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1875年9月,日本明治政府授意本国驻华公使向清廷总理衙门提出修约请求,意图调整两国于1871年所订约章内容,践行其蓄谋已久的大陆政策。受成例、能力、个人经历影响,时任津海关道黎兆棠被任命为这次修约的中方代表之一。在具体交涉中,黎兆棠逐条辨明日方提案,并依循对等原则分别准驳,竭力维护本国权益。其向总理衙门呈送的议改内容,基本融入双方最终议案。梳理光绪初元中日修约之缘起、经过与结果,不仅可以了解晚清外交权力结构的二元化特征及清廷设官分职多轨铺政的架构,揭示日本谋划修约的政治动机和中日双方争论的焦点;更能窥探黎兆棠在当中扮演的角色和所起作用,藉此呈现津海关道既有职权在晚清社会剧变下的弹性。  相似文献   

2.
刘芳 《历史档案》2021,(1):91-103
1900年,清廷在围攻外国驻华使馆的同时,同公使们维持了长达一个月的交涉往来,这是由外围战局决定的,也体现了清廷内部主战派与主和派的势力消长.主和派渴望由公使转圜和局,荣禄及总理衙门同外国公使商议休战、护送出京、电报平安等问题,却无奈主战派不放弃围攻,形成了奇特的既进攻又和谈的局面.综合"战"与"和"在具体情境下的错综...  相似文献   

3.
王莲英 《历史档案》2013,(1):139-142
张荫桓(1837—1900年),字皓峦,号樵野,广东南海县人。其初协助李鸿章办理外交,后入总理衙门。在李鸿章的保举下于光绪十二年至十五年(1886—1889年)担任驻美、日、秘三国公使。期间,其积极办理对美交涉,维护中国利权,保护侨民,广泛开展社交活动,考察西方文明。回国后,继续任职总理衙门,并由非科甲出身升任户部左侍郎。在甲午之后的对外交涉中,到处能  相似文献   

4.
按照近代国际公法和惯例,建交国得相互遣使驻京,并觐见君主呈递国书。但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拒绝各国公使驻京的要求。1861年,按照《北京条约》的规定,英法等国公使终于入驻北京,并请求觐见皇帝,但因咸丰皇帝未及回銮即病逝于热河而未能实现。同治皇帝年幼即位,由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鉴于觐见礼仪有诸多不便,遂得暂缓。1872年同治皇帝亲政,各国公使即提出觐见要求。经总理衙门与之反复交涉,并征询京内外大臣  相似文献   

5.
沈原 《历史档案》2007,(4):73-78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开了大清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西方列强与驻华公使纷至沓来,强行掠夺与议约瓜分各不相让;贡使与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思潮,更是上至朝廷、下至仁人志士深受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文杰 《历史档案》2011,(2):92-101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下简称总理衙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为应对西方各国公使驻京的形势而设置的新机构.该机构成立后,即成为洋务总汇之区,在主导对外交涉的同时,也规划和主持诸如洋税、海防、铁路建设、矿务开发等各类新式事业,在晚清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吕海寰是晚清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曾长期任职于总理衙门和兵部,对于时局的变化有着清醒的认识。在出任德国及荷兰公使时,提出了联合结盟的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8.
醇亲王载沣使德史实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0年6月20日,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乘轿前往清总理衙门途中,在东单牌楼被端亲王载漪的虎神营士兵恩海开枪击毙。此事成为八国联军入侵的重要借口。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克林德事件遂成为议和谈判中的重要内容之一。12月27日清政府被迫  相似文献   

9.
王澈  霍华 《历史档案》2006,(3):F0002-F0002
总理衙门,全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亦称“总署”、“译署”,是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和外交事务而设立的中央外交机构。鸦片战争前,清政府没有设立专门的中央外交机构,所有外交和对外通商事宜,由礼部和理藩院兼办。鸦片战争的炮火打开了清朝的国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更使清政府进一步失去了自主处理外交和通商事务的权力。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在恭亲王奕新等人的敦促下,咸丰皇帝于咸丰十年十二月初十日(1861年1月20日)谕令,批准成立总理衙门。其官员分为大臣、章京两级,衙署设立在京城东堂子胡同。下设英国、法国、俄国、美国、海防五股及司务厅、清档房,同文馆、海关总税务司署、南洋及北洋通商大臣等也归其管辖,总揽了外交及与外国有关的财政、军事、教育、交通、矿务等诸多大权。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后,清廷实行官制改革,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各部之首。  相似文献   

10.
毕云 《兰台世界》2015,(4):124-125
自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派遣驻外公使而开启了中国近代外交之门。走出国门的晚清驻外公使对西方国家的普及化教育认识颇深,并认为此举乃为兴国之本;于是他们提出了培养适应时务需求的实学人才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1.
杨丹丹 《兰台世界》2012,(21):16-17
中国正式的英语教育始于19世纪60年代,1862年6月,隶属于总理衙门的京师同文馆正式成立,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所为清政府培养翻译人才的外语学校,其办学之初,就拥有了一批优秀的英文教习。  相似文献   

