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一篇小说刻画好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揭示小说的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赏析一篇小说或引导学生理解一篇小说的主题就必须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入手。我在教学《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这两篇小说时,就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进行了探索,总结出这两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多处采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从而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下面我就以《故乡》和《我的叔叔于勒》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2.
如果把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和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对照起来读,就不难发现,两篇小说,虽然不同出一人之手,反映的主题不尽相同,但在选材布局、表现主题的方法上却有很多“殊途同归”的地方,这就给我们教学上一个启示: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时,可以把它同《变色龙》对照起来,进行比较教学.首先两篇小说在刻划人物,表现主题的方法上是相同的.《变色龙》是以狗的地位的变化引起奥楚蔑洛夫态度前后多次变化来刻划其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多变善变的性格特征的;《我的叔叔于勒》是以于勒的暴发与沦落引起菲利普夫妇态度前后变化来刻划其贪鄙势利、冷酷自私、爱慕虚荣的性格特征的.通过人物前后不同态度的变化的对比来揭示人物性格、反映主题,正是两篇小说的相同处,因此,以《变色龙》表现主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小说篇目的教学内容,一般围绕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来确定。小说《我的叔叔于勒》,除了两处明显的环境描写,落脚点就在人物、情节上。至于情节,本文围绕于勒叔叔这一线索人物展开,通过菲力普一家子对于勒态度的变化,可以简练地概括为"赶于勒、盼于勒、遇于勒、躲于勒"。因此,老师们会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作为小说的教学重点。然而,笔者认为,过于重视"小说情节是什么"而忽视"情节是如何被构思和叙述的",过于重视"概括人物形象"而忽视"人物是如何被塑造和刻画的",都是对小说教学价值的削减。小说"三要素",  相似文献   

4.
教师在讲《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往往津津乐道于大讲菲利普夫妇这两个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爱慕虚荣的人物形象,好像抓住了这两个主要人物,就剖析了作品的主题。对于于勒只字不提或是提及很少,于勒成了一个“多余的人”。于勒是否值得一提呢?一、于勒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于勒是一个“冒险失败沦落为乞丐的形象”。其性格特征具有两重性。年轻时轻浮、放荡,染上了“花花公子”的恶习,吃喝玩乐,行为不正,糟蹋钱,花光了父母留给他的遗产,并且还大大的占用了哥哥菲利普应得的那一部分。因而遭厄运,被视为“坏蛋”、…  相似文献   

5.
<正>《我的叔叔于勒》通过对菲利普夫妇因于勒的贫富而前后变化的态度的生动描写,刻画了菲利普夫妇虚伪、自私、贪婪、冷酷的人物形象,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1))。这是运用传统的小说解读方式——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解读法解读出来的小说主题,这种解读方法自然是可以的。但是,这种解读方法导致的问题也很明显,一是解读出来的人物形象比较单  相似文献   

6.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我的叔叔于勒》具有广阔的社会背景,巧妙的构思,鲜明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环境描写。这几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使得小说主题思想显得异常深厚。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以下几种说法。  相似文献   

7.
【案例背景】《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的教学篇目,编排在第三单元的第11课。这一单元收录的四篇文章都是小说。小说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揭示人性的假恶丑,彰显人性的真善美。小说对人物内心活动揭示之深刻,对人物性格刻画之细腻,  相似文献   

8.
使用形象的图表揭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应该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在这里介绍五篇小说的图解法板书设计,希望引起老师们研究的兴趣。一、《我的叔叔于勒》——运转式结构【设计说明】《我的叔叔于勒》是以主人公菲利普夫妇在于勒归来前后,穷富际遇的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截然不同的态度为主线,揭示了在“金钱万能”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全文分两个部分,从盼于勒,到见于勒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时人们意念中的于勒是富翁。从见于勒(小说高潮)到躲于勒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时见到的是水手乞丐于勒,以见于勒为高潮,把于勒的形象做了对比,更把菲利普夫妇这一对势利小人先后不同的态度做了鲜明的对比。最后,在富翁于勒一边画出一枚金钱式的太阳,文章的中心思想就突出出来了。  相似文献   

9.
<正>《我的叔叔于勒》是九年级上第三单元的第三篇小说。本单元的要求是"欣赏作品,能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的语言。"学习小说我们可以从分析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入手,把握住这个脉络就是找到了教学的钥匙。莫泊桑这篇小说,情节波澜起伏,张弛有度,人物个性鲜明,立意深刻,语言简洁明快而富于个性,小说的主题深刻而丰富,作  相似文献   

