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缟如玉霜     
古城兖州,城市改容,层楼叠起,古代遗物,越来越少,城里早年的老屋已经所剩无几,但有一遗迹--机神庙却还在.……  相似文献   

2.
岁时节日民俗是一种重要的民俗形式,它既具有深广的民间文化内涵,又因依附于节日而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归化城在有清一代是一座因商贸而兴起的历史文化名城,《归化城厅志》是探析归化城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以《归化城厅志》关于岁时节日民俗的记载为中心,可以了解清末归化城民俗风貌,管窥节庆民俗生活形态,探析归化城岁时节日民俗特征。  相似文献   

3.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朝,推行郡县制,改荆邑为阳羡县,至今已2200多年.随着历史的变迁,县城地址也多有变化.根据查阅有关史料,主要的有八次,现分述如下: 一、秦初设阳羡县,县城在今宜城街道土城社区一带,称土城,又称虾虎城.据《重刊宜兴县旧志》卷首,《宜荆新志》卷首、卷一记载,阳羡古城在后来县城的南门外,两沈狭中处,小犰(团沈)、虾泾滨(虾泾以四足龙鱼得名,又称虾龙泾,后误写为虾笼泾).故称城为虾虎城.县志还记载:古城东、西、南三面萦绕两沈会合.《宜荆新志》卷首清泉乡图右下方县城图的南门外有土城的记载.  相似文献   

4.
共城三题     
共城遗址是位于河南辉县市区的一处重要遗址,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先后发现了东周时期城墙、夯土基址、冶铁遗址和大量墓葬等,其内涵之齐备和丰富在东周时期的一般城址中较为少见。1994年对共城遗址南城墙的发掘表明,城墙修筑于战国中晚期,具有夯土为表、填土为里的复合式结构。本文认为,共城城墙应是先修筑了外侧的夯土城墙,相隔一段时间之后再修筑内侧的夯土城墙,并用填土将两道城墙连为一体。城墙的独特结构可能是基于筑城效率、军事防御和洪水预防等多方面考虑的创造性发明,在我国古代筑城史中是至今所见最早的一例。南城墙中还发现了坑道遗迹,应是《墨子·备城门》中记载的"轒輼"之类攻城方法留下的遗迹,为研究战国时期激烈的城市攻防战提供了难得的实例,此类遗迹在东周时期还是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5.
陈俊达 《兰台世界》2017,(19):116-119
《辽史·地理志》中记载辽代的州有节度、刺史、防御、观察四类,《百官志》记载有节度、刺史、防御、观察、团练五类。两相比较,《辽史·百官志》与《地理志》中关于辽代州的记载不同的部分,应为《百官志》杂抄本纪、列传及其他史料,或为史臣修史时漏载所导致的。其相同的部分,应具有共同的史源,即耶律俨《皇朝实录》。早在耶律俨修《实录》之时,就已经将不同时期的记载未加考辩而仅仅是罗列在一起了。《辽史·地理志》与《百官志》记载的混乱,恐怕不能完全归咎于元代史臣。  相似文献   

6.
《兰台世界》2015,(S5):69-70
<正>当前,许多城市都打着"留得住乡愁的城市"的标语,如《衢州日报》(2014年10月27日)就刊发题为《记取一座城市的乡愁》的通讯":这是一片‘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据民国《衢县志》记载‘:街市坊巷今有可考者,大都皆明以后胜清时代遗迹也。已朱雀野草、乌衣夕阳,非复曩时之景象矣。’水亭门街巷目前尚存有三街七巷:水亭街、柴家巷、天皇巷、黄衙巷、上营街、下营街、罗汉井、皂木巷、宁绍巷以及进士巷,现存多为晚清至民国时的遗迹。"一座城市的过去会随着人  相似文献   

7.
吉林市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最初的建城地点、建城年代是应当尽快确定下来的,这不仅是对内对外宣传的需要,更是制定名城规划、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的需要,不可等闲视之。长期以来,根据旧《吉林通志》、《永吉县志》等志书的记载,都认为吉林建城始于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是由宁古塔副都统  相似文献   

8.
桂阳县城北面有一条宽敞平坦的崭新街道,名字叫做骏马大道,它绕开了桂阳主城区,与省道S214线、X055线、老郴桂路、郴州大道直接相连,是桂阳最好的县城主干道.骏马大道的命名缘于桂阳城的一段历史,这段历史在同治《桂阳直隶州志》卷四事纪第二和卷二十一水道志中均有记载.  相似文献   

9.
在古城德州,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位于德州城大西门外、旧运河东岸的"董子读书台"最为著名。"董子读书台",又称董子台、繁露台,据史料记载已有700多年历史。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  相似文献   

10.
郑玄注《尚书·禹贡》每每引用"地理志",此"地理志"与《汉书·地理志》记载并非完全一致,不合之处却可得到西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的印证,当为《东观汉记》之地理志。《东观汉记》地理志编纂于桓帝前期,此后马融在东观著述,以病去官,郑玄游学关中,在融门下七年,得以采地理志注《禹贡》。文本比勘显示出《东观汉记》地理志处于《汉书·地理志》与《续汉书·郡国志》之间,当为《郡国志》的直接文献来源。  相似文献   

11.
管仲脱囚处     
《沂州府志》记载:“堂阜,庄公九年(公元前685年)管仲脱囚于此.《左传&#183;桓公&#183;子纠争国》载:“管子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税(同脱,释放)之.““堂阜“即今山东省蒙阴县常路镇西高都村边的一条小河处,故历史上也称“堂阜水“.“堂阜遗迹“是蒙阴八景之一.……  相似文献   

