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菊菊 《文教资料》2012,(32):129-131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所指的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更是人们认识和表达抽象概念的强有力工具。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对汉语中"爱"的隐喻现象进行分类分析,并通过人们对"爱"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来具体论述隐喻在认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珊珊 《文教资料》2012,(19):39-40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人类认知与理解世界的方式和工具。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其本质就是根据一种事物或经验来说明或解释另一种事物或经验。本文对汉语中关于"心"的隐喻按照实体隐喻、空间隐喻,与人体其他器官的组合隐喻及与社会文化生活相关的隐喻等进行分类,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各类隐喻成因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汉语中关于心得隐喻的认知内涵。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人类认知的一种方式,而思想隐喻在隐喻中抽象性更强,只有通过有效的映射才能更好地认识思想隐喻,这也正是认知隐喻学所要研究的内容。文章通过大量的例证对汉语思想隐喻的认知框架进行概括,并在认知框架内对思想隐喻的类型进行细致的划分,进而总结出思想隐喻的特点以及其间所体现的认知隐喻映射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知的基础和出发点之一。"口"是人体的主要器官之一,它在构造概念和理解事物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隐喻认知的理论以及人体隐喻化的三种类型,即:人体域到非人体域的结构映射,非人体域反过来到人体域的映射,以及人体域内部两个器官之间的映射为基础,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汉语"口"的隐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隐喻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模式,是语言形成的重要机制,当然也是词汇形成的重要机制。本文从莱考夫与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提出的三种隐喻类型(方向性、本体性和结构性)入手,具体分析"马"词语的隐喻系统,以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汉语中带喻义的"马"词语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6.
以大量翔实的与颜色词"黑"有关的隐喻表达为语料,从跨文化角度对英汉语中黑颜色的隐喻认知进行对比分析,并对黑颜色隐喻认知是如何根植于英汉文化中进行探究,以期能帮助英汉语习得者在跨文化交际时减少语用失误,进而有助于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而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抽象概念都必须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本文通过对汉语的"上、下"空间关系为代表和英语的"UP/DOWN"作相应的对比,来探讨英汉两种语言在"时间、状态、社会等级、数量"这四个概念域内的空间隐喻化认知,寻找它们之间的异同及其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英汉语中有"eye"的词组很多,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其原型意义通过隐喻性的认知产生出了新的含义。本文从认知角度,通过分析认知投射、容器、颜色、情感、能力、方位和通感隐喻等来分析"眼"字词的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所提出的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观点为基点,简要陈述了传统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在隐喻研究上的分歧,介绍了认知语言学家关于隐喻研究的基本观点以及关于概念隐喻的三大分类。在此基础上,文章从空间隐喻概念入手,从数量域隐喻、时间域隐喻、社会地位域隐喻以及状态域隐喻4个方面,对英汉语料进行对比分析,对英汉语中“上、下”空间概念在非空间范畴隐喻拓展中的对称性进行了考证,进而从语言特点、认知模式等方面探讨影响英汉语空间隐喻相似性和不对称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有的学者已经注意到了转喻—隐喻连续体关系,但是用它来分析具体例子的却很少。对汉语中"山"相关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文章首先介绍了转喻隐—喻连续体的基本特征,转喻的类型以及隐喻的定义,然后分析了汉语中"山"的隐喻、转喻、隐转喻互动现象,加强了人们对"山"的认知机制的理解,也为转喻—隐喻连续体关系从具体层面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1.
李圯 《现代语文》2014,(3):104-105
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与语言现象,是人类语言发展的基础,是人类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本文从隐喻的认知功能出发,探讨汉语词义的隐喻性,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培养汉语习得者隐喻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传统修辞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辞格,是雄辩术的一个分支,一种与明喻、借喻平列的比喻类型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个认知的工具,语言中的隐喻是人类运用这一工具进行认知客观世界的结果。隐喻通过扩展我们的语言来影响我们的思维认知,借助隐喻人们创造新概念,创制新词语命名新事物。隐喻造词是汉语造词的要法之一,其编码过程生成机理,蕴含了汉民族丰富的人文信息。  相似文献   

13.
语音隐喻这一术语是国外学者Fonagy于1999年提出的,但他对这一现象的论述主要限于语音(或发音方式)和所表意义之间象似关系。本文所说的语音隐喻基于李弘教授的观点,依靠Lakoff等认知语言学家的隐喻理论,从语音层面探讨汉语歇后语中"跨域喻指"的隐喻现象,以找到对谐音歇后语新的理解机制。  相似文献   

14.
传统修辞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辞格,是雄辩术的一个分支,一种与明喻、借喻平列的比喻类型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个认知的工具,语言中的隐喻是人类运用这一工具进行认知客观世界的结果.隐喻通过扩展我们的语言来影响我们的思维认知,借助隐喻人们创造新概念,创制新词语命名新事物.隐喻造词是汉语造词的要法之一,其编码过程生成机理,蕴含了汉民族丰富的人文信息.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4,(A2):19-21
隐喻是心理认知模式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人类认知和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隐喻是从某一认知域到另一认知域的投射。人们的"味觉"概念通过隐喻方式投射到认知活动中,即从味觉范畴的认知域投射到其他范畴的认知域。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语料,以汉语中的"甜"与"苦"这两个味觉概念为对象,通过对比分析,探讨"甜"和"苦"味觉隐喻化的共同点和差异,探讨味觉词的内在隐喻机制,从而为汉语词汇的语义理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隐喻的认知研究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焦点。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是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主要哲学基础。本文以语言世界观为指导,对英汉语隐喻认知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英汉语隐喻认知的共性和差异性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7.
尹正  邓欢 《考试周刊》2008,(5):141-143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而且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空间隐喻是最基本的隐喻类型.本文运用隐喻理论,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人体隐喻的研究,探讨汉语"脸"的空间隐喻,并提出,汉语既可以将"脸"隐喻为三维空间、二维空间,又可隐喻为一维空间.  相似文献   

18.
"喜悦"情感这一抽象的概念常常是用隐喻来表达的。为了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喜悦"情感隐喻的实质,本文从认知模式和表达方式入手,对、汉两种语言中的"喜悦"情感隐喻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些"喜悦"情感隐喻存在着一定的共性,这源于人类相同的生理特征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9.
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为人类语言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在对隐喻和转喻的概念理解的基础上,运用隐喻和转喻认知思维模式对汉语"手"和英语"hand"做语料对比分析,分析了"手"的词义在汉语和英语中的义项拓展,分析了其多个义项产生的内在机制和可能性,从而也有力地证明了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20.
隐喻的认知研究成为最近三十年的热门话题。从汉语春节过年的食物、数字、装饰以及生肖等其他文化特征项目看隐喻,文章赞同认知观对于隐喻的认定:即隐喻是两个认识域的投射,概念隐喻存在并具有文化共核,以及隐喻普遍存在并对认知和思维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