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汉字变变变     
《科学与文化》2011,(10):52-52,56
1、“只”字加一笔,会变成什么字? 2、“人”字加一笔,除了“大”和”个”,还可以变成什么字? 3、“日”字加一笔,能变成哪些字?  相似文献   

2.
十八是个木     
十八岁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把十八组成一个字,就成了木材的“木”字.当这个十八构成一个木字的时候.你就已经具有了可用之才的潜质。十八岁不是一个终点.它只不过是一个新的起跑线.  相似文献   

3.
刘书龙 《知识窗》2008,(10):7-7
“鼻”字的本字为“自”字。东汉许慎《说文》一书中说:“自,鼻也,象鼻形。”也就是说,“自”是一个象形字,其本义就是指鼻子。由于人们在说到自己的时候经常会指着自己的鼻子,故“自”的字义后来逐渐演变为作第一人称代词“我”、“自己”解,并进一步引申出介词“从”、“由”和副词“本来”、“当然”的意思,然后又引申出动词“始”的意思。如“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韩非子·心度》)句中的“自”字就是“开始”的意思。  相似文献   

4.
在英语中“Of”并不是唯一能表达汉语“的”字的介词。其他一些英语介词也可以用来巧妙地表达汉语“的”字,现归纳介绍如下,供学习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知识窗》2009,(5)
“楷模”二字都带“木”字,原来“楷”和“模”是两种树木的名称。  相似文献   

6.
王芳 《知识窗》2013,(7):31-31
相传古代有一个书生进京赶考,逢大雨便在一农家借宿.那晚他蹲厕所时发现鞋尖上有一粒米饭,因思一粥一饭之不易.因对物力维艰的尊重.便捡起来放进了嘴里。后来,他的考卷上.一个“主”字漏写了上面一点.写成了“王”字,这在当时不仅不能考上.  相似文献   

7.
在旧书铺里买回来维尼的《诗人日记》,信手翻开,就看见有趣的一条。他说,在法语里,“喜乐”一词是“好”和“钟点”两字拼成,可见好事只是个把钟头的玩意儿!联想到我们中国话的说法,也同样的意味深长,譬如“快活”或一陕乐”的“快”字,就把人生一切乐事的飘忽难留极清楚地指示出来。  相似文献   

8.
人生三认     
海岸 《知识窗》2008,(5):5-5
常在电视剧或一些老板办公室看见挂着一个“忍”字,我的一个朋友挂的“忍”字却比人家多个“言”字旁,“忍”就咸了繁体的“认”——“認”。朋友说那是他父亲所题所赠。  相似文献   

9.
李响 《科教文汇》2014,(10):45-45,47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阐述了人们习得语言的过程,是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理论。“使”字兼语句是留学生在汉语语法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使”字兼语句是兼语句的一种,但与一般兼语句又有所不同,它是汉语中特殊的动词谓语句中非常重要的一块。本文主要尝试将克拉申的“输入假说”运用到留学生“使”字兼语句的习得过程中,帮助留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使”字兼语句以及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哪些适当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曾教一个洋朋友写汉字,他老人家像画画一样左描右描,最后说:你们的每个字都是一幅符咒图——他没说像鬼画符,其实就是那个意思。中国人迷信“字”,觉得“字”像咒一样有奇妙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邹蓬 《知识窗》2014,(2):32-32
什么是语文味?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那么,语文的本体又是什么呢?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文章写的是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其实,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语言的形式。语文课姓“语”,所以教师应该考虑语文的本体,努力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笔者认为,语文有三味:一是“读”味,二是“语”味,三是“文”味。  相似文献   

12.
“N1+所+V+的+N2”是“所”字结构的一种句模。“所”和“所”字结构字在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使用方法复杂,给汉日翻译带来极大不便,以至于使翻译仅仅停留在个人经验的层面,难以变成一种科学。为加速汉日翻译领域的研究,为“所”字结构的日译实践提供参考,笔者选取了“N1+所+v+的+N2’的日译”作为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3.
李炳嫒 《科教文汇》2007,(10X):198-198
“被”字含蒙受义,表示一种遭受现象,这种语义上的独特之处,使汉语“被”字句在被动意义之外,多了一层不幸、不如意不愉快或者有损害等语义。本文拟就《四世同堂》“被”字句的补语和否定式进行数量统计和句法结构特点分析,探究现代汉语“被”字的这一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4.
《大清稗史》中记载这样一则轶事:体仁阁大学士刘墉因在朝堂之上直言进谏,惹得“龙颜”大怒。乾隆皇帝当堂做了两个“纸阉”—名曰“生死阄”:两个纸阄上分别写着“生”和“死”两个字,刘墉抽到“生阄”便可以活命,抽到“死阄”便会被处斩。其实这两张“纸阉”写的都是“死”字,这是乾隆皇帝有意难为刘墉。如果换了别人,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与文化》2009,(4):18-18
我们在观看有关清代历史的影视作品时,经常会看到一些战士的胸前或背后,写着一个很大的“兵”字或“勇”字。他们虽然都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战士,但其性质却不同。  相似文献   

16.
我们中国人是那样地喜欢“福”字,尤其是在春节的时候,“福”字洋洋洒洒铺天盖地。看塞北蔚县的剪纸,冀中蓁城的灯笼,延安窑洞的窗花,形态各异的“福”字表达了人们祈福盼福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7.
郭灿金 《百科知识》2007,(10S):44-44
“倒楣”当然不是好事,但更令人尴尬的是,很多人误把“倒楣”作“倒霉”。 “倒楣”一词出现的历史并不太长,据考证,该词大约出现在明朝后期。明朝因袭自隋唐以来的科举取士制度,科举成为当时读书人出人头地的唯一门路。因此,科场之内的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  相似文献   

18.
周蓉  熊玲君 《知识窗》2024,(1):75-77
书法和健康之间的关系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健康理念有精、气、神之说,精、气、神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书法作品也可以通过笔墨的运用来展现精、气、神,笔下生力,墨里增神,有利于强身健体。“永”字八法是练习楷书的入门,文章总结出一套“永”字书写速成的教学方法——“永”字黄金分割解构法,将中医健康理念巧妙融入书法课教学。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传说中的龙。龙也是封建时代中国帝王的象征。由于汉字的简化,原本的“能”也变为了现在的“龙”。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曾经还有两条龙一起组成的“拣”字存在。  相似文献   

20.
李玉娇 《内江科技》2010,31(10):51-51,100
本文从近年来“被”字词汇在媒体中频繁运用的角度出发,简要论述了“被”字词汇的社会批判功能以及“被时代”与公民意识的崛起、媒体的社会责任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