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探讨古代汉语中的指代性副词“相”、“见”的几种用法特点和“所”字的多种词。性,用法以及特别指示代词和动词,介词组成的词组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相”与“见”在文言中用法有相同之处,它们都常用于动词之前,都具有指代作用。由于它们既具有指代性具有副词的语法特点,所以把它们归为指代性副词比较合适。“相”作为副词,其意义是“交互”“互相”,如“式相好矣,无相犹矣”。(《小雅·斯干》。相好;互相爱好;相犹互相厌恶)。后来词义由表示彼此相互的关系发展为表示由一方发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另一方,即表  相似文献   

3.
“见 及物动词”因“见”有助动词和特殊指代性副词的词性而具有两种语法功用:表被动和指代宾语。这两种语法功用可以根据主语与谓语动词的施受关系和上下意来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4.
(二)作代词用(虚词“相”的这一作用,或称为“副词兼起指代作用”,或称为“有偏指一方的作用”,或称为“代相”,或称为“偏指代词”。)这种“相”字,用在外动词或介词的前面,成为外动词或介词  相似文献   

5.
杨正超 《天中学刊》2011,26(6):66-71
唐河方言中的否定标记[mu33nai42]和[mu33[]iou24]的本字分别是“没得”和”没有”其中“没有”和普通话中的“没有”功能相同,既可以作动词又可以作副词;而“没得”则只承担了其中动词的功能,但比“没有”作动词使用频率要高。它们都经历了从受古汉语词组“无得”或“无有”类化为“没得”或“没有”的过程,然后词化为动词,“没得”在共同语中进一步虚化为指代性否定副词。  相似文献   

6.
课本注释说:“府吏见丁宁,即‘见府吏丁宁’,受到府吏的嘱咐。”我认为本句不是有标志被动句,而是一般陈述句。“见”字是具有指代性的副词,在句中作动词“丁宁”的状语,在意念上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府吏见丁宁”实际上就是府吏丁宁我。这种用法在本诗中还有一例。即:“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既然这样肯收留我,[我]就盼望着你不久就来[接我回你处]。  相似文献   

7.
“相”字是一个复杂而且特殊的词。说它复杂,是因为它是一个兼词,它兼有名词、动词、副词等多种词性和用法;说它特殊,是因为它作为副词,不仅表示动作涉及到的双方,表示“互相”的意思,而且还经常表示动作涉及到的单方面,具有一定的指代性,指代多种人和事物。  相似文献   

8.
王旭东 《文教资料》2011,(10):31-33
本文分析了“见”的动词性用法的历时演变过程。“见”由动词演变出助动词,再演变出指代性副词,又演变出助词,在演变过程式中,“见”的词义及词性都发生变化,并且认为汉语词的增加包括词性演变,以及词本身义项增加。  相似文献   

9.
古汉语中,作为副词的“相”和“见”,用于动词前,有时表示动作行为只涉及一方,而不应兼有指代意义,现代汉语中也有类似的用语现象。这既符合汉语运用及其词义发展变化的规律,也符合汉语的使用习惯。  相似文献   

10.
《马氏文通》中提出的“自”为“重指代字”、“‘自’字可主可宾,而其居宾次者,必先乎宾之者”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根据古汉语的语言事实,着重讨论了三方面的问题:一、动词前的“自”不是主语,而是状语;二、动词前的“自”不是代词,而是副词:三、动词前的“自”不是代词做宾语前置。总之从分析古汉语材料入手,归纳动词前“自”的用法为:副词,做状语,修饰限制动词谓语。  相似文献   

11.
“相”作虚词,读作 xiāng。文言文中副词“相”一般用在及物动词前作状语(动词不带宾语),同时具有指代性。这在初中语文教材里较为常见,今撷取数例予以参考。一指代动作行为的两方,或表“互相”,或表“共相”  相似文献   

12.
中学文言教材中,用作指代性副词的“相”字,因语言环境不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和表示的意义,就较为复杂,不易分辨。为此有必要弄清其使用规律。首先要弄清主语中对动词谓语起施事作用的主体事物的单复数。 1、主语中若有两个主体事物作动词谓语的施事者,则“相”字表示两个主体跟动词谓语之间的种种不同关系,充当状语。例如: ①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石钟山记》) ②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相似文献   

13.
1992年,我写了一篇《中学文言文复式虚词汇释》,发表在同年周口师专学报社科版第4期上,自那以后,在教学中又时有所得就随即记了下来,现稍加整理,故名之曰续补。 无所 这是个表示否定的动宾关系的习惯格式。“无”是动词;“所”是个特别的指示代词,它与动词相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作“无”的宾语。“无所”实际是“无/所 动”。在这个格式中,“所”字既可指代行为对象,也可指代与行为有关的处所、条件、方法等。不管指代什么,“所”字都带有统括性有无所不包的意思。例如:  相似文献   

14.
杜诗中“转”字用例70见。然而人们多将其理解作动词而不知其有用作副词的情况。本通过诗中的大量语料证明,杜诗中许多“转”字从其语法功能来看,经常置于谓词性词语前作修饰、限定成分,可训副词“更加”。  相似文献   

15.
“见”字被动句中的“见”,有副词说,有助动词说。本文同意助动词说,但认为“见”更似焦点标记,“见”标记它所引导的核心动词。核心动词是句子的信息焦点,是由于“见”的标记而突出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古书的记载,并对"见"字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与前人不同的看法.分别从"见"字是否具有指代性;"指代性副词"的说法是否合理;"见"作宾语时是否只代替第一人称代词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7.
处置式是一种容量较大的句法构造,在现代汉语中,处置句一般用介词性动词“把”字把宾语提前,具有表示处置的意义。在近代汉语中,处王句常用的介词性动词有“将”和“把”两种,本文主要讨论的对象是“把”字式处置句。“把”字式处置句在唐朝已经出现,这一时期的把字式处置句有“把+宾语+动词”以及“把+宾语1+当作/看作/唤作作+宾语2”这两种结构,其中第二种结构里,宾语1和宾语2实际上指同一事物;宋元时期把字式有了很大的发展,动词前出现副词,动词后出现补语及宾语。且副词、补语及宾语,可以是十分复杂的构造。明朝以后,“把”字式处置式已经成熟,但与现代汉语仍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虚指的“他”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在现代汉语中有一种虚指用法,它出现在动词后,但既无指代作用,又不是动词的宾语,同常见的作第三人称代词和旁指代词“他”的用法很不相同。通过对“他”的主要用法的历时考察,我们看到,虚指的“他”在唐代产生,它与第三人称代词“他”都是由旁指代词“他”演变而来。“他”的虚化来自于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他”原本是旁指代词,就词汇意义而言,旁指代词本身有淡化作用;二是由于唐代“他+N”结构的影响,因为后面N的存在,使“他”在表意上成为一个可以忽略的成分,在结构上成为一个悬空成分。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他”开始虚化。  相似文献   

19.
汉语视觉动词"见"在古代汉语中由动词语法化为表示被动的助词,后来又发展出指代性副词的用法,其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是一个辐射状的轨迹,沿着不同的角度不断发展演化最终产生不同的义项。其间经历了重新分析、类推,以及隐喻和转喻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否定副词“毋”在殷周金文中有自己的用法,在语法上可以修饰否定动词和形容词,既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前后都可以加状语;在语义上既表示禁止性否定也表示一般性否定,而且表示一般性否定的用法也非常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