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作文反映了一个人的性格修养,我们倡导写作的“真性情、真生活、真体验”,“三真”就是真实、真切、真挚地关注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通过“三真”作文来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告诉学生,只有真实的、表达真情实感的、富有创造性和想像力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转变学生作文观念,破除旧框框,让真情实感回归作文。我们总希望,在学生作文里能够看到阳光真实的色彩,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他们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校的“生活作文教育”研究课题与课标精神不谋而合。在多年的作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校逐步形成了“先生活,后作文”、“作文即是实践时”的教改特色。我们注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开发生活中的作文资源,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切感悟,在表达中张扬个性、表现“真我”。  相似文献   

3.
真情实感是作文的价值所在,魅力所在;胡编乱造,弄虚作假,这是作文的大忌。那么,作文如何才能表达真情实感呢?一.选材—亲身经历 叶老说:“学生的作文也就是他真实的生活。”生活与作文是鱼肉关系,密不可分。作文的素材来自生活以及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再用作文的形式来表达生活,作文是生活的真实展现。  相似文献   

4.
“真作文”要求学生写真实生活,谈真实感悟,抒真实情感,用真实语言表述.可从现场观察体悟、常态深度思辨、师生“下水”学步、多元展评激励四个方面,催生素材,驱动学生写“真作文”.“真作文”有基本的推进原则:内外兼修,学生爱“真”文;循序渐进,学生写“真”文;因人而异,提高含“真”量.  相似文献   

5.
张瑞青 《成才之路》2024,(10):113-116
“真语文”理念强调语文的回归,即要教会学生听说读写,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同时强调师生是教学活动中的平等主体,师生需要真实表达,表达真情实感。“真语文”理念为小学作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有助于全面提升语文作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语文教师应积极贯彻落实这一理念,不断创新和优化作文教学方式,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文章阐述“真语文”理念的内涵及意义,提出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真语文”理念下的作文教学策略,以期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现在学生作文里尽管遍布着一个“我”字,但遗憾的是,没有“我”的真情实感。这种现象真叫人哭笑不得!这已经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反映在考场作文里尤其明显!我们有一些阅卷老师看到这种假大空的作文,不说真话的套式作文,也深恶痛绝,一律不给高分!所以,我要慎重地劝告我们的巾学生,尤其是参加中考和高考的中学生,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一定要在文章里写出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独立的见解,写出一个“真我”来!  相似文献   

7.
学生写不出优美的作文,勉强写出的文章又缺乏真情实感,这已是作文教学多年的痼疾了。症结何在?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的作文训练太被动。要想摆脱作文训练的被动性,激发学生写作的主动性,教师就应当生动而深刻地启发学生感悟人生,积累情愫。学生只有“以情绪为动力进行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才能有生活可写,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有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比较注重“体系”“模式”“套路”的训练,由此使得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学作文教学过程中迫切地需要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亲自去关注生活,感悟生活,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写出华美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9.
赵炳庭 《新读写》2014,(12):36-38
个性化作文写作,就是学生能够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出的文章有所创新。“自主”“真实”“创新”是个性化作文的基本内涵。所谓自主,就是摆脱束缚,打消顾虑,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独立思考,不入云亦云。所谓真实,就是不说空话、大话、假话,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写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看法。  相似文献   

10.
要让我们的作文精彩动人就必须在“真”和“新”上下功夫。“真”就是真情实感,“新”就是别出心裁、独树一帜。“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感情真挚的文章才能打动人心。写真实的自我,抒真切的感情,这是作文的灵魂。自话题作文诞生以来,题目中往往有这样的导语:“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吗”、“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和看法”等等。这些提示,其内涵都是指在作文中要表达真情实意,从“自我”角度去认识生活、感悟生活。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情感真挚、新颖独特的作文呢﹖一、用心去生活“我手写我心”,作文本是学生发表见解、宣泄感情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11.
董小芳 《考试周刊》2012,(19):43-44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高段年级作文应“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而且强调“要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由此可见,写作文贵在一个“真”字。真实的作文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容易写得具体感人。纵观学生习作的现状,我们不难看出存在着这样的共性问题:空话、套话、假话连篇,内容雷同,千人一面,缺乏独特的思想和个性感受。学生常说:我的生活很平常,没东西可写。是不是真的如此呢?当然不是,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有了一双慧眼,才能发现生活中采撷不尽的题材。  相似文献   

12.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和土壤,没有丰富的生活内容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就写不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的过程进行初步探索:关注生活—积累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即让作文素材的获取、积累和处理都体现出生活的内容,让作文教学和写作的过程都与生活紧密联系,真正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作文教学,让生活走进学生作文,让作文走近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13.
我国著名学者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老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我们要抓好作文这个“流”就必须抓好生活这个“源”。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丰富他们的生活积累,是作文表达真情实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和土壤,没有丰富的生活内容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就写不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实施生活化作文教学的过程进行初步探索:关注生活—积累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即让作文素材的获取、积累和处理都体现出生活的内容,让作文教学和写作的过程都与生活紧密联系,真正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作文教学,让生活走进学生作文,让作文走近学生生活.  相似文献   

15.
作文要出新出彩,令人耳目一新,必须掌握“真、细、深”三字诀。1“真”“真”即说真话。抒真情。这里的“真”不一定就是生活的原版,但也要讲求艺术的真实。那么如何才能把文章写“真”呢?那就要从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写起.要善于观察、  相似文献   

16.
新大纲要求小学生作文做到“内容比较具体 ,语句比较通顺 ,感情真实健康。”全寄宿学生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 ,与社会接触不多 ,习作材料相对贫乏 ,一直是困扰广大教师的老大难问题。材料的缺乏造成学生作文虚假现象更显严重。虚假现象表现在内容虚 ,人云亦云 ,或不切实际地胡编乱造 ;表现在情感的假 ,矫揉造作 ,无病呻吟。如何改变这一现状 ,让学生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激发真情实感追溯作文虚假的原因 ,学生会诉苦 :“每天生活在校园里 ,眼前看到的都是相同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要让学生得心应手写出好文章,教师在教学中应围绕“真、情、新”三字做文章。一、真所谓“真”,即真实,包括“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当前,学生害怕写作文,无非是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实,生活就是作文之源。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就要教学生学会留心身边的事…  相似文献   

18.
写作一定要引导学生抒发真情,写真实文章,必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情地投入到生活中去,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才能充满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9.
史亚美 《考试周刊》2014,(94):49-49
<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情是文章的生命。《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作文只有从写真话开始,才能在真情实感中写出新意。由此可见,最好的作文素材来源莫过于学生的真实生活。《语文课程标准》同时指出,学生要"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所以,我们要做的首要工作是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真实的写作素材。但针对生活阅历较薄弱的学生现状,如果单从学生的直接生活中挖掘并积累写作素材似乎远远不够。因此,我们要发散思维努力挖掘写作的第二甚至第三源泉以获取多  相似文献   

20.
为了给考生提供一个最为宽松的环境,近几年的中考作文题几乎都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应该说,学生能写出比较出色的文章来。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在中考和平时的作文中,涌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些假大空的文章和成篇套用抄袭的作品,缺乏真情实感,与作文原本的“真”和“实”严重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