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创建多模态意义传输模式提高现代英语课堂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迅速发展,多模态的世界和多模态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挑战.传统语言教学中单一的符号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今天的教育需要.学习在现代英语课堂中融入更多的符号资源,实现意义的多模态构建和传递是今后的一大趋势.实践证明,这种采用多模态符号资源的课堂形式不仅能够受到学生的青睐,而且对于学生多模态读...  相似文献   

2.
电影海报是一种重要的多模态语篇形式,也是研究语言符号及非语言符号如何共同作用构建图像意义最鲜活的语料。它不仅传递着电影的主题和内涵,也承担着吸引观众、增加票房收入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在视觉语法视角下对《横冲直撞好莱坞》电影海报从再现、互动和构图意义三方面进行多模态意义解读,从而探索各种符号模态如何共同作用构建多模态意义,揭示海报隐藏的主旨及意义,帮助人们提高多模态话语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3.
话语的实际发生具有多模态性,在具体社会情境中,意义建构总是由多种符号资源共同实现的。在教师课堂交际中,话语意义的建构常以非语言因素体现,如伴语言、身体特征、教学设备和周围环境等因素。依据图形一背景理论,文章从认知角度对英语课堂教师多模态话语的信息突显、交际组篇和语用认知等功能进行剖析,认为教师课堂多模态话语的运用使交际信息更有效地被传递或提取,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分析2010年《中国日报》上的一个多模态媒体语篇,对多模态语篇中的各种意义资源进行整合,说明传统语法认为是副语言的图像、颜色、声音和动作等符号在现代交流中不再处于辅助位置,而是正在和语言符号一起形成更为宽泛的符号资源共同参与构建意义.对多模态话语的研究有助于全面准确地解读语篇的整体意义.  相似文献   

5.
多模态语篇分析中,语言符号的三大元功能和图像符号的视觉语法被广泛应用,听觉语法研究涉及较少。在多模态视域下,文章分别从交际、认知、语言元功能三个视角对音乐的交际功能进行分析,发现音乐交际和认知过程呈现多模态化特征,同时也体现了三大元功能。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国际上多元文化的飞速发展及各种语言变体的出现,单纯的语言符号已无法对话语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解读;交际的完成趋向于靠多种感官传达信息,传统语法认为是副语言的声音、图像、颜色及动作等符号在现代交流中不再处于辅助位置,而是正和语言符号一起形成更为宽泛的符号资源,参与并构建新的模态话语。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多模态话语进行简单的评述,界定学术界对多元读写能力的论述,通过对哈市某高校的调查来阐述大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述评多模态互动与学生多元读写能力提高之间的关系,实证表明,只有充分利用多模态平台并与其互动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超文本时代,以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前提的多模态语篇分析应运而生。作为教育语篇,教材在教育和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教材的多模态语篇分析意义重大。多模态语篇分析基于社会功能语言学的符号分析理论,探讨两种及两种以上符号系统的意义构建,这些符号系统可以是语言、声音、颜色、图表、动画等。  相似文献   

8.
聚焦历史文化街区,以跨文化诠释学的维度,从视域融合和哲学审美视角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多模态语言景观进行阐释和研究。发现语言景观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外显性代表现象,直观又具体地展现了历史文化街区语言使用情况、语言文化的发展变化及历史、语言、文化和经济协同发展的关系。作为诠释的文本存在,语言景观本身就是多种符号模态形式的构成体。诠释学视域下的当代语言景观是一种从书面、静态和固化的意义表达拓展到活态化、历史再现化和情境化的协同和交互的多模态符号意义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9.
模因理论为外语教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理据。多模态话语模因环境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包括:多模态协同的教学设计、课堂话语整体意义的构建、师生互动策略。教师需要发展和提高自我,才能最大程度优化多模态话语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多模态话语分析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系统进行交际的现象。多模态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是全球文化多元化和交际多模态化发展的需要,是深化初中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是树立初中生多元识读意识、培养初中生多元识读能力的需要。本文将结合实例从不同层面谈谈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一、加强听说课的教学互动加强听说课的教学互动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能够有效提  相似文献   

11.
交际过程中的非语言信息不仅可以增强语言交际的力度,促进交际全过程的完整性而且还能弥补语言交际的不足,达到语言交际难以取得的效果。英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教师在使用课堂语言的同时,有必要充分重视语言交际手段之外的非语言交际手段的使用,把它渗入到平时的语言教学中,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12.
高职英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强学生人际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并通过协同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满足该课程的要求。本文旨在将行动导向和协同学习理念引入到英语合班教学中,以解决公共英语教学中课堂互动的困境,促进师生的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3.
外语情感教育中的沟通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外语学习既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情感过程。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和互相制约,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本讨论了情感对外语学习的重要作用以及外语情感教育中有效的沟通策略。  相似文献   

14.
从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入手,探讨社会文化因素在语言教学(含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揭示了在语言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根据我国国情,文化融入是大多数外语教师首选的方法,而文化教学采取语境化教学策略是一条可行的路子,并得到相关语言学理论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In the digital era,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omputer technology,the possibility and interest of utilizing Internet in L2 language classrooms has gradually increased.In particular,as a useful tool for enhancing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the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CMC)through the Internet has become extremely popular over the last five years.Based on the previous literatures,this essay aims not only to discuss a string of actual merits of CMC in terms of L2 teaching and learning but also some demerits belong to it.Furthermore,in order to achieve the most appropriate way to implement CMC into the L2 classroom,some possible solutions for dealing with those disadvantages will also be suggested.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力图建立多元化、立体化的英语学习环境,探索一种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渠道发展机会和空间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既能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其语言应用能力也能得到切实的培养。该模式框架由课堂教学、课外学习、语言实践三大模块构成。  相似文献   

17.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个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话语是大学英语课堂的重要交际媒介,它对于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学生的语言习得都很重要,而且其对促进课堂师生交流、培养学生语言学习能力以及教学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本文通过一节录像课对师生的话语量、会话结构、提问类型以及反馈方式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发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利于学生的语言习得和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语用既是语言交流与表达能力的直接体现,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关注语用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与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成长奠定坚实基础.文章在对所在学校的五年级、六年级的语用课堂教学观摩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高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语用能力进行深入调查...  相似文献   

19.
在外语语言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交互关系组合体。现代外语课堂教学要求以教师为 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减少教师在学生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干预,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有针对性、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交际法教学,使师生之间最大限度融为一体,最终实现学 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教师非言语行为作为课堂教学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非言语行为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手部非言语行为、脸部非言语行为、身体非言语行为、副语言行为、空间语言行为。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在辅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控教学进程和增进师生情感方面有显著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规范自身的非言语行为,要加强实践练习,提高非言语表达技巧,同时要适量,掌握好"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