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现在看报纸、看电视、上网看新闻,常常见到不少“过头话”,心里很不是滋味。本来很好的一条新闻,被一些“过头话”拔高了,人家反而不相信,甚至还会心生厌恶。这里仅举一例。3月12日,某报刊登一则某县农民传唱《千字歌》的短消息,引起了我的兴趣。何为《千字歌》?什么样的《千字  相似文献   

2.
现在看报纸、看电视、上网看新闻,常常见到不少“过头话”,心里很不是滋味.本来很好的一条新闻,被一些“过头话”拔高了,说过头了,人家反而不相信了,甚至还会心生厌恶。  相似文献   

3.
蒋剑翔 《今传媒》2006,(4X):33-33
现在看报纸、看电视、上网看新闻,常常见到不少“过头话”.心里很不是滋味。本来很好的一条新闻,被一些“过头话”拔高了,人家反而不相信,甚至还会心生厌恶。  相似文献   

4.
目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节目形态上基本呈现两种发展态势--言论性新闻评论与述评性新闻评论.言论性新闻评论以语言表达观点为主,观众从语言中获取观点,可谓之"听"新闻,以<央视论坛>为典型代表;述评性新闻评论以画面叙述新闻事实,观点蕴含于画面事件之中,观众从画面中领会创作人员或媒介传递的观点,可谓之"看新闻",<焦点访谈>为典型代表.这两种节目形态拥有各自固定的收视人群,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与发展前景.本文从"听"与"看"的角度切入,通过<央视论坛>与<焦点访谈>分析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走向.  相似文献   

5.
新闻文本创新是个屡被提起的话题.本文试以浙江新闻名专栏、<温州都市报>的"老师伯讲新闻"为例浅述文本创新的"评书化"操作. 评书是中国传统传播形式,从已有的传媒实践看,由评书而衍生出来的"讲新闻"手法,至多只是在广播电视上显示魅力,起到了"旧瓶装新酒"的传播效应,如:中央电视台的"清晨故事会"、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南京电视台的"大刚说新闻"、义乌电视台的"同年哥讲新闻"、温州电视台的"百晓讲新闻"等.此类节目在各自目标受众中皆有较大影响力.而纸质媒体在这方面长期以来几乎未见新举.  相似文献   

6.
一个新闻工作的从业者,特别是一个身处基层的通讯员,谁都想在自己的新闻生涯中,采写出几篇"带响"的作品,业内通称为抓"活鱼".而能否抓"活鱼"不抓"死鱼",就得看自己有没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新闻的敏感强,能在平凡中发现惊奇,而新闻敏感差,遇到新闻却"有眼不识金镶玉",使之"失之交臂".  相似文献   

7.
关于"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早已经是一个老而又老的命题.近年来提出来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我觉得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为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个命题.因为只有"三贴近",才能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不失真,才能保证和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本人在企业报从事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已近20年,既当过"寂寞"编辑,也干过经常"出头露面"的记者,但是遗憾的是,在多年的新闻工作实践当中,既听说或碰到过别人"想当然",自己也有过"想当然",因而因为"想当然"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造成了应该吸取的教训.  相似文献   

8.
郝雨 《今传媒》2007,(1):61-62
新闻是要"用事实说话"的,而新闻理论则必须"用概念说话"."用事实说话"的新闻人人爱看,"用概念说话"的理论却显然不会有多少人喜欢.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传媒领域栖身着一个特殊的群体--新闻民工.本文试从"纸馅包子"事件的当事人訾某出发,看中国"新闻民工"的生存状态以及由此带来的诸多负面问题,对如何解决"新闻民工"问题作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省级党报新闻工作者,地方领导的新闻摄影是我主要工作之一. 这是一项非常敏感、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从技术运用看,已不能停留在"正面律";从摄影效果来看,也不能仅满足于"形神兼备";从人物塑造来看,更是超越了高、大、全.  相似文献   

