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舆论监督作为社会监督的一个重要途径,越来约为人们所关注,但是随着社会对新闻媒体监督作用的推崇,媒体的监督权与公民人格权的冲突也日益激烈.如何把握人格权与舆论侵权的平衡,已成为新闻工作者与法律工作者共同研究的课题.本文提出了加强相关立法,提高新闻工作者素质等几点建议,以更好的实现人格权与舆论监督权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国际公约中的人格权规定,在人格权体系、人格权的权利克减、特殊群体的保护、健康权、个人数据的保护和环境人格权等方面对我国人格权立法都具有借鉴意义。具体来讲,人格平等、人格独立、人格自由和人格尊严的基本体系符合我国学术传统;人格权的权利克减条款需要引入;应该禁止对人体进行医药和科学实验;必须扩大特殊群体保护范围;应当单独规定个人数据和个人档案的规则;环境人格权是否在民法典中规定还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被冠以"一般人格权纠纷"案由的侵权纠纷,实际侵权类型不一,法律适用极其混乱。引自德国的一般人格权,并不能适应我国的立法土壤。我国司法实践中的一般人格权也从未得到现有法律规范的确认。侵权责任法中的"其他人格利益"规则可以在审判实践中直接被援用从而代替一般人格权对新型人格利益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人格的财产性价值随着商业社会的发展,愈加凸现。自然人的姓名、肖像等人格标识被广泛应用于商事活动中,自然人商事人格权观点的提出引发了的对传统民事人格权制度的挑战。本文基于民商分立立法模式,借鉴国外先进立法制度,试图构建我国的自然人商事人格权规则,以期引发人们对人格权当中经济利益内涵的重视并为人格权的商业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论人格权的法律变动——“人格法律行为”概念的引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权的法律变动具有理论抽象的可能性.人格权的变动具有较强的法定性、地域性,行为能力、意思表示、代理、精神损害赔偿等法律规则都需要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我国人格权的沿革入手,阐述了人格权的发展历程,对我国法律关于人格权的保护及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后认为,我国法律特别是民法应明确人格权的具体内容,对新型人格权加以规范,明确肯定人格权法独立归编以及完善救济制度,以使我国人格保护机制更加健全。  相似文献   

7.
在制定民法典的过程中,应如何规定人格权,人格权的本质是什么?法人是否享有人格权?人格权编是否应单设一编?如何安排人格权内部体系等问题存在很大争议,学者们见仁见智。为系统了解国内研究现状,本文综述了国内人格权研究最新进展,并予以简要评述,以期对我国人格权制度设置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8.
人格权是自然人获得强制力保障的法律地位的表达,与人格取得相同,自然人的人格权亦是生而有之,并非私法赋予创设。然而随着现代社会发展中人格权的私权化,以保护而非创设的角度出发,在私法领域中对人格权的保护呼之欲出。但人格权只需要私法的消极保障权能,不将人格权在民法典中独立成编,可以避免诸多理论矛盾。除了《侵权责任法》中的规定,建议在民法典中单设自然人人格保护一节,分别加强对一般人格权和具体人格权的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9.
大陆法系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起源于古罗马,后经中世纪和近代法时期,在《德国民法典》中渐趋完善.随立法技术水平的提高,《瑞士民法典》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作了较科学的规定.大陆法系形成法国型和德国型两种立法类型,两者的法官都通过积极的司法活动使精神损害赔偿范围从具体人格权发展到一般人格权,并从依附于人格权制度逐步向独立的法律制度迈进.  相似文献   

10.
舆论监督是新闻机构的重要职责 ,如果取得比较真实的新闻素材 ,就需要采取偷拍偷录这种比较隐蔽的方式。虽然在偷拍偷录的过程中 ,会发生人格权与采访权的冲突 ,但是为了取得真实可靠的新闻 ,这种方式是必要的、可行的 ,同时要有一定的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11.
生育权是作为人类延续后代的一中特有的社会行为,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而死刑犯的生育权这一问题正好触碰到了法律的一个空白地带,笔者将从生育权的人格权这一法律属性以及本质以及从他与刑法的关系,刑法的基本原则,现代刑法的三大价值和人道人权方面阐述死刑犯应当享有生育权,笔者在论证死刑犯理论上应当有生育权的情况下展转其现实的一些状况以及个人的分析,最后提出应当对其权利实现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偷拍偷录是指未经他人知晓或同意,对他人的活动进行拍照、摄像或对其谈话进行录音的采访行为,其法律实质是采访权的重要内容。采访权是保障新闻真实与新闻自由、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揭露违法违纪现象,鼓励舆论监督、维护公共利益并实现社会公正的迫切需要,肯定作为采访权重要内容的偷拍偷录的合法性十分必要。我国现行法律尚未对采访权以及偷拍偷录作出明确规定,在实践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应当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尽快完善新闻立法,使偷拍偷录合法化。  相似文献   

