀,一般很少加在别的名词之前。关于它的形成问题,语言学界的看法并不一致。王力先生说:“词头‘阿’字最初用于疑问代词‘谁,的词头(阿谁)。而‘阿谁’可能是从‘伊谁’变来的。”“从此以后,‘阿’的用途也扩大了。它不但可以做人名和亲属称呼的词头,也可以做人称代词的词头。”(《汉语史  相似文献   

13.
有个学生问我:“老师,什么叫‘抽条’?我查过好几本词典,也查出了‘抽条’这个词,但是,词条解释中却不包含我看到的那句话中的那个义项。老师,这是怎么回事啊?”我问他是在一个怎样的语言环境中见到这个词的,看看能否结合上下文推断一下它的含义。他说:“那句话说,许多城市供热  相似文献   

14.
转折词语文老师让学生用“却”、“但是”造句,并解释道:“这两个词都是转折词,‘却’是小转,像转一个小弯,‘但是’是大转,像转个大弯。”  相似文献   

15.
一次,我讲《将相和》这篇课文,我问道:“‘相’和‘将’分别指谁?”学生顺利作答:“‘蔺相如’和‘廉颇”’。我刚想顺势板书,可脑瓜像卡了壳似的,“蔺相如”的“蔺”字,想不起来怎么写了。心想:“瞎写吧,不仅会误人子弟,还会招来学生的嘲笑。翻书吧,又怕耽误时间,怎么办呢?”突然,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同学们,仔细观察板书,看老师写的‘蔺’字正确吗?”我刚一写完,教室里就沸腾了。“老师,写错了!”“那谁来教教老师?”“上边是个‘艹’,下边是‘门’。‘门’里面是个‘住’多一横。”同学们争着发言,一笔一画教得甚是认真,好像生怕教不会我这个老师似的。我认真地写着,很快,一个大大的、工工整整的“蔺”字就诞生了。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连声说:“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可以当我的老师啦!”同学们的脸上洋溢出胜利的微笑。我看大家意犹未尽。又使出一招:“‘廉颇’这两个字更不好写。哪位同学愿意上台教教大家呀?”话音未落,同学们就急匆匆地打开课本找“廉颇”去了。很快,一只只小手就接二连三地举起来了……  相似文献   

16.
宾老师作文讲评中的一个细节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感觉她指导得特别到位,特别好。她上的作文课是《给文具设计名片》。当堂讲评时,一个学生读他写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铅笔的头上有一个红色的东西,可以用来改正错字。”老师马上说“:这句话好吗?怎样写更好呢?”一个学生说“:在‘东西’后面加上‘那是橡皮’。”另一个学生说“:铅笔头上有一个红色的帽子。”老师说“:很好!把‘东西’改成帽子就更清楚、更形象了。”这时又有学生举手,老师让他回答。他说“:还可以‘把一个’改‘成一顶’。”又一个孩子也迫不及待地举手:“老师,可…  相似文献   

17.
《语文知识》1993年8期《“东西”一词渊源趣摭》一文认为,“东西”一词用来指事物源于盛温如回答朱熹的问话,即为什么只能买“东西”,不能买“南北”。盛温如(误为“和”)答道:“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属‘木’和‘金’的物品,我这篮子里装得;南方属‘火’,北方属‘水’,‘水’和‘火’之类的物品,我这篮子岂是装得,  相似文献   

18.
“以偏赅全”这个词在实际生活中其实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尤其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偏赅全”作为一种常见的文法错误而存在。比如语病题、文本阅读选择题中我们会经常碰到这种错误类型。老师往往会有意无意的将其板书在黑板上,也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将“赅”写成“概”。我前些日子就遇到了这种尴尬。我正唾沫横飞,自我陶醉地讲解怎样的错误是“以偏概全”,突有一学生手捧《现代汉语词典》告诉我:“老师,‘概’错了,应是‘赅’。”我以为这个学生是在搞恶作剧(因为他一向比较调皮),将信将疑地走到他身边,一看词典,傻了。  相似文献   

19.
“这些日子,我的心情很郁闷。上课的几个班级,课堂纪律太差了,根本没办法组织教学,说话的、看书的、做语数外作业的,五花八门,怎么说都不听.根本不把我这个美术老师的话当一回事。唉,现在只要一站到教室门外,心就发虚,腿就发软。上这样的课真是折磨人啊!谁让咱是‘副科’老师呢?最让人难堪的是昨天中午送路队,一个熟悉的学生家长竟然当着我的面向他的朋友介绍。说我是这个学校的‘副科老师’.当时就觉得那人的眼神里写满了‘原来如此’,听到那四个字,真让人无地自容,做个‘副科老师’身份就这么低吗?”  相似文献   

20.
五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大仓老师》这篇课文,在原课文的基础上做了两处改动,这样一改使文章增色不少。 原文:“老师静静地叫我的名字:‘市太。’”现在改成:“‘市太。’老师叫了我的名字。”比较一下,我们不难发现,改动以后句子更真实更合情理。 作者第一次举手,老师没有喊到他,心情沮丧,所以当大仓老师问“没有其他的了吗?”的时候,市太“突然”高高举起了右手,可想而知,他多么希望老师喊自己的名字呀!“老师叫了我的名字”,当希望变成现实之后,他感到出乎意料,显得心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