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江海清 《语文知识》2004,(10):34-34
高中《语文》第三册为韩愈《祭十二郎文》中的“不省所怙”作了这样的注释:“不知道父亲(的模样)。省,知道。所怙,指所依靠的父亲(其实也包括母亲)。怙,依靠。语出《诗经·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据此推理,“不省所怙”运用了藏词的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2.
蒋龙侠 《课外阅读》2010,(12):212-212
一、说教材 《祭十二郎文》是第五单元中的文章,第五单元主要是卉代散文,和前面的《陈情表》一样,《祭十二郎文》也嗣绕着一个“情”字。在文体上《祭十二郎文》属于祭文,  相似文献   

3.
《祭十二郎文》是古文“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呕血之作。明代茅坤评价该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苏轼更是推崇至极:“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祭妹文》是袁枚表现兄妹之间深挚情感的一篇祭文,也是我国文学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近代评论家将此文与韩愈《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称为鼎足之三。这两篇文章在选材、表现手法、语言、感情等方面都有着相通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袁枚的《祭妹文》是历代祭文中的名篇,向来被评论家誉为“悼念文章之绝唱。”苏东坡将《祭十二郎文》与诸葛武侯《出师表》、李密《陈情表》媲美,并称为“至忠”、“至孝”、“至友”之至文。袁枚的《祭妹文》也被公认为他的散文的代表作,已选入我国现行六年制《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本文拟就这两篇祭文作一些审美探索。  相似文献   

5.
“而”作为文言虚词,与“以”一样,用法多而使用频率高。这在韩愈《祭十二郎文》中体现得非常充分。利用此文,仔细辨析,将有助于掌握它的用法。现将《祭十二郎文》中出现的39个“而”的9种用法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6.
苏轼有云:“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何出此言?因为这三篇文章皆为真情至性之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情文并茂,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传诵不衰。下面拟将《陈情表》与《祭十二郎文》作一番比较,以使读者从中窥见一些写作抒情文字的写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7.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可以说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催人泪下的篇什之一,苏轼说过这样的话:“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苏轼的说法不一定很准确,因为世界上的痛苦在很多情况下并不一定非要用眼泪来证明。但苏轼确实指出了该文所蕴藏的巨大情感风暴。本文打算从十二郎之死给韩愈心头带来的震动这个角度去体悟这篇祭文的悲痛感情。  相似文献   

8.
《木兰诗》:“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对其中的“火”“火伴”,一般选本均不注。人教版初中《语文》2002年秋季本第一册第27课注:“【火伴】同伍的士兵。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火,这里是‘伙’的意思。”人教版七年级《语文》2007年春季本下册的注释。同它差不多.只是删去了后面对“火”的具体注释。对“行”.课本及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未注,  相似文献   

9.
邢俊芝 《学语文》2003,(4):45-45
高中语文第二册课本对《谏太宗十思疏》中“求木之长者”的“长”注释为“长,生长”。《教师教学用书》[补充注释]“求木之长者。长:另有一种解释,认为‘长’应读,即‘高大’之意,可能考虑到与‘源之远’的‘远’相对。但从文意推敲,仍理解为‘生长’之意为好。‘固其根本’,与树是否能存活生长有关;而有些树,即使‘固其根本’,也是长不高大的。”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设想 1.高中语文第四册共两个古代散文单元(第五、第六单元),学习这两个单元的目的是“使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水平有所提高”。《祭十二郎文》是其中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所以首先应从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角度出发,安排学生自学课文,熟读文章,积累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  相似文献   

11.
课文《祭十二郎文》中,一共使用了34个“其”字。引导学生揣摩、比较这些“其”在课文中的用法,对于帮助他们全面理解、掌握文言虚词“其”的用法大有好处。该文中“其”的用法可以分为七种类型,下面分类予以解说。  相似文献   

12.
韩愈《祭十二郎文》之所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主要是因为遗憾情感的尽情倾诉。这种情感反映了韩愈本人的失意、愤落,也表现其维护“道统”的思想矛盾。本人将《祭十二郎文》与当代女作家宗璞的《哭小弟》比较,分析祭悼性散文遗憾情感的表现力和古今差异。  相似文献   

13.
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清代袁枚的《祭妹文》叙写亲人之间的笃深情意,但它们一改过去祭文的矫揉造作,让人感到字字出肺腑,句句断肝肠,因而成为祭文中不可多得的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14.
韩愈《祭十二郎文》之所以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主要是因为遗憾情感的尽情倾诉。这种情感反映了韩愈本人的失意、愤懑,也表现其维护道统的思想矛盾。本文将《祭十二郎文》与当代女作家宗璞的《哭小弟》比较,分析祭悼性散文遗憾情感的表现力和古今差异。  相似文献   

15.
匡吉 《语文知识》2004,(10):29-31
韩愈的《祭十二郎》(见新编高中《语》第三册),内容上摒弃了颂扬之词,形式上也破骈为散。尽脱前人窠臼;加之“语语从至情中发出”(清人章懋勋语),被后人誉为千古“祭绝调”。苏东坡曾说:“读《祭十二郎》而不下泪,其人必不友。”这篇祭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写作特色。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课文《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中有“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句,文下注释将“说’懈释为通“悦”,也即“说”与“悦”的关系为通假。同一册课文《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中有“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文下却注释为“‘说’同‘悦’,喜欢、高兴。”显然他们二者应为异体字。赃传》记述的为公元前722年一公元...  相似文献   

17.
华皖平 《学语文》2013,(6):65-65
2012年秋学期,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出现了一些变动。其中第四单元的《化石吟》中增加了对“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一句中“乌有”的解释,并将“乌”字解释为“同‘无”’。同时,本单元中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山市》一文中,将“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中的“乌”字注释删去,换成了“既而”的注释。而此前的注释也是将“一切乌有”中的“乌”解释为“同‘无”’。  相似文献   

18.
教师:亲情是人世间最为珍贵的情感,它能够跨越时间、空间的阻隔,甚至可以进行生者与死者的对话。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下面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章,解读这千古哀情。  相似文献   

19.
史新华 《语文知识》2005,(11):21-21
高中《语文》第三册(2004年6月第1版)中有较多使用“至于”的例子,但是在解说时有矛盾或不统一的地方,似应统一起来。对于《六国论》一文中“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至于”,教材作了这样的解释:“表示由于上文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致’‘以至于’。”而对《伶  相似文献   

20.
袁枚的《祭妹文》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同为我国文学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与一般祭文不同,两文都写亲人离世带来的巨大悲痛,却别具风采,各领风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