13.
起源于大陆法系的著作人格权制度被认为是两大法系著作权法的主要区别之一。但作为诞生于司法并在司法中发展的权利制度,两大法系对于著作人格权保护的差异在于其保护依据不同,即是否依著作权法进行保护。作为具有人格因素的权利,著作人格权因其不可转让等特征而被认为阻碍了商业自由。但在著作人格权保护的利益平衡原则下,两大法系依不同的法律工具达致了大体一致的法律效果。  相似文献   

14.
隐私权被视为人格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国学术界以及实际立法工作中都给予了关注。特别是2010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侵权责任法》第二条①中,将隐私权明确规定其中,不得不说这是我国人格权发展历程上的重要一步。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媒体的力量正在日益凸显,人们更多地接触到以前很难接触到的一些新闻、消息等。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媒体在传播新闻、信息的同时,往往会对相关人员的隐私权带来侵害。文章试从媒体侵权的角度,分析对隐私权的保护,并提出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现代意义上的精神损害包括对物质性人格权的侵害和精神性人格权的侵害.为顺应社会发展及法律进步之需要,我国法律全面地将精神损害赔偿适用于特定财产权、身份权及所有的人格权,包括具体人格权和一般人格权.在我国精神损害仅限于侵权而不适用于违约,然而在实践中,违约行为极有可能给受害人的精神损害,甚至会造成很大的精神损害.因此,对于是否有必要将精神损害引入违约责任中,应参照各国立法谨慎选择.  相似文献   

16.
葛长峰 《安康学院学报》2006,18(2):24-26,30
人格从伦理到法律的发展脉络表明,一般人格权是消极性权利,不具有可分性;人格权是积极性权利,可以分割为具体人格权;而伦理学上的人格主义是两者共同的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17.
人格权是民事权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自然人的人格尊严为主要内容的神圣不可侵犯的私权。一般人格权制度是在充分保护具体人格权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体现了对社会正义的捍卫和对人类最高理想的追求。现行的《民法通则》并未规定一般人格权制度,本文借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公布之机,介绍了一般人格权的产生、发展及该制度的主要内容和法律功能,体现了确立并保护一般人格权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所称的法人主要是指赢利的企业法人.法人的人格权是与法人的财产权相对应的一项重要的民事权利,法人的人格权可分为一般人格权和具体人格权.法人的人格权遭受侵害会对法人产生巨大的、潜在的、持续的甚至致命的影响.因此应从我国法律制度和司法实际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财产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来共同实现对遭受侵害的法人人格权的救济,以全面保护法人的合法权益,制裁不法侵权行为,维护稳定的社会经济秩序,保证法人正常的社会活动和商品经济活动的进行.  相似文献   

19.
网络的兴起和广泛使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但网络的数字化、虚拟性也使网络成为侵权事件的高发地。作为一种在网络环境这种新技术土壤上繁衍的违法形式,网络环境下的人格权侵权具有不同于传统侵权行为的特点。网络环境下人格权侵权的主体有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两类,在现实生活中,网络环境下人格权侵权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对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及隐私权的侵害。应根据网络的参与者所担任的不同角色,确认网络环境下人格权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停止侵害、赔偿损失是网络环境下人格权侵权中适用较为广泛的责任承担形式。  相似文献   

20.
个人信息在目前现有的法律规范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其保护存在立法空白,越来越多的侵权案件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个人信息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做出概念性的解释有利于它的法律定位;论述个人信息专门立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及他的立法意义;探讨如何使个人信息在民法中找到应有的位置,如何突破人格权立法所固有的一些缺陷,而使得个人信息保护法能够成为在民法典中与物权法相对应的一部单纯保护个体权利的法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