12.
1932年中日上海停战会议纪要手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与史学》2000,(5):3-13
1932年 1月 2 8日 ,日军在上海挑起了侵略战争 ,史称“一二八淞沪战役”。日军的侵略行动在中国军民的有力反击下遭受严重挫折 ,不得不转而求诸外交解决。 1932年 3月 2 4日 ,中日双方在上海英国总领事馆开始举行正式谈判 ,出席者中国代表郭泰祺、戴戟 ,日本代表重光葵、植田谦吉 ,英国驻华公使蓝普森、美国驻华公使詹森、法国驻华公使韦礼德、意大利驻华代办齐亚诺则以协助谈判的友邦代表资格列席会议。会议就停战区域、中日双方驻兵及毗连地区之划分等问题进行了紧张激烈的谈判。虽然谈判结果是以中方的妥协退让而告结束 ,但在谈判过程中 …  相似文献   

13.
张荫桓(1837-1900),字皓峦,广东南海县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外交家.他在1886年至1889年三年多时间里,担任驻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公使.在任公使期间,张荫桓非常关注华侨的民生问题,尤其是华侨子女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广州湾租界条约》既是法国在广州湾租借地行使管治权的依据,也是中法围绕广州湾开展外交活动的"法律"。《关于广州湾的协定草案》是《广州湾租界条约》的前身,法国驻华公使毕盛将之送交给总理衙门的时间应为1899年5月27日,而非1898年5月27日。《广州湾租界条约》没完成缔约程序的主要原因是庚子后法国欲借批准条约之机向清政府索取更多特权,遭到拒绝后便将之搁置。然而,由于其本身的特殊规定,在法理层面难以证明该条约无效。此外,中法政府关于广州湾纠纷的谈判甚至抗战胜利前后交收广州湾的谈判均以该条约为依据,这就在事实上默认了它的有效性。条款制定和换约交涉的过程,反映了近代西方列强为攫取在华特权强权至上、无视规则的一面以及近代中国外交的无奈。  相似文献   

15.
一个世纪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是一瞬间 ,然对上海这座近代才崛起的城市来说 ,却很不寻常 ,因为在这一百年中 ,上海经历了屈辱和抗争 ,守旧和创新 ,吸收和扬弃 ,困惑和奋发 ,徘徊和飞跃这些充满着悲壮、激荡、沉闷和兴奋的历程。这一百年历程 ,使上海从昔日外国冒险家的乐园变成耸立在东海之滨的一个国际大都市。在回顾 2 0世纪这个百年的历史之际 ,看一看百年前的上海发生着哪些大事是很有意思的 ,于是翻开《近代上海大事记》,几条记载跃入眼前 :1899年 ,3月 2 4日 ,英、美、德三国公使以内容相同的照会致总署 ,要求清政府训令两江总督应…  相似文献   

16.
检读由日人曾根俊虎作于1876年的游记《北中国纪行》,为之吸引的不仅是所记内容之全面详实,而且使读者对130多年前的大清国状况有身临其境之感觉,同时也对作者的游记意图有了清晰了解。 该游记分前后两编,计19.6万字,内含各地插图150幅。据“后编”所记,  相似文献   

17.
章太炎趣事     
大路 《兰台内外》2007,(1):51-51
章太炎,人谓有王安石之风。其童年聪慧过人,成年后婚姻充满乐趣,处事笑话颇多……留下不少鲜为人知的趣事。章太炎生于书香之族。16岁那年,受父命参加考“童子试”,当时试卷的试题为:论灿烂之大清国。考场上鸦雀无声,许多考生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引经据典,寻章摘句,大做起、承、转、合的八股文章。而章太炎想起鸦片战争后,外国军舰闯入中国沿海城镇烧、杀、奸、掠;又想到许多清朝官僚对洋人卑躬屈膝,对人民作威作福……这怎能证明清国“灿烂”呢?  相似文献   

18.
晚清遣使早期,"洋务"与"外交"尚未剥离,驻外公使大多选自擅办洋务的开明士绅,而擅办洋务者又以来自洋务幕府、海关道台、总理衙门居多。这些投身外交事业的洋务精英可谓以洋务立世,以洋务入仕,亦以洋务出使,借此实现由外行到内行的转化。  相似文献   

19.
覃辉 《新闻天地》2002,(10):33-34
19世纪以来的西方入侵,不仅仅是要在政治上征服中国,变中国为西方的殖民地,而且还要在文化上征服中国,改变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使之纳入西方的思维轨道,以有利于西方的经济拓展,最终实现资本的最大化。而中国地大物博,新闻传播于是成了最有效最简便的改变手段,外国传教士则处于中西交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法等国为达到通过修约扩大在华利益的目的,以亚罗号事件和西林教案为借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继占领广州后,英、法、俄、美四国公使又合谋继续北上,咸丰八年(1858)五月分别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 《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撤离天津,沿海路陆续南下.咸丰帝对条约内容不满,令大学士桂良等与英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