11.
喜闻"利好"     
犹如日前酷暑难耐的京城突降一场暴雨.让人格外神清气爽、通体舒适一样.最近传媒界不断泄出"利好"消息,令人更是振奋不已.请看-- 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甩出大动作:自今年7月1日起,从每天16版扩充到20版,增加了要闻、国际新闻、社会建设新闻和理论、文艺评论、文艺副刊等方面的内容,信息量加大,可读性加强;人民网的规模亦将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2.
"给我讲一个故事,看在老天爷的份上,让它有趣一点".这是<<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一书的关键句.趣味性作为衡量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成为当今新闻工作者追求的目标.西方媒体认为趣味性是新闻的试金石,我国媒体也在平常人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的境遇中努力挖掘新闻的"戏剧性"和"人情味".非语言在表达趣味性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它不仅使新闻作品变得好看好听"有趣"起来,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闻的可信度,提高了新闻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固化"对一同新闻的记忆——央视《新闻周刊》创作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电视的新闻周刊栏目发展很快,一方面,观众面对庞杂的一周新闻,需要透过镜头看背后,通过现象看本质.另一方面,电视台在一周内拥有庞大的新闻资源(包括内容和图像),有效地挖掘这个富矿,对纷繁复杂的新闻内容进行梳理.是电视台进行资源再利用的必然途径.央视<新闻周刊>主持人白岩松提出"新闻胶囊"的说法.栏目制片人为此解释说,在周末的45分钟相对短的时间里介绍给观众一周国内最重要的新闻,一个人吃下这颗"新闻胶囊",就会固化他对一周事件的记忆,这种记忆应该是与他最有关的,作为一个社会人最应该知道的."新闻胶囊"的提法得到了栏目创作组的认同.我们不妨沿着固化记忆的角度,探析<新闻周刊>的创作思路.  相似文献   

14.
从当前报纸市场情况看,新闻的雷同化已经发展到相当程度.而"这是通稿""这条新闻明天各家都有"更成为一些新闻来不及做进一步谋划和加工就见报的理由.雷同化甚至还不仅仅反映在当天新闻上,有的报纸第二天所报的新闻正是其他报纸前一天所报的同样内容.缺乏原创性已经现实地影响到报纸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一则富有灵气的标题,读者一瞥便心灵为之一振,拍案叫绝.不少叫好又叫座的"响题",都具备这个特点.读者对此感同身受. 有人说,记者工夫看导语.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华北石油报记者岳双才同志首先为拟制标题下了大工夫.因此,岳双才不只是"石油新闻一枝笔"(工人日报<新闻三昧>2003年10月号拙文标题),他还是注重"炼题"的好手.圈内不少人有体会:新闻稿件不难写,拟制题目却颇费心思.我一直关注并感觉,岳双才同志这些年的新闻作品中,涌现出不少令人难忘的惹眼妙题.他这种"记者的编辑意识"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16.
在新闻标题制作中,问号得到特别青睐.越来越多的纸媒新闻引问号入题,形成"问号新闻"."问号新闻"为新闻传播增添了活力,同时也引发了诸如新闻真实性、媒体公信力、新闻职业道德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媒体只有对"问号新闻"把握好一定的原则和度,并注重媒体自身品位的塑造和提升,才能使"问号新闻"呈现良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新闻侵权"是否应进入侵权责任法,或者说其作为一般侵权是否应被明确或强调,法学界有肯定和否定两种观点.从法理和法律上看,"新闻侵权"无疑是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的一般侵权,但是否进入侵权责任法或者进行特别明确,应基于我国"新闻侵权"司法实践中对新闻媒体普遍适用证明责任倒置的状况,另外还要考虑我国新闻法短期内不可能实施的客观情况.总之,以司法解释形式对"新闻侵权"进行特别规定是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的话:随着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各大网络论坛、微博客上都会出现大量新闻爆料."自媒体时代"如何甄别新闻线索?请看几位新闻同仁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当人们习惯了在互联网上浏览新闻,从各式各样的网络版报纸中获取信息时,一部分受众已经开始厌倦这类庞大的信息流,他们没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对信息进行筛选、梳理,但是偶尔的空隙却要满足自己知新闻和看娱乐的需求.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桌面快报"这一新闻模式应运而生.而"桌面快报"的背后,则是一种全新的新闻理念--屏媒体新闻.  相似文献   

20.
2021年,黄冈市强化制度建设、突出议题策划、创新发布形式,健全完善"集群式"发布与"碎片化"发布相统一的机制,推动发布内容与程序从"我想说"到"想我说"的转向,新闻发布工作质效显著提升,发布数量位列全省第3,为黄冈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一、总体情况 从数量上看,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共组织各类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