10.
《我的叔叔于勒》和《威尼斯商人》都是初三语文教材中的讲读课文,一为小说,一为戏剧。两篇文章都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1.
心理描写是小说展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所常用的一种方法。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在凸显人物心理,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方面手法新颖,形式多样。颇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2.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衡量一篇作文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准在于能不能刻画出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那么,怎样才能刻画出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从而下笔如有神呢?一、以曲折的情节塑造人情节是表现人物形象的基本材料,古今中外的许多名著名篇大多通过复杂曲折的情节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初中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按"盼望于勒——夸赞于勒——巧遇于勒——躲避于勒"的线索安排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13.
[案例 ]今年三月我听了一位语文老师的赛教课 ,讲的是《我的叔叔于勒》第二课时。他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见于勒、躲于勒”的部分 ,再指名学生复述课文 ,学生的朗读和复述都结结巴巴 ,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后面这位老师就着重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主题、刻画人物的手法 ,直到下课 ,紧紧张张还未讲完。听课的学生有的趴在桌子上 ,有的心不在焉 ,有的看着书一言不发。下课后听课的老师问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感受 ,不少学生感到语文课没意思。学生厌学语文这种情况目前比较严重。我国教育界 1 997年的一项调查表明 :目前 40 %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的态…  相似文献   

14.
《一个文官的死》塑造了切尔维亚科夫这一人物形象,通过这一人物让我们了解了当时的俄国社会,在讲课过程中,无疑要重点讲解切尔维亚科夫这一人物形象,进而把握主题。但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通过分析将军这一人物形象更容易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本文从将军的角度展开思考,引导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小说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一、认真钻研教学内容钻研课文,犹如军事上的攻城掠地一样,要善于找到突破口;可根据学生的需要,研究教材内容,把握要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在教学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时,我先问学生:(1)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这是突破口)(2)为什么主人公不是于勒,而是菲利普夫妇呢?(学生对这个问题理解起来较吃力,这是难点)再引导学生:第一,从文本描写的方法、重点看,于勒只是线索、陪衬;菲利普夫妇才是刻画的重点,我们从  相似文献   

16.
有问必答     
山东日照市五莲县三中的尚南慧同学来信问:   《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若从标题看,于勒应是小说的主人公;从人物所占篇幅看,“我”应是小说的主人公。但老师却说菲利普夫妇才是小说真正的主人公。为什么 ? 天津武清县第四中学的许文怀老师答:   尚南慧同学所问的是一个如何确定小说主人公的问题。   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我” (约瑟夫 )只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小说中各类人物的活动都是在“我”的视野内发生的。于勒在小说中也是个辅助人物,菲利普夫妇前后语言行为的变化都是由于勒这一人物的贫富变化而引起的。而作者所要…  相似文献   

17.
恩格斯曾说:“……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地把它指点出来。”当我们带着恩格斯的这句话重读《我的叔叔于勒》,这部代表法国批判主义大师莫泊桑炉火纯青的写作技艺的扛鼎之作时,就有兴趣了解作者是如何将他的主观倾向反映在这部现实主义的短篇小说之中的。 小说的点题人物,即我的叔叔于勒,实则是贯穿小说起始、发展、高潮乃至结尾的一根红线。但如果我们采用“细读法”深人《我的叔叔于勒》这部小说,就不难发现,这部看似平实简单、却能掀起跌宕波  相似文献   

18.
《心声》是当代作家黄蓓佳的一篇儿童小说,情节简单,语言浅近,但却和《故乡》、《我的叔叔于勒》这样的名家大作一起编入了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中。如果只对小说进行情节梳理、人物分析和语言品味,这不仅是对文本资源的浪费,也是对课堂资源的浪费。所以,我决定抓住重点,突出特点,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9.
<正>问题: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主人公你认为是于勒还是菲利普夫妇?并说明你的理由。我认为小说中的主人公是,因为。参考答案:菲利普夫妇。因为他们最能揭示文章的主题,通过他们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使人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是高度统一而且十分肯定,他们认为《我的叔叔于勒》的主人公就是于勒。"对呀!我也这么认为,但是我们都错了。"于是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文章的标题是《我的叔叔于  相似文献   

20.
初中阶段的学生要学习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和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两文。这两篇小说的写作背景、文章风格、表现手法都各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把《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有机联系起来进行比较阅读教学,对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有很大帮助。在这两篇文章中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是小说的中心,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两篇课文的人物形象塑造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