12.
笔者因查阅资料,意外得程兆熊先生于1943年间发表的一篇文章,名曰《历代名将在滇古迹》。该文依志籍记载,将历代名将在滇征战建业留下之古迹遗址整理为32处,行文于书。今虽事隔久远。文中所述之事,恐已不具,然抚遗迹诚不能不有所感矣。为供有关学者研究考证,现将全文录于后:  相似文献   

13.
左纛是古代帝王的象征——"黄屋左纛"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历来的文献中相关记载很多,现在我们可以见到的最早记载分别是蔡邕的《独断》和司马彪的《续汉书·舆服志》。在《续汉书·舆服志》和今本蔡邕《独断》中,"左纛"位于天子乘舆的左騑马头上,各种记载之间相当一致,所以长期以来从未有人提出过任何异议。但到了1983年,当在秦始皇陵封土西侧出土了秦代以二分之一比例制造的仿真殉葬铜车马后,这个问题才几乎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14.
今天,当人们提起连云港东海县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位于陇海铁路上的牛山镇.在历史上,东海县城的驻地曾经几次变迁,迁移路线与大海海岸线东移路线相反,是从东往西,由以前的“海中仙山”变成了今天的“水晶之都”. 古老的东海县城——南城镇 东海县这个名称在历史上首次出现是在南北朝时期宋明帝泰始七年(公元471年),到元朝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才裁撤,历时800多年.在这800多年中,东海的县城是建在云台山一带,有人经过考证,更为具体地说,就是今天的凤凰城——南城.明代《隆庆海州志》记载:“东海城旧有大小二城.宋宝佑中(约1255年)贾似道献捷筑,西南二面控海,东北二面抵山,实为重镇.”  相似文献   

15.
李龙如 《图书馆》2001,(6):76-76
近年来 ,笔者因承担省社科课题“湖南方志研究(三国至明初 )” ,对湖南历代方志作了比较深入的考证与研究 ,参阅了诸多的历史文献及有关书目。在此过程中亦发现一些史书对湖南方志记载的错讹。兹举记载武冈宋代《都梁志》一例。嘉庆《湖南通志》卷一百九十五 ,艺文三 ,地理类 :“(宋 )霍、周之瑞《都梁志》八卷 ,《续》一卷 (《直斋书录解题》。陈振孙曰 :‘时为郡守 ,之瑞为教授。绍兴元年也。’《续志》嘉泰壬戌郡守耿与义序”)。《直斋书录解题》卷八 ,地理类 ,确有上述记载 :“《都梁志》八卷。郡守霍、教授周之瑞修。绍熙元年也…  相似文献   

16.
本文概述扬州南宋堡城和宝祐城的相关文献记载及已有考古发掘研究,对《(嘉靖)惟扬志》和《(嘉庆)重修扬州府志》中"宋大城图"和"宋三城图"进行比较,通过文献地图和现代地形图、航片、卫星遥感图等的比照,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结果,就扬州南宋堡城和宝祐城的沿革发展等作初步研究。研究揭示,其发展沿革可以划分为堡寨(砦)城、宝祐城、"大城"三个阶段;宝祐城东西两座城门外侧、城圈拐角以及西南平山堂等处的现有地势地貌,与文献地图"宋三城图"中所绘宝祐城面貌近似;宝祐城和平山堂城外围可见的土垄,很可能是南宋宝祐城外围的另一圈防御体系;宝祐城西城墙外两道水沟之间的高地,是宝祐城西瓮城和平山堂城的连结通道。南宋时期扬州宋三城格局形成后,平山堂城作为宝祐城的一个组成部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17.
正一天妃宫又称天后宫、朝天宫,俗称妈祖庙,是我国沿海地区渔民、船夫、水手们祭祀海神天后的神庙,广布于浙、闽、台等沿海各地。据福建《莆田县志·湄洲志》记载,妈祖原名林默娘,福建莆田县人,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因她出生时不啼不哭,直到满月也不哭叫一声,故取名"默娘"。默娘自幼聪明颖悟,8岁能诵诗经,10岁能释文义,13岁学道,16岁能踩浪渡海,在海中如鱼贯龙游,救助过不少遇  相似文献   

18.
近日得见唐代皇室成员墓志一方,志主李元亨为唐高祖李渊第八子。李元亨生平事迹在两《唐书》、《唐会要》等史料中均有记载,其墓志的出土在补正传世史料记载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一、包拯奏表真实地记录了斜谷造船《陕西通志》记载了宋代包拯《请权罢陕西州军科率》的一份奏表,反映了当时斜谷造船的情况。斜谷,也称斜峪关,位于陕西眉县城西南15公里处,秦岭北麓褒斜道北口,地理位置重要,历史上是开  相似文献   

20.
《文子》一书,《汉书·艺文志》即已著录,置于道家类,云:"《文子》九篇。"班固注云:"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然检今本《文子》,"周平王问"只存"平王问"三字,皆无"周"字。自《汉书·艺文志》之后,众多朝代史书的经籍志或艺文志中都有关于《文子》的记载。如《隋书·经籍志》载有《文子》十二卷,其注云:"文子,老子弟子。《七略》有九篇,梁《七录》十卷,亡。"《旧唐书·经籍志》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