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观点陈旧、认识肤浅、内容空洞、生搬硬套、情感欠真——这是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弊端。究其根本原因,是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认知和感受。这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在这里,我想就"作文与生活"这个话题,具体到——如何指导学生参与生活,认知和感受生活,并让学生从生活中求得好文章——这一个层面,谈谈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一、让学生从生活中求得文章的血肉文章的血肉,就是文章中的真情实感和充实的材  相似文献   

2.
生活无处不文章。脱离生活的写作可谓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生活体验的文章则情感羞涩。那么,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描绘生活体验,写出文情并茂的文章呢?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会活泼地流个不歇。”可见。文章是生活的反映,是个人生活积累的再现,生活则是作文的不竭源泉。学生作文中的思想、观点、情感等构成文章的一切材料,都是来源于生活,积淀于生活。作文就是学生通过手中的笔臬再现生活,描绘生活。  相似文献   

4.
文章蕴蓄诗意、显具品位是写作的目标,针对当前中学生写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几个方面着手提高。首先,情感是作者与读者心灵对话的媒介,文章蕴蓄厚实的情感,方能予人心灵的震撼。其次,在平常生活中审视生活,品读生活,便会解读感悟生活所折射的人生启迪,感悟生活是写作思维的纵深。其次透析生活表象,品味与解读生活潜隐的生命内质,发掘其生命潜隐的丰富情感与精神内核,使文章有厚重的质感。最后在联想和想象方面,小处着手,深处展开,文章方有丰富的内涵、诗意的品质。  相似文献   

5.
生活是文章的源泉,没有观察就没有文章。本文从为什么要观察生活,观察生活的不利因素和怎样引导初中生观察生活等三个方面对此试作阐述。  相似文献   

6.
张彩娟 《考试周刊》2012,(83):53-53
叶圣陶曾有个生动的比喻:"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淌不歇。"诚然,文章是生活的反映,是个人生活积累的再现。生活则是作文不竭的源泉。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情感等构成文章的一切材料,都来源于生活,积累于生活。作文就是学生通过手中的笔,描绘生活,再现生活。因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与生活对话,  相似文献   

7.
有了对生活的积累、对生活的感悟,学生就能从中挖掘和捕捉生动的瞬间,就能使笔下的生活充实、人物鲜活,写出的文章就会别具一格,富有新意和情趣。他们的思想就能得到升华,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有力度,表达的感情也真挚。牢记咬定“生活”不放松,让学生的作文充满浓浓的生活味。生活,将使作文灵动飞扬;作文,会叫生活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8.
个性著文章     
好的文章,必须具有个性化的情感和思想。好文章的内容,必须贴近生活、深入生活。但是,并非所有的生活现象都是可入文的生活,那些未经我们深刻感知过的日常生活琐事,与作文所要贴近的生活并不是一回事。我们往往觉得生活平淡,没有多少兴  相似文献   

9.
一、组织活动,拓宽学生的生活天地文章是生活的反映,生活为文章提供原材料,没有生活,就没有文章,有生活,才能写出文章。正如叶圣陶所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地步,才做成什么文章。”因此,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而有意义的活动,是上好作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例如,有位教师,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让学生作文有丰富的材料,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项竞赛,玩各类有趣的游戏,还与自然教师一起指导学生进行小实验和搞小制作,带学生观赏城市风貌和田园景色,到动物园  相似文献   

10.
一、运用“平面镜哲学”,仔细观察生活 生活就是一面大镜子,镜子中包含着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色彩斑斓的景和物。而写作,又源于活生生的生活。源于生活的文章才是有生命力的文章。所以,在写作前,必须要学会观察生活。  相似文献   

11.
漫画情境源于生活。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整合漫画资源,从欣赏、解读别人漫画作品开始,而后创作属于自己的漫画,在创作中表现生活,在编演漫画剧中还原生活,加强习作与生活的联系,真正做到生活就是文章、文章就是生活。  相似文献   

12.
写作是高级的思维活动,其前提是“洞明世事”,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观察生活,熟悉生活进而认识生活。文章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要高于生活,首先在于对生活、人事、景物及其关系、特征的把握上。可以这样说,把握生活越透,文章越有价值,要不只能是“流水帐”而已。因此高瞻远瞩、深思熟虑,真正吃透生活,洞明世事,是决定文章价值的关键。鲁迅所  相似文献   

13.
文章探讨高职生闲暇满意度的差异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高职生闲暇满意度总体成中等偏上水平,闲暇满意度及其各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显示闲暇满意度可以显著地预测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最后文章提出学校应为高职学生提供多元化闲暇教育课程和闲暇活动,提高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14.
社会生活是文章的源泉,离开社会生活便没有文章。但是,有些具有丰富生活的人为什么写不出文章来呢?这是因为生活不等于文章。文章是客观事物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有了社会生活这个被反映对象而没有反映者,这就谈不到文章的产生。有了反映者,还有作者对社会生活认识问题和是否勤于思索以及是否善于表现的问题。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只有经过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阶段,才能揭示事物的规  相似文献   

15.
误区一:缺失真实 [表现]文章是在表现生活,也试图以再现质朴生活来表达对命题对生活的思考,但文章缺乏生活的真实。以此支撑的文章,就无法让人认同信服,也就无从言谈文章的质朴。  相似文献   

16.
生活,思想、技巧是作家创作的三要素。中学生不是作家,但中学生写作同样也包含这三个要素。就这三个写作要素看,学生的薄弱环节是生活和思想,他们往往只注重技巧,以为学几条写作方法文章就写好了。他们没有认识到:起主导作用的是生活和思想。留心观察、感受生活,文章的题材就有取之不尽的源泉;思想认识水平提高了,文章的思想境界就能相应提高。技巧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贫乏,技巧再好也不能算好文章。  相似文献   

17.
叶老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由此可见,教会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从而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热爱生活,获取直接生活材料,文章就会情真意切,枝繁叶茂。因而作为语文教师要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写作并非要求我们照搬生活,而是要求写作者“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个“高于生活”就是强调对生活素材进行精选、剪裁和加工改造。对话描写也应该做到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是因为,如果一味简单地将生活中的人物语言“实话实录”必然会将口语的诸多缺点暴露无遗,并。因此,使对话描写生活化,绝不等于照抄搬生活中的原话,而是需要作者以生活语言为基础,以服务文章中心为目的,经过提炼和加工之后再写入文章。这是提高文章表达效果的有效途径。一、围绕中心定取舍选用人物对话,应当经过分析,精选那些与记叙的中心事情和人物密切相关的具有代…  相似文献   

19.
何精英 《新高考》2013,(11):21-23
文章导读:退休生活似乎只属于老年人,而“我”却想在28岁就选择退休,去体验一种全然不同的、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读完文章之后,试问自己:你会有勇气选择和“我”一样的生活吗?  相似文献   

20.
一、文章特点 生活感悟类的文章就是指能给人心灵以启迪,使人从中受到教育的文章。这类文章的体裁可以是记叙文,如生活中一些感人故事或情感故事,有点类似心灵鸡汤一样的短文。有时故事的结尾会有一句“点睛之笔”,点出全文的中心思想,就像《伊索寓言》里的寓言一样。还可能是夹叙夹议的哲理散文或生活随笔。散文随笔通常会阐述一种朴素易懂,耳熟能详的人生道理或宝贵品质。文章的结构和议论文类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